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完美太子: 第 70 章 六国比烂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大秦完美太子》 第 70 章 六国比烂(第4/5页)

然,这个不错也只能和六国庶民对比了。本身还是在庶民阶层里算的,换后世之人看来只会觉得他们依然泡在苦水里。

    秦王政听罢陷入沉思。

    扶苏回忆起了史书记载:

    “昔年齐桓公在位之事,管仲任国相,以商术令齐人衣食丰足。管仲将国内的压力转至他国,靠吸血别国

    反哺庶民,实乃大才。”

    管仲干的事情和后世欧洲不少国家差不多,赚外国人的钱,然后给自家国民设置极高的社会福利。

    18本作者无字惊鸿提醒您《在大秦当完美太子》第一时间在.?更新最新章节,记住[(

    可惜华夏自古以来就这么一个管子,旁人都没学到他的本事。齐国靠着吃管子的老本,一直富庶到战国末年。

    其中最出名的就是贩卖海盐。

    内陆地区井盐和湖盐确实很多,但井盐开采困难,湖盐大多地处西北。各国境内的盐产量不是特别够吃,尤其是在什么都缺的先秦时代。

    你和他们说青海地区好多盐湖里的盐非常纯净,甚至都能直接取来吃,不需要怎么加工提炼。没有用的,那地方绝大多数的诸侯国爪子都伸不过去。

    中原各国还是得靠杂质很多的盐来续命,甚至还有庶民得用粪盐过日子——就是取用粪坑附近的土地,制出盐来。

    齐国抓住了这个商机,以海盐高价销售去内陆。

    反正大家平时吃的盐杂质也没少到哪里去,粗略提纯的海盐说不准还更优质一些呢。

    贩盐是个暴利的行业,齐国借此丰足了国库。国库不缺钱,自然不需要对国民收太重的税。

    后来的大一统王朝弄盐铁官营,盐掌控在官府手中。但那个时候没有一个中原各国出钱买盐了,所以提价的盐只能销售给自家百姓。

    古代盐价居高不下,就是因为这个。

    所谓“民不加赋而国足”,民众的赋税没有增加、国库的收入却很充足,靠的就是这种隐形的“盐税”,或者说“消费税”。

    后世也有类似的东西,增值税就是。

    只不过古代得靠生活必需品来赚取税收,后世却多是从提高生活质量的享受类商品下手。在这方面加税不会拖垮底层百姓,比古代那种情况要好上不少。

    秦王政对管仲的这种手段自然是心动的,奈何大秦好像没多少懂这个的人才。

    所幸术数家已经在培养了,商业也在放宽限制。搞术数和经商的多了,这方面的大才迟早会冒出来。

    秦王政看了一眼他家万能的太子,怀疑扶苏其实也懂一点。

    扶苏露出了谦虚的微笑:

    “天下一统后虽然没有其他国家供大秦吸血,但这不是还有西域吗?”

    西域诸戎传来消息,说更遥远的西边有同样很强大的王朝。既然是强大的王朝,那不能缺钱的吧?

    把大秦子民的压力转嫁给西方人,多好的选择呐。

    以前齐国赚六国的钱,还要被六国骂。一是大家千余年前多是同个先祖,二是离得近掐架很方便。

    现在西方王朝隔那么远,中间无数小国林立,他们想打也很难打的过来。

    不满有什么用,还不是得掏钱买东西?有本事你别买,高端奢侈品秦国贵族自己都不一定够用。

    其实扶苏怀疑那些人傻钱多的西方人根本不会意识到自己被宰了。根据他上辈子捞钱的经验,那些西方贵族的钱特别好赚,他们买丝绸瓷器的时候眼都不眨。

    扶苏悄悄告诉父亲:

    “那些西方人不太会讲价。”

    秦王政瞬间领悟:

    我们派一些会做生意的过去。?[(”

    以我之长攻彼之短,没必要同外邦人太客气。

    张良看着两位君上嘀嘀咕咕不知道在小声探讨什么,明智地选择了暂且闭嘴不去打扰。

    等王上回神,他才接着说道:

    “齐国因为朝外经商,贵族才不怎么压榨庶民。若等天下一统,我大秦的商人恐怕很难做到如此。”

    高端商品可以往西方吸血,普通商品还是得庶民承担。怎么限制那些商人,还需要仔细斟酌。

    商税肯定是要调整的,不能一味地用重税。如此一来商人为了回本只能再提高商品的价格,保持自己的利润空间足够。

    商税太低也不行,那样经商的收益太大了,会有人弃农从商。而且税收少,商人只会变本加厉地扩大商业版图。

    秦王政想到了扶苏之前提议的阶梯田税制度。

    田亩数少的庶民,交税比例低。田亩数多的地主,交税比例高。

    商业似乎也可参考这招,赚得越多交得越多,借此控制商业规模,只是得防备偷税漏税的行为。好在大秦本来就打压商人,对他们看管严厉,倒不是很担心这个。

    扶苏上一世其实就是先从商业开始搞阶梯税制的,在这方面他很有发言权。

    他表示:

    “新的商税制度能使国库充盈,如此一来便不必太克扣庶民了。”

    从商人身上吸血供养庶民,这样庶民的生活成本就转嫁在了商税上头。官府可以出台更多的政策布惠于民,让种田的成本大大降低。

    一边是税多的商业,一边是福利好的农业,种了一辈子地的朴素农人是不会想着改去行商的。

    非得社会发展到商业异常繁荣的地步,才会出现庶民看不上农耕的些许优待。但这就不是大秦需要考虑的事情了,至少还得过一两千年才能达到这个程度。

    张良也补充道:

    “当初李悝变法设置过一个平籴,以国库出资购买与出售粮食来平衡粮价。此举大有可为,寻常商品也可设置类似的售价调控之所。”

    平籴就是后来的常平仓,粮食丰收的时官府高价买入,提高粮食价格,顺便充盈府库。粮食欠收的时候再低价出售给庶民,避免有人哄抬粮价,赚灾难钱。

    制度是个好制度,可惜常平仓一般设置在城中。等那些需要购粮的庶民得到消息的时候,粮食大多都被提前得知消息的权贵买走了。

    官商勾结屡见不鲜,权贵用这种惠民的东西来赚钱,低价买了官粮之后转手就高价卖出去。

    所以统治者天真地想着这个可以平衡物价,结果反而导致物价更夸张。倘若不能管束住那些权贵,还不如不设。

    幸而大秦最大的,在这方面处理起来更得心应手。

    秦王政淡淡地扫了一眼众人:

    “寡人倒要看看,谁敢公然与民争利。”

    爹吹扶苏适时开口:

    “有父亲在,宵小自然不敢异动。然而后世子孙不知是否成器,我等还得将监察制度完善一二。”

    张良:…………

    张良还是头一次听“虽然我和我爹都很能干,但是我儿孙恐怕是个没用的东西”这种论调,八风不动的稳重表情险些裂开。

    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