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完美太子: 第 76 章 何为优秀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大秦完美太子》 第 76 章 何为优秀(第1/5页)

    春去夏来,秦国进入了平稳发展的阶段。

    六国虽然还剩两个诸侯国没有消灭,但那都是顺手的事。楚国地大物博,本身也需要充足的时间吸纳消化,所以不必急于将燕齐立刻纳入掌控。

    事实上,派往楚地的秦吏数量有些不够用。

    许多人对战国末年的各国占地面积没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只知道是七雄争霸,于是下意识以为每个国家国土可能都差不多,顶多韩国小一些。

    其实可以对比后世的省份分布来看。

    以长平之战后的国土为例。

    燕国占有河北北部和东三省里最靠南边的辽宁。

    赵国占有河北南部、山西和少部分的陕西内蒙古。

    韩国占据西边的小一片河南。

    魏国占据剩余的大半河南、少数山西和少数河北地区。

    齐国占据山东,以及一点点的河北。

    以上四国地盘加起来,可能才堪堪比得上秦国。去掉一个齐国,能够和楚国差不多大。

    秦国有陕西、四川和南部的甘肃地区,这三个都是占地面积不小的省份。

    楚国那就多了,虽然它的省份单独拎出来面积不算大,但合起来很可观。两湖、两江、安徽,部分河南和重庆的地区,跨越足足六个省。

    基本上长江流域都在楚国的掌控之中。

    反倒是浙江不在楚国管辖内,它和福建、两广一起,都是百越地区。

    先秦时期大部分的诸侯国还是在黄河流域玩耍,没什么人有兴趣去长江流域和楚国抢地盘。

    楚国趁着没人管它,一点点把附近的小部落都吞了。不过这样关起门自己玩自己的的操作也导致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楚国本就没完全脱离原始部落的影响,被这些吞并的部落带得越发向上古发展了。

    秦国灭楚的过程中,也有一部分楚国贵族选择了逃窜入百越。宁愿跑去两广过野人生活,也不肯屈从于暴秦。

    可以,很有气节,仿佛幻视了什么楚国灭越之后越国公子退入浙闽两地当酋长。

    历史果然是循回往复的,天道好轮回。

    这个时候往百越跑能有什么好下场,百越早就被秦国拉拢了。而且即便是两广这边的百越部落,也有不少是当初百越公子的后人迁居而来。

    先祖的仇恨有些人可能已经忘了,但是总有人记得。

    再加上秦国也不希望这些楚人跑去百越占山为王,影响后续收复百越之地。所以哪怕百越记不得和楚人的仇恨了,秦国商队也会好心地帮他们“想”起来。

    扶苏拿着楚国的山川图对父亲说道:

    “父亲您看,楚国这两处地方是被山脉包围在其间的。”

    为了方便管理,划分郡县的时候一般会按照地形来考量。以山脉河流为界限,也方便管理,免得辖内文书来往传送还要翻山越岭渡河渡桥。

    楚地境内的湖南、江西两省便是独立设置了郡属,因为这两

    个省份是被一圈的山给牢牢围在里面的。

    当初楚国都城郢在湖北,后来迁的新都寿春又在安徽,全部都绕开了这两个通行不畅的区域。确实方便了楚国出兵参与中原争斗,但也方便了秦国攻打楚国。

    若是楚都在湖南和江西境内,那简直就是另一个小关中。这两处地方与外界往来不便,据守关隘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高枕无忧。

    两省在地形上存在高度相似,都是山脉包围,都有一条主江贯穿南北、形成的支流水网辐射大部分区域。

    两个东西并排的省份就仿佛是一对孪生兄弟那般,近代修建南北铁路的时候,经过此处时只能选择从一个省走,毕竟那时没有必要修两条。

    最终被选中的是湖南。

    于是湖南靠着铁路发展起来了,江西自此沦为没有存在感的地界,落后了许多年。

    但在先秦时期,两省都是如出一辙的穷乡僻壤。

    部分楚国贵族看重了两地完美的地形,做了楚王没做的事情——他们想占据这群山中的平原地区,自立为王。

    结果被秦国打得节节败退。

    扶苏早知这里的地形不利于攻方,提醒过作战的将领们。两地山脉毕竟不像关中,朝东的入口真的就一个函谷关,你守这个关隘那我走另一条就是了。

    秦军从巴蜀出发,便能由西过重庆入侵湖南。借道百越,也能自东由浙入侵江西。

    两地的山脉是一堆不同的小山脉集群而成的,不是完整的一条。那么山脉和山脉之间,必然存在天然的通道,顶多就是有点绕罢了。

    秦王政看罢地形图,说道:

    “东侧的九江郡比西侧的长沙郡,似乎平原更多?”

    地形图是根据扶苏的回忆和楚地战报、官署统计一起绘制而成的,还原度极高。

    扶苏点头:

    “长沙郡平原占比只有七分之一。”

    而且设置九江郡时,不仅包含了江西,还有安徽湖北等部分区域。九江九江,看这个江数就知道占地面积不会小。

    秦王政这么划分有他自己的考量。

    这里头有个比较有意思的事情,划分三晋郡县时,自西向东分出了三川郡、颍川郡、淮阳郡和四川郡。

    这个四川郡在安徽北部,而后世的四川省则被东西一分唯二,划为了西边的蜀郡和东边的巴郡。再往东的重庆所在区域扩大了一些,单独划了个黔中郡出来。

    陕西则是一分为三,从北向南分别为上郡、内史、汉中,都城咸阳在内史。

    当初灭韩的将军腾早就被调入关中,如今正任职内史。这位将军在历史上虽然名声不显,但能给国都所在的郡当郡守,显然是个隐藏的秦王心腹。

    扶苏和父亲商议道:

    “九江良田众多,地形也更规整一些。分发给魏国庶民耕种,可使魏人归心。此地也好征伐,有百越驻军盯着,不易生乱。”

    之前说过,楚南地区的气候北边人难以适应,特指的

    就是湖南江西这两个省份。

    零度线由黄河流域南移至长江是后来的事情了,此时的长江流域气候偏热带。在没有辣椒这种作物存在的情况下?,还有重重山脉阻隔海风,可想而知两省日子有多难捱。

    靠东的九江郡稍好一些,靠西的长沙郡还多了个自己和九江之间的屏障阻隔。相比起来,还不如沿海的百越舒坦。

    扶苏的意思是,既然安排楚人在楚南耕作,不如就全数安排在长沙郡。至少将一个九江空出来,分而化之。

    先徐徐同化地理条件更好的九江,再以包围的势态同化剩下的长沙。

    长沙郡丘陵多、良田少,哪怕里面的楚人被鼓动集体造反了,没粮就是最大的短板。更何况,东、西、北三处都是秦地,可以率兵直入。

    相反,九江郡东临浙闽百越,南临两广百越,就能给楚人更多逃窜的余地。

    ——这些都是上辈子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