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阳寿换的公主命: 60-80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八十年阳寿换的公主命》 60-80(第24/26页)

写得出这么扭曲的文字。

    谢大学士也要感叹,阿四这是将课业听进去了?还是天真地认为宋王是个好人?

    明眼人都能瞧出姬宴平制定的规矩中的重重恶意,或许身在局中的阉人们未必能看透,但旁观者、尤其是了解姬宴平的旁观者,绝不会有身在此山中的疑惑。

    ——她姬宴平,绝不可能和良善两个字搭边。

    但再坚定的人,一旦读了阿四情感真挚的小作文,也要怀疑起自己的结论。

    皇帝晚间抽空检查女儿们的课业,太子不叫人操心,楚王从不给人抓把柄的机会,所以皇帝多将注意留在两个小女儿的身上。她先是向左右确认了姬宴平的动向,“三娘是在哪儿都吃不了亏的,我对她很放心。”

    “三娘和四娘姊妹俩感情真好。”冬婳用镇纸压平阿四的习作,稚嫩的字迹不说,一角都是被捏出来的褶皱。

    皇帝有些想笑:“阿四未必全然不懂,但也不太懂,就像刚学步的稚鸭,摇摇摆摆地跟在三娘身后。”

    听了姬宴平最近的事迹,专门从外头赶回来教训女儿的齐王:“……别叫三娘把阿四带歪了才好。”

    皇帝不赞同:“哪儿有这样说自家女儿的,我看三娘这样就很好。三娘的脾性,撒出去多远我都不忧心她吃亏。一个两个都学着做圣人,那才麻烦了。”

    倒是阿四总有几分可爱笨拙的迟钝,怪让人担心的。

    齐王却说:“以阿姊对三娘的疼爱,她这辈子本就没人敢占她的好处的。她半点不肯吃亏,自然就是旁的人受损,时间长了必生怨怼。她要是能学到太子身上几分宽和,我就知足了。”

    齐王是能上书奏请撤去食邑、家财,自请去玄都观修行,以求大道的人。她的话,皇帝愿意理解,但不希望姬宴平学了去。

    皇帝失笑:“既然太子足够宽和,三娘补两分回来也无伤大雅。你不要总是管教她,十几岁的娘子哪里是乐意听大人说话的,人过了年纪就再也回不去了,你就让她自个儿去闯吧。”

    齐王被皇帝留了一顿便饭,吃饱喝足也就不好再往宋王府去揍女儿。

    年节最高兴的就是姬宴平,开府后她可以自由地与朋友游宴,上有老顶住压力,下有小吸引注意,恨不得一天掰成四天用。玩乐之余,她还记得给姊妹送年礼,给太子送名琴,给楚王送美男,给阿四送美食。

    自从楚王放出一点要择人的风声,日日投递的名帖都要淹没楚王府的门房,整理成的名册都有三指厚度,这还是挑了又挑的结果。选过才貌家室,再挑就只能考验人品、人脉了。

    有能耐的,要么是走左相的路子,要么就往几个亲王耳边递话。

    姬赤华主打一个来者不拒,暗示亲朋好友该送来的都随礼送来,只要财帛到位,人一定能在楚王府有一个容身之处。次一等的,姬宴平也愿意在郊外单开一处庄园来安置。

    都是当年帮着玉照做惯了的,姬赤华安排起自家的事儿也相当顺手。

    阿四找机会旁听一耳朵,听出其中有一位是不同的,那人是左相陈姰的外侄,礼部尚书陈宣的次男。

    人人都说,那是最有机会入主楚王府的小郎,毕竟有血脉之亲在前,多少要给两分薄面。

    阿四无语,心想这又是被谁挑出来做靶子的倒霉蛋,这几年来,但凡是在鼎都传过风言风语的小郎就没一个有好下场!

