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完美太子: 第 68 章 统一思想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大秦完美太子》 第 68 章 统一思想(第3/4页)

汤药奉给王上。被王上察觉,追出殿外,捉之。

    在父亲的强压下,扶苏不情不愿地把自己的药喝了。

    又是逃避喝药失败的一天。

    闹剧结束,父子二人重新恢复端庄沉稳的姿态,继续坐在殿中议事。

    秦王政对儿l子提议的焚书很感兴趣:

    “此举虽好,然却容易引起百家学子的反抗。”

    扶苏心说道理父亲都懂,上辈子不还是强硬地施行下去了。

    焚书本质上是个政治作秀,向天下人展现统一思想的决心。否则堂堂始皇难道还做不到用迂回的手段把书籍处理掉,尽量控制消息的扩散,避免舆论风波?

    不过这一世的情况不同了。

    扶苏问道:

    “父亲以为,该如何操作?”

    秦王沉吟:

    “有长安学宫在,不好公然焚书禁绝百家学说,否则是自相矛盾。”

    扶苏接下话茬:

    “然而除学宫外,其余地方最好还是不再有百家学子私下进学为好。”

    秦王颔首表示认同:

    “要寻个其他借口行事。”

    父子俩对视一眼,明白了彼此的意思。

    民间藏书多有错漏,自该收回书册进行销毁,

    避免错误继续传播。

    且有些书籍的内容是假借百家中某一派的学说,实则宣扬自己的歪理论调。对应学派的学子要是当真看了那些书,能被气厥过去。

    比如有人自称是儒家弟子,写了一本儒家思想的书籍。结果翻开书一看,内容全是忽悠人裹小脚的,本质是个批了儒家皮的邪说。

    秦王要销毁这些不恰当的书籍,自然可以光明正大地销。任谁也说不出个不对来,除非你能证明你的书没有错漏、也不是歪理邪说。

    从各家搜罗书籍容易得罪人,找这个借口就好得多。

    官员可以说书籍都被送去了长安学宫,由各派的领头人辨认是否是正确的书籍。辨认者都是百家有头有脸的人物,每家出好些个人,总不能说他们的判断有误吧?

    “如此一来,便可顺理成章地将天下藏书收归长安。”

    具体留下哪些书,都是秦国说了算。

    可以留一些粗浅的书籍任由主人带回去,再邀请一些手握高深书籍的人在长安这等文风圣地定居。

    这么做当然没办法把所有书都给销毁掉,但却能向天下人传递一个讯号——

    「只有长安学宫才有正确的书籍,地方上的那些真假不好说。若还有漏网之鱼,恐怕就是不敢送去长安让人辨认的邪书,不可学习。」

    拥有藏书的本就多为六国贵族,早被秦国筛了一遍了。剩下的,民间藏书不会太多,再销毁一波那就更少了。

    扶苏之前就提议把长安之外的百家教学定性为不靠谱的野路子学问,焚书之策便可将这一点根植入天下人的心中。

    上辈子父亲因为焚书之事饱受世人的抨击,扶苏为此万分恼火。

    今日他当着众臣的面率先提议焚书,便是再有人见不惯此事,也该来辱骂他,而非他父。

    扶苏绝不肯让父亲身上留下任何污点。

    臣子确实因为太子提议的焚书大为震惊,毕竟此前太子表现出来的都是宽仁。封禁思想的焚书举措,感觉和他的画风不是很搭。

    听着同僚们的窃窃私语,李斯只想冷笑。

    说什么太子不搞封禁思想,不过是这群人没看透而已。

    官学里只能学太子想让庶民知道的百家内容,看似是包容各派了,其实还不是控制思想那一套?

    别人是用强硬手段不许你学别的,他是用委婉手段让你只能学这个。本质都是一样的,就是更高明更隐晦了一点而已。

    不过李斯可不会提醒同僚们。

    同僚们看不透,说明他们不如自己聪明啊。果然最懂太子殿下的还得是他李斯,活该他官运亨通。

    李斯得意地哼着小调离开了。

    半个月后,程祭酒收到了来自咸阳的答复。他顿时摩拳擦掌,开始折腾起自己的致富经来。

    长安就在咸阳隔壁,说是长安城,其实按照秦国的郡县制度它该叫长安县。县令是此地的最高长官,对方最近有些头疼。

    韩国贵族被迁

    了一部分来长安,需要他进行安置。本来就很忙了,长安学宫又开始折腾什么赚钱的法子。

    县令对于远道而来的求学者是又爱又恨。

    恨的是他们来自六国各地,风俗不同,容易起冲突。而且有些人受不了严苛的律法,就会频繁地折腾出事情来,不便管理。

    爱的则是这群家伙都有点家底,少有贫寒到吃不起饭的,否则也没钱千里迢迢跑过来。到了长安后衣食住行花销都不小,算是给城市创收了。

    自从咸阳开设了大量市集之后,离得近的长安有样学样。这么多外来学子带来了巨额的经济收益,附近的庶民都跟着富裕了起来。

    不过由于距离都城咸阳很近,好些人更愿意跑去咸阳购买东西。

    县令琢磨着这样下去长安肯定竞争不过咸阳,干脆另辟蹊径,着重开发和学术相关的产业。

    售卖笔墨纸砚就是其中一项,结果现在被学宫分去了一部分。

    学宫卖的比城里便宜,这就很气人了。

    县令差点打上门去,抓着程祭酒的衣领告诉他不许弄这种不良竞争。大家的定价应该差不多才对,打价格战对彼此都没好处。

    可惜县令不敢,他看到程祭酒那张脸就犯怵。

    最后县令还是客客气气地约了祭酒商谈此事,划分了售卖范围。他们卖不同价位的东西,学宫搞廉价笔墨薄利多销,城中卖中高档用具赚大钱。

    做生意的事情是解决了,可还有别的麻烦在呢。

    县令又投入了新一轮的忙活里,主要是配合负责治安的中尉一起维持城中秩序。

    这个时候,听说韩国贵族终于抵达长安了。县令头皮都要炸了,感觉来的全是不服管教的刺头,这官当得也太难了。

    他开始一日几趟地派人去打探韩国旧贵族的情况,看他们有没有闹事。

    出乎意料的是,那群贵族居然十分安分。似乎是在陈县被折腾狠了,没了作为贵族的心气,一个个都老实得紧。

    下属过来汇报:

    “他们好像都在闭门读书,恐怕在等待下一回的学宫考核。约莫是见其他韩地贵族在朝中任职,有些眼热,想通过学宫让家族起复。”

    韩国存不存在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的家族能不能起来。要是起不来,以后就是落魄贵族,会沦落到堪比庶民的境地。

    正好秦王把他们丢到长安来了,近水楼台先得月,长安学宫就摆在那里,如何脱离如今的窘境还要犹豫吗?

    张氏一族都入朝当官了,他们当然不能落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