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完美太子: 第 102 章 民间流言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大秦完美太子》 第 102 章 民间流言(第1/5页)

    面对史官的震惊,扶苏只能微笑。

    这家伙居然真的打算在自传里写他的黑历史啊,勇气可嘉。

    扶苏伸手:

    “拿来吧。”

    史官委委屈屈:

    “臣还没开始写呢。”

    扶苏正要说什么,秦王政已经看完手上的奏报望过来了。他似乎是察觉到了太子又在欺负人,表情有些无奈。

    秦王政低声问道:

    “史菅怎么得罪你了?”

    扶苏老大不高兴:

    “他要在自传里写我的坏话。”

    秦王政惊讶:

    “什么坏话?”

    史菅作为臣子,还敢写这种东西?秦王政觉得可能性不大,必然是扶苏又在添油加醋地告状了。

    果然,一问史官才知道,人家只是要记录一点和太子有关的事件在自传里。

    主要史官整日跟在君上身边,不写这些东西,他的自传就没什么可写的了。他又不像别的官员,光是当官的过程就已经十分惊心动魄。

    好吧,其实史官本人的经历也很惊心动魄。只不过那些惊心动魄都和太子有关,根本绕不开。

    秦王政想到史官平日里是怎么在起居录中为太子描补的,想着哪怕换成自传,约莫也差不多。

    于是他劝爱子大度一些:

    “史菅不敢乱写的,你不必生气。”

    扶苏轻哼一声,到底没有继续追究。

    人家私底下写的东西,他又不可能全部找出来一一查看。别人想写总能找到办法藏的,与其不让写,还不如警告史官写的时候注意一点措辞。

    史官连连点头答应了。

    他当然知道有些事情不能全写上去,太子形象崩塌对大秦没好处。万一给反贼拿到他的自传借此生事,他九条命都不够砍的。

    就比如这回的事情,自然是只会记录到太子问他要随笔看。至于后续关于自传的小争端,就当没发生过。

    车队后续在武关停留了几日。

    这段时间一些比较重要的奏折有些直接发到了武关,没有去追王上的车架。还有一些紧急的奏折也是发到武关的,所以武关这里挤压了一些公务需要处理。

    秦王政留下的几日就是在为这些事情忙碌,把事解决了再继续启程。

    因为事情不算多,扶苏大部分时候并不会留下帮忙。秦王政让他多出去走走,见见外头的世面。

    扶苏:突然就变成没见过世面的土包子了。

    说起来扶苏上辈子也是有机会去见世面的,就忽悠韩信答应他御驾亲征那回。要不是被王贲劝回去了,他就能一路北出,在边关待好几个月。

    此前扶苏只见识过繁华的都城,偶尔为了观察民生还会去咸阳附近的乡县微服私访看一看。不过都城附近再穷困也比其他地方好,这回路上倒是可以找机会见识一下真正的困苦贫穷之地。

    数日后王架启程,正式踏

    入了古楚地。

    他们下一站的目的地是南阳郡的郡守府所在地宛县。

    从武关到宛县其实正在修建驰道,目前还没修建好。不过这条路本身就一直有商队往来,所以虽然还没驰道,但来往倒不是很艰难。

    秦楚通商次数多了之后,秦地的商人就在君上的授意下有意识地开始休整道路。

    巴清按照扶苏的意思给手下集合的不同商队划分了行商范围,每支队伍各负责一片区域,互相之间可以形成接力。

    比如楚国南部的商队发现了什么好东西,不必亲自送到咸阳,只要往北送到下一个商队手里。这样一节节地传递,既能将东西送到,也不会耽误自己的正事。

    这种犹如后世快递一般的接力模式非常好用,作为官方商队很少互相搞恶意竞争,配合十分顺畅。

    时间久了巴清心思就活泛起来,觉得可以把快递生意做大一些。之后商队就不止传递进贡给君上的东西了,还会替一些富户给远方的亲眷送东西,也会替庶民传递家书。

    反正都是顺带的,送一车东西也是送,送两车东西也是送。又不会因为多一车就减慢多少速度,还能多赚点钱,何乐而不为。

    不过这样的快递运输暂时只在郡县间进行。

    商队做生意很少下到乡里去,就算去也是偶尔去一趟。为了送快递特意走一趟不划算,所以这个生意只帮忙送到县城。

    县城中常有基层官吏下乡巡查,商队会拜托他们给对应的人传个口信,叫他们自己来拿。

    倘若寄东西的人愿意多给一点钱,商队就会把这钱拿去给下乡的小吏,托他们顺路带过去。

    为了方便运输,也方便自己跑商,后来商队就开始自费修路了。

    起初只是把有车辙痕迹的旧路填平整一些,不怎么用心修。这样成本比较低,而且也够用了。

    大秦正在逐渐推行车同轨,以前他们做生意还会按照当地的车轮间距制作马车。现在上头都发话了,他们作为有官方背景的商队总不能带头违反。

    但是改变车轮间距不是随口一说的事。

    首先一个问题就是旧路已经按照原间距形成了凹陷下去的轨道,毕竟都是土路,来往久了肯定不平整。

    用旧车走问题不大,把车轮陷在轨道里前进就行。这样还能省点力气,不用时刻注意车子被驾驶到两边的林田里。

    换了间距之后再走旧路,就会出现一不小心一边的轮子陷进凹陷里了、另一边却对不进另一处凹陷,于是车子歪斜一边高一边低的状况。

    所以路也得跟着修,重新填平,等着形成新的车轨。

    然后就是之前的旧车不能用了,更改车轨后耗费甚大。不是说只要改个轮子就行,整个车厢的大小都要跟着改。

    幸好对于商队来说,他们用的车子多是装货的,不那么讲究美观。

    小车厢拆下来拼拼凑凑做成大车厢,顶多就是费点人力和时间。而且有些运输用的车子也没车厢,只要改个

    车板就行。

    可对于贵族来讲,那就不一样了。

    贵族是不会坐用小车改大的改造车的,那样掉身份。所以他们就得重新制作新的车辆,这个成本一下子就上去了。

    古时说千乘之国,说的是这个国家里有一千辆兵车它就算是个大国了。延伸到贵族之家也差不多,拥有的车架多的家族就算很体面了。

    但这个“多”,其实也没有特别多,每一辆马车对于贵族来讲都是一笔大资产。秦国改了车轨,不许他们用旧车,那就是让他们的钱打水漂,能不拉仇恨么?

    代换到后世,大约就是官方规定旧房子不许住了,必须全部拆了重建。无论是坐拥很多房产的大户还是只有一套房子安家的小民,都得反抗。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扶苏提议让商队做车辆以旧换新的生意。

    让贵族添点钱换新车,旧车贵族自己不乐意拆了废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