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之海岛美人: 50-60

推荐阅读: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七零之海岛美人》 50-60(第30/48页)

说过呢。

    朱师傅叹气,“国棉二厂的厂长也太不地道了。”

    毕竟是自己看着长大的闺女,被人磋磨心里也不好受。

    刘师傅拽了拽他的衣角,给了他一个眼色让他别说了,林大军的脸色可不好看。

    张莉莉家的事儿上,林家做的够大气了,人家可没有说过张家一句不是,是张家人自己上赶着,让林家人打脸呢。

    朱师傅再次叹口气,没再说张莉莉了,这孩子做事太不地道了,不怪林家人膈应,换谁谁不膈应啊。

    再说林碧清这边,挂掉电话后,就拿了报纸垫椅子上,打算站上面换灯泡,吕萍赶紧阻止,“林工,我来。”

    林碧清:“不过换个灯泡,难不倒我。”

    可吕萍坚持不让,虽然换灯泡这事儿危险系数不大,但是万一呢?

    林碧清没办法,只能换吕萍来,她老爸做的灯泡是按照现在的灯口来的,所以吕萍很轻松地就给换上了,不用忙来忙去地去适合的灯口。

    安上Led灯泡后,她又把窗帘拉上,屋里的光线立刻暗了下来,她赶紧走过去拉开开关,Led灯泡的风光果然更加明亮,更加柔和。

    吕萍感叹,“真亮堂!”

    而邓教授和黄教授拿了资料过来找林碧清,打开门,邓教授就问:“大白天的拉窗帘干啥?”

    黄教授也道:“大白天地开灯,浪费电。”

    林碧清问:“你就没发现,今天我的办公室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邓教授和黄教授打量了打量办公室,办公室里还跟昨天一样啊,根本没有任何的变化。

    林碧清正打算指灯泡,黄教授就发现了不同之处,说道:“这灯泡不错,这光亮堂。”

    林碧清笑道:“还是黄教授观察入微。”

    然后就跟他们说了Led等的各种好处。

    邓教授和黄教授眼睛亮了,邓教授更是道:“这灯的光线却是柔和,回头跟包老头说说,把研究所的灯都换成这样的。”

    林碧清:“那就拜托两位教授了,这灯是我们中州市汽车配件厂生产的,您二位赶紧让包所长下订单我怕时间晚了,咱们得排队。”

    邓教授笑骂了一句,“就你会偷懒。”

    接着又瞪了她一眼,“还不赶紧把灯关了,把窗帘拉开,大白天的开灯费电。”

    林碧清给吕萍使了个眼色,吕萍赶紧拉灯拉开窗帘,而林碧清则问:“您二位的事儿急不急?不急的话我先给我爸回个电话,他寄过来这灯泡,一直等我的试用结果呢。”

    俩人赶紧道:“不急,你赶紧给你爸回电话吧。别让他着急。”

    而这边林大军等到了闺女的电话,一切都合格后,握着话筒哈哈大笑,“我就说我们做的东西怎么会不合格呢。”

    林碧清不着痕迹地夸了两句,“也不看看您是谁爸,能做不好一个小灯泡吗?”

    林大军还沉浸在兴奋当中,虽然听着这话不对劲儿,但没有细究,反而哈哈大笑,“就是,我能做不出好灯泡吗?”

    而邓教授和黄教授则嘴角抽抽,见过厚脸皮的,没见过这么能给自己贴金的。

    而林碧清接着就跟林大军下了500个灯泡的订单,不仅仅自己家要用,研究所要用,还有邻居们呢,以前的朋友,以及慕杰的战友呢。

    快过年了,年礼也该准备上了,除了研究所和研究员们,邻居们的需求量,送年礼一家两个灯泡,她还怕不够用呢。

    林大军震惊于闺女的大手笔,不过听了闺女的话,却没有提出异议,闺女越往上走,遇到的打压,或者说遇到的事儿就会越多,她需要人脉来增加自己的实力。

    于是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成,这事儿我来办。”

    虽然厂里不接受个人订单,但林碧清不同,没有她,就没有Led灯。

    黄教授和邓教授则没有林大军想的多,邓教授就直接问了,“你送年礼需要那么多灯泡吗?”

    林碧清:“那我先问问,您二位需要几只灯泡啊?”

    黄教授算了算自己家的房间,伸出一个巴掌,邓教授比他更多,他还算了自己儿子和闺女家的,巴掌翻了翻。

    林碧清就笑了,“咱们研究所的人就能分去差不多一小半,再加上家属院的需求,基本上不剩多少了。”

    黄教授和邓教授面面相觑,有些东西看着多,但就是架不住人多力量大,你一点儿,我一点儿,很快就全分完了。

    工作时间,几人也没再讨论Led灯泡的事儿,正经工作要紧,他们俩把资料递给林碧清,“纺织材料已经做出来了,你看看性能参数,如果可以,我们就把方案定下来。”

    林碧清打开资料一看,眉头皱了皱,“按照咱们设计的降落伞纺织材料的用量,光纺织材料的重量就有2.5公斤,再加上其他的结构材料的重量,一个降落伞的重量至少得有10公斤左右,太重了。”

    黄教授也知道,他们理想中的纺织材料的重量不超过1千克,这重量超出了一倍还多,如果其他的结构材料重量也超标,他们的降落伞就失去了轻便这一优势。

    可是他为难道:“我们研究了几个月了,这已经是目前生产条件下能做到的最轻的了。”

    林碧清却道:“那就继续研究,咱们研究不就是把不可能变可能吗?”

    她的目标是让降落伞成为单兵随身携带装备,这样在战场上有危险的时候能够随时起飞,多一份机动性多一份生机。

    黄教授和邓教授对视一眼,道:“那成,我们再继续研究。”

    接着邓教授又问:“龚教授他们那边的进展如何?”

    龚教授是机械方面的专家,这次降落伞的起飞和控制方向,以及调整大小的功能就由他来带队研发。

    林碧清:“控制方向,调整大小的设计部分已经完成,就是直接起飞方面以及自动收放伞的功能还没有进展。”

    邓教授:“看来这次的项目得做好长期奋战的准备了。”

    黄教授斜他一眼,“这才几个月,咱们的进展进度已经不错了,研究哪里有速成的。”

    邓教授有些尴尬,自从和林碧清一起做项目以来,几次研发项目用的时间都不长,最长的那次也不过用了小半年的时间。

    这次的降落伞项目几个月了,主要核心技术都还没有能够突破,心里不免有些着急。

    林碧清笑了,“越往后项目难度越大,用的时间也会越来越长,教授,您得做好心理准备了。”

    比如隐身衣,她上辈子跟着导师就做了两年,都没能让其量产,那还是在研发条件强了现在不知道多少倍的后世,如果放在现在还不定需要多久呢。

    邓教授挽尊道:“就像老黄说的,研究哪里有速成的,我不需要心理准备,我早就习惯了。”

    林碧清没再继续这个话题,再次问:“五轴联动数控机床还没有进展吗?”

    黄教授摇了摇头,“那机床也是国之重器,别人怎么可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