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穿成武则天的长女: 220-230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大唐]穿成武则天的长女》 220-230(第26/40页)


    呵,皇帝果然是对于权势最为敏感的生物。

    从他一旦恢复体力就想要用田猎来证明自己体力尚佳一样,无论是安定还是太子,在权力的争夺中,都是他的敌人。

    但这也正方便了她以天后的身份,将这份特殊的职务抓在自己的手中。

    李治恍惚了一阵,最终还是做出了决定:“那就诸事有劳媚娘了。”

    这话说出口的瞬间,意图通过打击世家以集中大权的野心澎湃,和他受制于身体和名声不得不先做一个旁观者的无奈,在头脑里形成了鲜明对峙的两极,也让他在问出下一句话的时候,怎么听都少了几分底气:“不知媚娘打算将此事如何提出?”

    武媚娘含笑回道:“陛下大可放心,我对此已有些想法了。”

    ……

    在三日后的长安城中,先是冒出来了一条好像重要,又好像没有那么重要的消息。

    天后有意,自武家子弟之中遴选出一人,承袭周国公的爵位。

    而周国公,正是天后生父武士彟的追封。

    ……

    “听说早年间天后相继将武氏宗亲贬谪在外,想将这个爵位交给韩国夫人的儿子贺兰敏之,结果这小子不争气,先掺和进了李义府的事情里,后被大食王女给看上,留在了域外和亲……现在倒是还得便宜那些在岭南长居的家伙。”

    杨思正刚说到这里,就挨了李弘一个冷眼。

    他连忙赔笑道:“我并无对天后不敬的意思,也没觉得我们杨家有这个出嗣子的可能,只是觉得,那几个武家人既目睹了生父被流配贬官身死,又在岭南这样的偏远地界上这么多年,有何资格做这开国公呢?”

    谁听了都得摇头的。

    李弘朝着杨思正脸上看去,觉得对方说是说着什么弘农杨氏无法凭借着外祖母的关系出这个嗣子,实际上,若是让他们分一个人出来姓武,他们绝对愿意。

    之前让他去找安定讨要军粮这件事他办得很不利索,但这等继承爵位的好事,他肯定能铆足了劲顶在前面。

    同在此地的东宫门客显然也都看得出杨思正的小心思。

    可不知是不是因为杨思正好歹对他忠诚,而不像是安定和其属官那般,只会往他脸上抽冷子,李弘对杨思正的“过错”,还是先包容了下来。

    “他们有没有资格不是你来评价的,是由此次科举评判的。”

    “科举?”同在此地的兵部侍郎兼太子宾客萧德昭愕然出声。

    “对,就是科举。”李弘回道,“我阿娘的意思是,既然要为外祖父选出一个继承爵位的嗣子,此人总不能是经文不通、骑射无能的样子,不如让他们参加明年元月的制举。”

    制举啊……

    萧德昭心中暗忖,看来是因为吐蕃战事结束,天皇天后不必关心边境的情况,决定下诏制举,同时开启举士选官之事,用来更换一批内政人才。

    只不过,大约这个决定做出的时间还不长,还并未将其书写在明文诏书之上,仅在天皇天后将太子叫到面前的时候提及过此事。

    太子也不觉得此事有什么要被保密的必要,便在和他们这些东宫属官的闲谈中泄露了出来。

    但怎么说呢,反正制举的消息往往会提前数月下达,算算时间,正式下令也就在这一两天了,被太子提前告知于他们不算什么问题。

    他便语气轻快地调侃:“要这样说的话,天后是希望这些人在制举试策中一较高下了?”

    萧德昭觉得有些好笑。

    若真是如此的话,这些从岭南回返的武家子弟可得考虑如何与礼部贡院打好关系了,以便试策答卷到了贡院批复后,能在看到他们的名字时漏上一手。又或者是看看谁能先得天后眼缘,让天后给主考官透露点内幕,再不然,便是先行获知此次试策的大概方向了。

    可想想这些人比起长安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中的学子不知相差多少,萧德昭又总觉得,这些武氏宗亲被喊来长安争夺这个嗣子之位,简直像是来自取其辱的。

    “说是一较高下可能也没错。”李弘笑了笑,“此次参加制举的还不少。”

    比如,武元爽的儿子武承嗣,武元忠的儿子武懿宗。

    说起来也是有意思,这两个人光从名字上来说,就可以先比一比到底谁更适合承袭那个周国公的位置。

    再比如,武元庆的儿子武三思,武思元的儿子武承明,也在被调回长安的行列之中。

    李弘不知道阿娘是不是怕这几个姓武的侄子表现不佳,干脆让早已在安定手底下任职的宗楚客和宗秦客也加入了此次科举取士的行列。

    反正这两人乃是武氏女所生,便如贺兰敏之原本也被计划改为武敏之一样,若真是他二人之中的一个拔得头筹,完全可以改姓为武。

    “而且按照我阿娘的意思,既要让人知道武氏子弟并非全然无用,不是非要依靠着天后的关系才能通过制举,又要让这出选拔完全公正可信,不如在此次制举阅卷中换个花样。”

    杨思正奇道:“阅卷还能换出什么花样来?总不会是将这六份卷子全部交给李相来批阅吧?”

    同为太子东宫属官的大理寺卿张文瓘向来办事严谨,都没忍住因为这句话笑了出来。

    谁都知道,李敬玄没少和安定公主起冲突,大约是因为他曾经做过天皇陛下伴读的缘故,跟天后也有点不对付。

    若是让他来批阅那几个武家人送上去的试策答卷,保管能从鸡蛋里面挑出骨头来,也绝不可能和谁攀扯上关系,必定秉公阅卷。

    李弘却摇了摇头:“怎么会将此事交给李相来做呢?制举是尚书省的职责所在。”

    “我阿娘说,不如将此次科举考生的名字通通在答题后封上,将这些糊了姓名的考卷送去阅卷。如此一来,便不必担心武氏宗亲会因为得到优待而从中脱颖而出,更不必担心考官在评定这六份试卷的时候会有所偏颇,拿出来的必然是个公道的结果。”

    “若是我外祖父泉下有知,知道他的承爵嗣子是以这等方式选拔出来的,也该当瞑目了。”

    李弘说到这里,忽然觉得周围的气氛有些微妙,不由下意识地朝着周围逡巡了一圈。

    从诸人各异的面色中他更加确定,他刚才说出的那一番话里,确实有什么不妥的东西。

    与其说这些人是因为在认真听他说话而保持缄默,不如说,是他们都忽然陷入了一种凝重的沉默之中。

    李弘迟疑着发问:“怎么了,有什么不妥吗?”

    杨思正自觉自己不能算是个聪明人,都觉得天后此举大有内涵,在听到了太子的这个问题时,该当以点头回应。

    把考生的名字都给糊上然后审阅这个办法,哪里是什么小事!

    太子在将其说出的时候,仿佛真只当那是个需要被用来确保公平的手段,可事实上,这对于整个制举简直要造成翻天覆地的变化。

    周国公武士彟能不能在选出个嗣子后瞑目不好说,他们在场诸人的先祖怕是要从坟墓里跳出来!

    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