    男人不懂得珍惜名声,立马就有人前仆后继地替他糟蹋。

    礼部尚书前脚受命送姬难和亲,后脚他家的小郎就成了外人眼中的靶子。

    阿四不用猜都知道,一定是老陈家的毛病又犯了。

    入学弘文馆第一课就是学史,其中有一样就是要记住历代皇帝的名讳和大体上的皇室亲眷。往前数一数,陈家是多出后妃的,他家的人无论女男总是长得秀丽耐看,性格比着当权者的爱好养。

    陈姰当年是这样被配婚,现在时过境迁,风水轮流转,陈家的男人自然也逃不开。

    东宫里本就有陈家的旁系,而今这位主支的小郎是没能赶上那一茬,就指望能依靠长辈的旧情,去当一当楚王府的家。

    陈姰对此并不看好,知女莫若母,姬赤华能喜欢陈家小郎才是太阳的打西边升起,奇了怪了。

    更多的时候,陈姰认为姬赤华或许更乐意和姊妹朋友过一辈子,她既不缺这些男人,也没必要在男人身上浪费时间。而今姬赤华在做的,只是在消耗鼎都中多余的男人。

    所以,不管进楚王府的小郎姓陈、姓裴、还是姓其他的什么,迟早都会死去、或者成为废物。

    玉照斜靠在榻上,有一搭没一搭地和姬赤华聊天:“你就这么丢下满院花,躲到我这儿来找清静?”

    她可不像姬赤华刚刚出差一趟,立下大功,能够优哉游哉地过日子。每天埋首于案牍,边上却坐着一位闲人,任谁也要不愉快。

    姬赤华只当没听见,她递出一只手指给长寿握住,低声笑问:“长寿喜欢见到阿姨来么?”

    长寿笑出一口零星的牙:“喜欢阿姨~”

    第80章

    姬赤华得了长寿一句喜欢, 当场就拐走这颗宗室的独苗苗,带回楚王府里接待络绎不绝的访客。她抱着长寿坐在上首,任由一批批的美人走过, 只要是能得长寿多看一眼的, 都能留在楚王府后院。

    楚王府的属官问起缘由,姬赤华就说:“本就是为后嗣计, 难道还会有比我家小儿看得更准确的人吗?”

    原先最受关注的, 是太子的后嗣, 然而太子久久不见喜讯, 甚至连宜春北苑也不甚光顾,渐渐的旁人也就瞧出太子的意思。自然而然的, 楚王府就成了另一个热灶。

    姬赤华让长寿帮她择人的事儿传入太子耳中, 太子与左右的侍从笑言:“添一壶热茶去御史台处, 给王中丞多添一杯。我们家盼着新儿,近来还是得先请御史台口下积德才是。”

    消息兜兜转转落到阿四这边时,已经过了三日, 她和伴读们一并从弘文馆下学闲聊时听王诃说起,她才恍然想起御史中丞是王诃的大母,“为何二姊家里多纳几个人, 御史们都要操心呢?”

    王诃说:“即使是圣上,后宫的人数也是额定的, 亲王也是如此,这规矩是不能违背的。”

    阿四听了挠头:“那二姊最近见了这么多的人,御史台弹劾她的奏疏不会都堆成山了吧?”

    在阿四朴素的观念里,挨骂总是不太好的, 皇帝也会在乎名声,更不要说姬赤华了。

    王诃坐等讲学的先生离开, 低声和小伙伴分享:“这事我听大母提到过一嘴,楚大王曾来御史台交代过,说她只是和旁的人交交朋友。事关子嗣,她不愿轻易决定,所以会有三五年的热闹。”

    “这未免太有趣了些,”阿四眼睛发亮,“等旬末,我们也一起去楚王府逛逛,瞧瞧近来鼎都都时兴什么样的小郎。”

    没说两句,谢大学士就拿着书本走进门,开始新的一堂课。

    弘文馆内的先生大都是朝堂中的大员兼任,一直以来都处于一种师傅多、学生少的状态。同进度的孩子凑在一处,阿四的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