嚣张郡主成基建狂魔: 50-60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嚣张郡主成基建狂魔》 50-60(第10/14页)

不喜,不过碍于族规不得不见人。

    崔钱生在外面有多风光,回来就有多卑微。明明自己给崔家赚着钱,供着他们锦衣玉食,但就一个嫡字就抹杀掉了一切。

    “族长,这些我从岭南带回来的水泥,成本大约在五十文钱,只要加上水和沙子成比例搅拌,就能做出比石头还有坚硬的城墙。”

    见过礼,崔钱生一句废话也不多说,就亲自上手把水泥拿出来展示,让仆人一边搅拌自己一边解释。

    “像摆在我们面前这一包可以让一马款的路变得光滑平坦。这个水泥不管是用在路面上还是城墙上,都十分的牢固和光滑,若是我们在坞堡里用上,车辆行驶必然更顺畅和快捷。”

    崔钱生还没有说的是,不止是在坞堡,水泥和沙子都是造价低廉的,就是把整个太原都铺上,以崔家的实力来说都不是什么大事。到那个时候,太原的出行速度将会远远超过其他地方。

    这若是在平时,便利的交通自然会吸引更多的商人。若是在战时,那就更加不得了了。

    能做一个大世家的家长,崔老太爷想得比崔钱生要利害。他看着那坨上不得台面的灰泥土,不信能有这么大的用处。

    “叫仆妇好生看着,明日成形了来叫我。”崔老太爷吩咐完,转身和崔钱生到了花厅,仔细向他询问起了水泥的事。

    “若是这个水泥真有你说的效果,就是一百文一袋也不贵。但是从岭南运到太原,这中间变数太多了。”齐家、王家、陈家都横亘在中间,要是他们也发现了,这就不是他们崔家能独吞的东西了。

    崔老太爷可不想自己的对家也有那么个利器。

    “对了,这是岭南什么人弄出来的,竟然有如此巧夺天工的东西。”崔老太爷好似随意的问道。

    崔钱生当即回道,“这人族长也认识,就是年初从京都过去的荣安郡主。荣安郡主也觉得长途运送水泥成本太大,便想要和我们做个交易,只是涉及太多我不敢私自做主,特地回来请示族里。”

    “咦?王家那个小姑娘?”崔老太爷颇为稀奇地问道,“她提了什么交易,竟然让你也不敢做主?”

    “郡主想用水泥方子和我们换人以及分成。”崔钱硬着头皮说道。

    “换人和分成?”

    听着对方语气不对,崔钱生赶紧解释道,“郡主说她不要青壮年,只要那些年迈的、残疾的、便是村妇奴仆也可以。要是有会手艺的,还能以一代三、以一代十。”

    “她说只要我们给一万人,不在意性别和年纪。以及不管我们定价如何,只要卖出一袋水泥就给她来两文钱,和五万金。”

    条件不算苛刻,若是东西真的有崔钱生说的那样好用。就是百万也值得,不过对方居然选择要人和分成,这让崔老太爷深思了。

    “这都是荣安这个女娃娃自己想的?之前倒是没有看出她有这般谋略,不然替松儿讨了她也是不亏的。”崔老太爷颇为遗憾道。

    崔钱生不知道其中有什么渊源,把自己要说的说完便静静地等候在旁边。

    崔老太爷没有表态,而是等到了第二天水泥凝固后,看着成果沉默了一会,当即叫来了家里的几个主事人。

    “这是钱生从岭南带回来的水泥,造价不过几十文,还是算上了路上的费用的。凝结的效果比得上千金修筑的江米墙,各位觉得怎么样?”

    水泥的效果堪比江米,但工序上却简单方便很多,就连等待凝固的时间也缩短了不少。成本低廉,效果极佳,没有什么理由不选择水泥。

    几位主事人听着介绍,也明白了水泥这个东西的利益,再一听崔钱生说的要求,也都思索了起来。

    “五万金不算什么,就是这分成和人不行。”崔二老爷摇摇头道。

    第58章

    “我倒是觉得没有什么, 要人无非是岭南那边穷乡僻壤,刁民未开化而已。想要人过去也是能理解,不见她说要是有手艺的最好嘛。族里的工坊每年都有那么多干不了活的, 给他们找个活路也是一件好事。”

    技艺这些东西若是真的那么好学, 那手艺人就不会那么珍贵了。更何况很多东西不只是要手艺,还要看地方的材料。

    就拿他们太原府的瓷器来说,在大齐那是排得上号的, 但也只能在太原府烧制,原因就是只有太原府的泥土能烧,换了别的地方,哪怕是同一个师傅同样的方法也烧不出来。

    “不拘手艺, 就是个会编筐的也可以。族里要是有这样的人,拿来换个下金蛋的鸡,那肯定是稳赚不赔的买卖。”崔钱生说着。

    他本人当然是十分眼热这一门交易的,水泥方子要是拿到了, 等以后发挥出价值, 那他在家族里的地位肯定能提高,最重要的是作为牵头人, 他能分到的红利也不会少。

    太原府在北方是首屈一指的大府城,周边的邻居也不差, 要是太原府兴起了水泥, 让其他府城的人看到水泥的便利, 一定会有更多的人购买水泥。

    所以近看是在做太原府的水泥生意, 实际上是一整个北方的。这庞大的市场, 很难让人不心动。

    崔太老爷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 琢磨着这里面的利益得失。最后叫来了自己的儿子,“你去看看我们家里有多少年不能干事的人, 族里的仆妇和佃农都看看,算个数出来。”

    转头又对旁边的族人道:“各家也都回去清点清点,一万人按照各位出的人数来占分成,一千人一十人是半成。至于五千金就由本家出了。这件事是钱生牵的线,他自己占一成。各位有什么看法?”

    将成本分摊到各个分支,本家则是占有三成利。若是本家再多出就能多占些分成,同样的遇到风险的时候,也一样的比例承担,这是崔家的生存之道。

    用了家里的规矩,也没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其他也就没有什么话要说。全都在心里算起了这笔买卖的利润。

    就算一袋水泥只卖三十文钱,除去成本和给别人的分成,自己若是只占半成利最少分到一文钱一袋,而水泥一旦用起来就是要成千上万的,想要回本用不了多少时间。

    这样一笔账大家都会算,更何况这个东西不是用钱能够衡量的。

    崔家定下了合约,想要参与分成的分支皆回家里算自己能出多少人。

    像崔家这样的大世家,不说整个太原府有一半的田地都是他们的,就连府中的工坊、厂子也多半是他们,其中耕种干活谋生的不知凡几。想要找出一万个老弱病残的人着实不难,难的是有手艺的人,且要说服他们去岭南和活着到岭南。

    其实大齐的人家故土情并没有那么重,尤其是在北方的人家,大都经历过战乱,或者是各个世家之间的争夺。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这样颠沛流离的生活,已经成为了一些人生活的常态。

    陈大牛前二十年就是这样过的,从他记事起就过着饥一顿饱一顿,三天两头就被雇主赶出去流浪的生活。

    这一次到崔家就是因为边疆打了败账,他之前投身的那一户地主连人带牲畜都南迁了,他为了活命不得已也跟着走,同他一起的还有一个邻居叫马有水。

    两个人带着家里的老小跌跌撞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