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安安的六零年代生活: 30.第 30 章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林安安的六零年代生活》 30.第 30 章(第4/7页)

养了他。”

    “可这不是还有大伯和三叔在家里吗,养老要平摊啊。他对你们的责任就三分之一就够了,加上我小姑,那就只要四分之一了。我就不一样了,我爸对我是有绝对义务的。必须养我照顾我的。但是把我扔在老家多年,可不就欠了我的?我开口,他必须给啊。你看着吧,以后他还得好好补偿我的。”

    孙银花气不过,给她泼冷水,道,“你别想了,你爸的东西那都要留给你弟弟的。能给你多少?”

    林安安更乐了,“这是你们老思想了,现在外面讲究男女平等。我和林有礼的继承权,那是一样的。我爸手里一毛钱,那也得分成三份。少不了我的那一份。”至于林常胜会不会偏心把东西留给别的孩子,那就是另外一说了。

    说完之后,总结起来,“反正你们在我爸那边说话不好使了。奶啊,看来你以后也得指望着我帮你从我爸那边要养老钱了。”

    这话可把老太太打击得都要晕了。

    她辛辛苦苦一辈子,到头来还得靠着一个丫头片子了?

    想想儿子,想想闺女,老太太真的心塞得厉害。

    儿女们都靠不住啊。

    林水根在边上虽然没咋说话,但是背部更加佝偻了。

    夜里,孙银花睡不着,和老头子数落儿子的不孝。林水根也被打击得心情郁闷,睡不着。然后叹气你,“能咋办呢?难道还能找老二闹腾?隔着这么远呢,你咋找他?”

    首都对于他们这些人来说,那是相当遥远的地方。两老就没想过往那地方去。年轻那会儿逃荒,他们也不敢往大城市跑啊,也只敢往这些偏僻地方钻。

    扎根在内心深处的观念,让他们压根都不敢想去找儿子算账。

    别说去找老二了,身边的老大老三难道就是孝顺儿子?难道还能找他们闹?这日子只要还能过,就只能勉强过了。只是没了老二的孝顺,老大老三只怕对他们的态度也不会比以前好了。

    林水根到底是想得更深一些,“咱手里有老二给的这些生活费,也够了。好歹不担心老大老三不养咱们。”

    听到这憋屈的话,孙银花是心里闷得慌,却也只能接受。

    因为这事儿,孙银花整个人精气神都不行了,整天板着脸,活像别人欠了她钱一样的。

    连队里人都感觉到了。

    都在嘀咕,孙银花这还有啥不满的。手里不知道拿了安安多少钱,咋还不高兴呢?

    林安安周末放假,就去县城把钱给取了,然后把自己的成绩单以及试卷寄给了远在首都的林常胜。让他看看,他的投资是得到回报的。以后也好多投资一些。

    完事儿之后,顺便买一些教辅书回来。她不止买了中学的,还买了高中的学习资料。

    办完这些,她才去找小姑家里吃饭。主要是找小姑要钱,上次小姑从后妈那骗的钱应该到手了。

    要说这人也奇怪,以前林安安特意跑过去吃饭,林小环这个当姑的还每次一副勉强的样子。现在林安安说不占她便宜了,林小环反而还希望她来,而且现在见了她,那也是一副笑脸。

    林安安见小姑第一句话就是,“姑,钱到手了吧,我的那份给我。”吃饭是其次,分钱才是主要目的。

    林小环道,“咋见面就是钱呢,我还能亏了你的?”

    林安安道,“那可说不准,你连你二嫂的钱都敢骗了,还有啥做不出来的?”

    “……”林小环从兜里掏出钱来,分了林安安十块钱。这是之前约好的。至于其他得到的票证,那是她自己本事骗来的,和林安安就没关系了。

    林安安拿着钱,心里也挺舒坦的。白得十块钱,又可以买很多教辅书了。而且马上天冷了,得做新衣服买新鞋了。哎,缺少的东西太多了,就显得钱不够花了。

    在小姑家享受到了宾至如归的招待之后,林安安吃饱喝足骑车回家。路上倒是也没忘了买一份报纸。

    她那稿件,应该已经到了吧。不过应该没那么快被看到,投稿肯定有很多,然后编辑要一封封的看,肯定需要时间,还要审核。听说报社审核挺严格的。

    哎,反正不管能不能选上,那边总会给消息的。

    这点还是挺好,如果没选上,还会把稿子寄回来,不至于让她白忙活一场。回头她还能继续将稿件投稿到别的报社。

    首都报社文学报编辑组,编辑正在查看来自全国各地的投稿。

    自从他们在广播台开始播报文学作品开始,投稿量加大不少。有时候是几个编辑一起查看,才能完成审核工作。

    程编辑在这里做了许多年了。

    各种优美的文章已经读得有点儿麻木了。

    没错,每天都在这样的环境中,看到太多的文章了,他能一眼就看出什么样的文章文笔好,故事好,但是能打动他的文章却已经不多了。

    好在老百姓们还没看厌烦这些文章,他们的报纸和广播还是很受欢迎。

    程编辑将一些老熟人的信件先挑剔出来,然后分类放置。这些人之前都有文章投稿,且都登过报纸,所以质量过关,不着急看。

    但是新投稿的,可以先看看。

    程编辑还是很想要发掘新的血液的。一个报社的文章总不能千篇一律。

    一上午看了许多信件,他已经有些累了,捏了捏鼻梁。顺手就拿起一封拆开继续看。

    看到题目的那一刻,程编辑突然就有点儿精神了。

    这是一篇致敬军属的文章。

    这年头夸赞军人,赞美工人,表扬农民,倒是极少看到这样的切入点。

    程编辑饶有兴趣的看了起来。原本是想看看这个角度如何写。然后不知不觉就看进去了。

    他仿佛能看到,那个孤单弱小的孩子,被人欺负了,也找不到人哭诉,一个人爬上高高的山,站在高高的山头瞭望远方,渴盼着通向远方的那条路上,能看到自己的亲人回来。“我想爸爸回来,可我又希望他能赶走敌人。也许等他赶走所有的敌人了,就能回来接我了。”

    程编辑忍不住心酸,憋闷。他仿佛能体验到那孩子孤单无助和内心的渴望。

    然后看到第二个故事,看到孤儿寡母,被人欺负,他又愤怒。看到别人帮助男孩,男孩流泪说,“爸爸保护过的人,真的会保护我。”这句话时,又忍不住眼热。他很想赞同,“没错,没人忘记你们的亲人做出的贡献,都记得。”

    看到第三个故事的时候,他又看到小女孩因为父亲身有残疾,被人嘲笑。看到家庭因此艰难,苦苦支撑也不愿意去找有关部门求助。小女孩说,“我爸说不能给组织添麻烦。”

    程编辑擦了把眼泪,“怎么会麻烦呢,这都是应该的啊。”

    看完之后,程编辑久久的不能平静。

    其实这样的事情也是预料之中的,程编辑也知道,国家还需要建设,现在老百姓过得不算富裕,而且这些年都忙着搞建设,真的太忙了,没有办法去探究某一个家庭过得如何。

    大家都在往前面使劲儿走。

    但是当这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