您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拂了一身满》 140-160(第24/26页)
也不能等、必得亲自看过方才能安下心去——他见过的,有一回奏报中说战事遇阻、君侯被流矢射伤了左臂,她的脸色瞬间惨白、此后几日都食难下咽,直到数日后新的奏报送来说梁州已取且君侯之伤已无大碍,这才渐渐恢复了常态。
她……定也被这场旷日持久的大战折磨到身心俱疲了吧。
许宗尧有些心疼、倒不是出于什么男女间的非分之想,只是他已将她视作自己的女君,便不忍见她被日益沉重的朝事压垮。
“今夜军报不会来了。”
他斗胆上前按住她的笔,皱眉的模样也显得执拗。
“臣白日里问过方尚书,说是最早也要明日午后才到。”
她一愣,不知是为他的话还是为他大胆的举动,片刻后又摇头一笑,叱:“你是当真没规矩。”
许宗尧也不怕、只躬身对她作了个礼,她便索性将笔搁下了,起身走到殿外看着金陵城中的万家灯火,遥不可及的中原就在那之外,山水迢迢程程相隔,好像真的已经离这座新的皇城很远很远了。
“他们还能撑多久……”
他听到她喃喃的低语,却不知她口中的“他们”指的是那些灯火之下力竭的百姓、还是重山之外征战的将士。
“一直撑,撑不下去也要撑。”
却答得斩钉截铁,少年人的峥嵘意气总不会那般轻易消散。
“君侯北伐是以攻为守,剑指长安正是在搏一线生机——此乃我朝生死之战,便是拼出性命不要也必杀出一条血路,江南百姓畏战是图一时安稳,太后身为主政之人却绝不可心生动摇。”
他确是第一流的谏臣、却实在不是做近臣的好材料,如此这般直来直往不懂转圜、但凡遇上一个心胸狭隘的君主便要身首异处,也幸亏用他的人是宋疏妍,不会在这些言语上的细枝末节同他计较。
“人心难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她叹息一声,看向许宗尧的目光依然透着欣赏。
“国中之人并非个个如你一般明白,北伐一战看似主动求胜、实则仍是被动求安,眼下江南民怨已起、中原便再容不得一败,孤只恐……”
她点到为止、大约也不想将那些不祥之言说出口,许宗尧却知她是怕前方战事不顺会激化时下南方的矛盾——百姓暴丨动是头等大患,若不能平复顷刻间便会酿成亡国之祸,即便勉强按下了朝中也会很快出现向胡人求和划江而治的声音,如此一来大周就彻底完了,不出几年胡人便会将江北河山尽数吃下,偏安一隅的破败朝廷又岂能免于败亡崩溃的命运?
他们是在背水一战……
……只能赢,不能输。
第159章
他的心难免跟着一同沉重起来, 却无论如何都寻不到一条更好的出路——眼下朝中有人称君侯北伐是贪功冒进,却不想若不趁东突厥暂被谢氏按下的当口兴兵日后又有何机会再将胡虏驱出中原;可大周的国力又的确还没恢复到可以支撑如此一场消耗巨大的战争的地步,物力人心双双被拉扯到极致, 假使君侯此去无法再次创造奇迹,或许……
“秉书。”
沉思之时她的声音忽然传来, 他侧首向她看去, 女君看向远方的目光悲伤又平静。
“算起来你入朝已近一载……如何,还喜欢做官么?”
这像是要与他闲谈、与方才沉重的气氛相差得远,他愣了一下,又认真思索起来, 答:“说不上什么喜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臣想做些事、便不能在草野当个贩夫走卒, 只是官身亦非无所不能、进退取舍总有许多不得已,此亦是太后教与臣的道理。”
她听言一笑、又打趣地看了他一眼, 像是意外他也学官场上那些人说起了漂亮话奉承于她, 顿一顿又问:“那你可曾后悔?那些所谓‘不得已’可是十分消磨人的。”
他又想了想,似乎对她的每一个问题都十分在意,正似当初在乾定宫中答策问时一般郑重, 片刻后又摇头,笃定道:“不后悔。”
“想做之事不过能做十之一二, 可若自矜不前便连这一二分都不会有——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有些事就是要一步一步来,日子久了方见不同——有时臣想,颍川方氏清正至此、君侯其人忘身如斯, 尚且要遭世人攻讦非议,其余寻常人受的那些许委屈……又算得上什么呢?”
这回出神的人变成了她, 大约不意会在此时听到别人提起他,片刻的晃神是难以收束的思念,一别数月、她实在已想他想得紧了。
许宗尧当时却会错了意,以为女君心底还在介怀君侯此前在南境之事上的逾越——他实在有些为难,心里既敬重君侯又尊崇女君,此刻也不知该如何找补,就有些尴尬地沉默下去了。
宋疏妍也看出他是误会了自己的意思,当时却又不便同他解释——她其实心底也有些愧疚,许宗尧其人秉性耿介正直、对她亦有人臣忠诚之心,她却与方献亭……也不知若他有朝一日知晓了他们之间真实的关系,会否也会对他们生出厌憎鄙弃之心?
“那倘若不做官呢?”
她微微别开眼睛,将话也一并岔开了。
“倘若生逢盛世不入台城……你最想做什么?”
这问题像在问他也像在问自己,许宗尧感到她那时的神情有些出离,抬望眼与她一同看向远处的灯火星辰,思绪也渐渐飘得越来越远。
“也许做些著述吧……”
他的眼底泛起淡淡的光亮。
“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1)……曹子桓话说得透彻,只是他自己未能做到罢了。”
“若我朝仍是盛世,或许臣便当真振衣濯足归于山林,种豆南山,日赏朝云,笔墨为友,终老一生。”
这实在是美妙的设想,倘若她不入皇城大约也想过同样的日子——方献亭呢?倘若他不是颍川方氏之后,会否也愿同她一起这般清淡平常地度过一生?
她想得有些痴了,醒神时台城还是台城、凤阳殿还是凤阳殿,她不能同人提及的爱人还在遥不可及的远方,生死难料、归期不定。
“孤倒确想看你多写些文章,”她转头看向许宗尧,已从不真切的幻想中抽身而出,“金陵埋没了状元郎,后人当知光祐年也曾有青史第一流的锦绣风致。”
许宗尧闻言一笑、坦然受了女君的赞誉,两人相视一笑,便是这世上君臣难得的相惜相敬霁月光风。
光祐年当记之事……
……这也总能算上一桩。
此后数月,金陵接到的消息有好有坏喜忧掺半。
东突厥的都罗本就不愿与金陵议和、当时和谈不过是受形势所迫,眼下被西突厥多番怂恿利诱、果然便又动开战之念,半月之内血洗王庭将主和一派势力清洗殆尽,随即便自东向西与拓那对朝廷军形成夹击之势。
金陵闻讯震动,少帝气得亲自下旨砍了都罗次子毕忽努的脑袋、还派人将其送至江北羞辱对方,只是此举除泄愤外实在没有别的意义,江北之战局已由此乱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