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东汉]我有母后》 第 89 章(第2/3页)
回去看看,千万不要讳疾忌医。至于甫德表兄,不若先来郎署?”
邓绥听了,微微沉吟,道:“先不急。甫德既然承父业,就先在家中学习。”
刘隆恍然大悟,想起即将出台的政策,道:“母后所言有理,大舅父且听母后的,让甫德表兄不必着急。”
邓骘虽不知帝后二人何意,但也知道太后妹妹肯定不会坑自己人,于是道:“下臣会向甫德传达陛下和圣上对他的期盼。”
邓骘离开后,殿内恢复了安静。刘隆听到邓广德身体不好,心中忍不住怀疑邓训一脉到底出了什么问题,难道是家族遗传病?
这样的后族不等刘隆打压,就自己衰落了。刘隆招来江平,嘱咐他从库房取些药材着人送到邓氏。
邓广德身体不好,刘隆是今日第一次听说。他还从邓广宗处听到邓阊的独子邓忠身体也不大好,老是生病。
刘隆吩咐完,低头一看桌案,上面的奏表一本还未看完,于是伏案处理起来,才批阅了几本,陆离又过来传膳。
饭后小憩一会儿,下午总算能得个清闲,刘隆将奏表全部处理完。
晚上,刘隆洗漱完躺在榻上,脑子里都是孝廉考核与否,嗡嗡地惹人睡不着觉。
“唉,天下大势浩浩汤汤,孝廉考核是趋势,这些人太糊涂了。”刘隆叹息不已。
躺在小榻上的江平,先是附和了一句“圣上玄鉴深远,圣明烛照”,然后又跟着批评起这些臣子蠢笨,丝毫不明白圣上良苦用心。
刘隆闻言笑起来:“他们聪明着呢,不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罢了。”
江平道:“圣上心如明镜,这些人不过是些跳梁小丑。你不必放在心上,早些休息吧,明日还要早起上学呢。”
刘隆闻言“嗯”了一声,躺在床上。四月,周围已有些许夏日的燥意,他躺在床上睡不着,复盘起这次的事情来。
一切都如常,只是“大孝子”陈直这步棋在刘隆看来就是一步废棋。
若是
有才,何不做试卷,一举得中?
若无才,怎么还敢来考试?
陈氏并非河内郡著姓,能选上来必定是有真才实学。选举不公不明的郡国二千石被弹劾了不少,应该不会有郡国二千石顶风作案。
这陈直为什么要这么做?他难道不怕得罪太守?还是说此事有太守授意?
刘隆记下明日一早,去找河内郡太守履历一事。他想得脑子发疼,也没想明白这件事,就昏昏睡去了。
刘隆不知道的是陈直这个人选还与他有关哩。新年时,大臣得知皇帝知道太后非其生母。
围绕着孝顺母亲,有世家选中了陈直作为皇帝的突破口。
现在朝中事务由太后亲自处理,这次取消不了孝廉考核不要紧,只要皇帝与太后的关系出现裂痕就好。
太后终将会老去,而皇帝终将会亲政。一朝天子一朝政策,只要皇帝反感太后,等皇帝亲政后全盘推翻太后的政策不是梦。
按照一般流程,日渐年长的皇帝必将与大权在握的太后发生矛盾。
皇太后现在威仪炽胜,恐怕无论是朝臣还是皇帝都难使孝廉考核取消,但陈直一事就不同了。
天怜孝子!
只要皇帝出言保下陈直赐予孝廉,他们这些世家就敢暗地里支持皇帝夺权。即便保不下,皇帝只要表明态度,他们也敢跟着皇帝干。
然而世家的媚眼抛给了瞎子,小皇帝无动于衷,仍然亦步亦趋地跟着皇太后,天天嘴里“母后说的是”≈ldo;我听母后的??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这让一众对太后施政理念不赞同的世家既愤恨又无奈。他们找不到一个维护自己利益的代言人,只能挣扎求生。
小皇帝不仅无动于衷,还将此当成奇闻笑话来听哩。
“你说我在德阳殿埋一罐黄金,后人挖出来会怎么宣扬?”刘隆突然奇想对江平说。
江平一边为他整衣服,一边思考道:“蔡侯那里恐不好取黄金。”这些年宫中崇尚节俭,金银器物丝毫未添,一坛黄金可不是小数目。
刘隆笑起来道:“不必这么认真嘛。”
江平一脸正色:“君无戏言,圣上可记得桐叶封弟的故事?”
刘隆“哦”一声,又叹了一口气,道:“中午,我要吃小鸡炖蘑菇。”
当皇帝忒不自由,但在这个时代,不当皇帝更加不自由,还是当皇帝好。
“好嘞,里面再给圣上放几颗茱萸,滋味更鲜美。”江平笑着应道。
孝廉考核还未争出结果,朝廷就迎来武举殿试。这次殿试举众瞩目,朝臣都在关注武举是否也像孝廉考核那样降低录取率。
事情传得沸沸扬扬,连武举考生也开始惴惴不安起来,生怕一无所获,铩羽而归。
邓骘打起精神,小心翼翼地主持完这场复试,又请皇太后皇帝观看武举技勇考试,又在德阳殿举办文试。
武举有惊无险地结束了,邓骘拿着试卷,抽调了一部分尚书郎,依照去年的标准点了一百多人的
武进士,呈给皇太后和皇帝。
邓绥没有意见,刘隆也没有意见,榜单就这样挂了出去。
众人哗然。很多孝廉都破防了,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武人都能入仕,他们却在乡野之中消磨年华,一下子群情激荡。
“这莫不是让我等投笔从戎?”一孝廉忍不住嚎啕大哭。
然而武举的标准也一升再升,如第一届那种没有技勇仅凭兵法文试就入仕的人在第二届中已经不见了踪影。
皇太后仍然不改口,坚称孝廉乃是国之栋梁,不能降低标准,滥竽充数。
朝臣将目光转向皇帝,皇帝一如往常地嘴里说着:“母后所言极是。”
争到最后,连新科武进士都启程去并凉二州入职,还未争出结果。
这时一个人的出现拯救了僵持的朝会和君臣关系。
挚恂。
挚恂上了一本厚厚的奏表,请朝廷开明经、明法、明算之科,为国家遴选人选。
孝廉的考核针对儒生和文吏分成“家法”和“笺奏”,其实分别与明经、明法同属一科。
既然皇太后不愿意降低孝廉的标准,那不如另辟蹊径,再开两门制科。
朝臣的脑子豁然开朗,目光灼灼地盯着挚恂。然而,挚恂所奏与他们所想出入颇大。
明经、明法、明算不拘年龄门第,凡居住大汉境内的人皆可报名。
难道不应该看看门第吗?难道就没有举荐吗?为什么非要考试呢?
邓绥看完,发给群臣讨论。在一番争论后,邓绥强势地推行下去。
至此,明经、明法、明算成为制科。
崇德殿后殿,邓绥看着刘隆,不知道是欣慰还是叹息,道:“以后要看隆儿你的了。”
刘隆回视,目光坚定,道:“我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