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文中的路人甲: 120-140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年代文中的路人甲》 120-140(第16/29页)


    他们怕柴火取暖有限,竟然让小姑娘带了一个沉重的檀木箱,里面装有半箱煤炭,半箱书册。

    这样的行李,让人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吐槽。

    冬季气温在零下三四十度情况下,半箱煤炭能有什么用呢。

    况叶很快给况家父母回了信,希望他们能有些参考。

    之后随着气温降低,时间来到了十一月,安琼县的局势再次有了新的发展。

    全省因为军队的强势介入,乱成一锅粥的局势逐渐得到了控制,在十一月的时候有一支军队入驻了安琼县城。

    军队迅速的整顿了局势,遵循上级的命令再次执行“三支两军”的任务。

    就在十一月底的时候,县城召开成立了革/命委员会。

    委员会是三方势力的结合,其中有军队代表、革/命干部代表、群众组织代表。

    委员会领导县城的一切工作,旗下成立的办事机构,在细分各项工作。

    相关的办事机构,也逐渐开展相关的工作,让之前处于瘫痪的政府职能再次运作起来。

    虽然因为委员会三方结合的原因,其中存在不少扯皮推诿,但至少比起之前的混乱要好不少。

    况叶十二月去丰水场镇送货的时候,明显感觉到了其中的变化。

    公社办公地点遇到乔书记的时候,他敏锐的感觉到乔书记这边底气足了不少。

    想到乔书记出自行伍,况叶也明白了其中的原由。

    况叶这次委托的药材,在十号左右的时候,竟然被乔书记这边凑齐了。

    由此,也可以推测出一些背后的原由。

    随着局势朝着相对稳定的状态发展,知青下乡的工作,又再次有了动静。

    在十二月下旬初的时候,日报引述了一段伟人的指示,各地再次风风火火的开展知青下乡的工作。

    不久后况叶也再次收到了况家父母寄来的回信,况家小弟和小妹的近况,他这边也知道了。

    况叶之前回信的建议,况家父母思考了许久,参考了相关的建议,最终安排好了况家小弟和小妹的事。

    两人虽然都在下乡动员的范畴内,但况家人商量了一番,还是决定只让况家小弟一个人下乡。

    为了能够安排到附近的农场,况家人带着况家小弟主动报名,再托人帮忙,最后倒是如愿以偿。

    而况家小妹,家里人不放心她下乡。

    十六岁的小姑娘,如今长得高挑靓丽,很容易招人眼,哪怕是去潭城附近下乡,也不太放心。

    最终况家父母一琢磨,干脆让况家小妹顶了况母的班,有了正式岗位,也就不用下乡。

    得知这个消息后,况叶心中倒是松了口气。

    况家小弟和小妹他印象还不错,自然希望他们能过好点。

    第132章

    得知况家小弟和小妹的安排, 况叶在回信的时候,还专门为要去农场的况家小弟准备了一些东西。

    他听简修文和其他知青讲过农场的生活,知道大致的情况。

    农场的知青的待遇比起插队知青好很多,不过干的活却也非常的重, 每天有固定的任务。

    一群刚从城里走到田间地头的年轻人, 在最开始的时候必然会吃不少苦头。

    况叶这边给况家小弟准备了不少药品, 诸如舒活膏、止血丸、消暑丸、百香丸等。

    给况家回完信件, 时间也来到六九年的一月份, 混乱的六八年也就这么过去。

    元旦后不久,九大队也组织了队员们分口粮。

    六八年时局虽然十分混乱, 但气候却算得上风调雨顺。这一年九大队的粮食生产,虽然因时局受到些影响,但总体的粮食产量还行。

    况叶在二小队的晒坝排了半天的队,最后领到了近四百斤的粮食,超出基本口粮三十余斤。

    领到口粮后, 九大队当天傍晚大多数队员家,都好好的吃了一顿,当然况叶也不例外,给自己再包了顿饺子。

    第二天上工的时候,所有人的状态比起之前都要好不少。毕竟一些队员家都快要断炊了, 有了新的粮食补充,这日子又能继续过下去了。

    一月的气温低,地里的农活相对清闲, 大队长召集几个小队长商量了一下,决定抽调一些人手, 修整一下水渠和路面。

    六七年冬季,队里因为时局没有修缮水渠等设施, 今年的耕作灌溉就受到些许影响。

    好在老天赏脸,六八年风调雨顺,这年的粮食生产才没受到多大的影响。

    但今年这水渠再不修修,到今年开春后,这灌溉的事影响就大了。

    至于再指望今年风调雨顺,队里的大部分人可没敢往这方面想。

    这么多年来,观市这地儿,隔了两三年就要旱一旱,或者水灾、风灾,低温冻害,总之一年到头这地里的作物,指不定什么时候就遭灾了。

    除了这水渠,九大队通往各个生产大队,特别是公社的路也得好好整整。

    之前交公粮的时候,路面的情况让运送粮食的队员们废了不少劲。

    不过就在九大队忙着这些事的时候,外面又兴起了一个“清理阶级队伍”的运动,一时间搞得人心惶惶。

    这个时候,况叶还得到一个消息,今年新的知青也要来了。

    之前和况家父母通信的时候,况家父母有提到,这次动员知青下乡的力度非常的大,66届、67届、68届高、初中的毕业生都在动员的范畴内。

    加上他从张友岁和刘康民那得到的消息,这次下乡的知青怕是会非常的多。

    想到这,况叶就准备去找大队长商量个事,却没想到大队长这边先找到他。

    “庆国叔,快进来坐。”这天况叶正在小院内整理晾晒的药材,就看到大队长陈庆国走过来。

    “况知青,在晒药啊。”陈庆国走进小院,目光在院子中扫了一圈。

    发现小院中晾晒的药材不少,空气中都弥漫这一股特殊的药材味。

    被况叶领进堂屋后,他也四下看了一眼,发现屋子内也摆放了不少正在阴干药材。

    “庆国叔,喝茶,你这是有什么事吗?”况叶用自制的饮片泡了杯热茶递给陈庆国,便问了一下他的来意。

    接过茶缸,陈庆国先把它放到一边,开口道。

    “公社那边通知今年有新知青要来,我就过来看看你这边的情况,好做些安排。”

    关于今年的知青,陈庆国这边也收到了公社相关的通知,虽然还不清楚具体是那些人,但一些准备工作得弄了。

    九大队目前有两个知青,陈繁仪和况叶。简修文他们自行回城之后,随着几人有了新的去处,陈庆国这边也逐渐得到相关的消息。

    毕竟简修文三人当时的户籍信息是落在了九大队的,之后简修文去北方农场,以及张友岁和刘康民选定新的下乡地点,相关的档案也会跟着调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