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福晋闹和离日常(清穿): 70-80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九福晋闹和离日常(清穿)》 70-80(第35/47页)

五十万两银子,当作朕给菁华大学的补贴。”

    “多谢四伯,四伯大气。”永乐夸张地道谢。

    雍正笑问:“朕这般大气,在你们菁华大学捐助榜单上能排第几?”

    “五十万两银子,勉强进前二十吧。”

    “才勉强前二十?”

    弘时嫌弃道:“皇阿玛,您知不知道,咱们大学前五的捐助人都超过一千五百万两银子。”

    “这么多?”

    菁华大学建立也不过九年,超过一千五百万两银子,这就意味着平均每年捐款接近两百万两。

    一年给大学免费捐两百万两,除了一个虚名,什么都没有,他们也愿意?

    “皇阿玛,能跟菁华大学牵上关系的虚名那不是虚名,那是实打实的好处。”

    捐助排名前四的人分别是四大商行里领头人,江升、王伦、周齐寿、林敬,排名第五的是江西商帮的领头人梅识。

    江西商帮买卖茶叶、瓷器、药材、大米,有钱着呢,四大商会崛起的时候他们一直不吭声,直到菁华大学成立后,出了蒸汽船,他们才逐渐冒头,猛砸钱,把自己砸到了跟四大商会平起平坐的位置。

    菁华大学建立之初缺银子,找四大商会投资充钱,江西商会没有赶上这一回,后来梅识亲自上门拜访,投了三百万两,跟投两百万两的江、王、周、林四家享受同等优惠。

    江西商帮跟朝廷打交道少,雍正对江西商帮不是很清楚。

    弘时:“江西商帮又叫江右帮,中小商人居多,跟四大商行有些不同。”

    自古以来,官商之间的关系说不透,讲不明。二者之间某种程度上相辅相成的关系却一直都在。

    江西小商人有实力却不如四大商行成气候,出不了大商人,这和江西这么些年没有出过大官也有关系。

    上头没有庇护,下面的商户就不敢出头。菁华大学给了江西商人一个新路子,江西出不了大官,只要和菁华大学加强关系和合作,他们也能安安稳稳赚大钱。

    “中小商人呐。”雍正陷入沉思。

    永乐知道四伯在想什么,永乐道:“我额娘说,等全国的火车线路都建起来了,大家不再惧怕出门做生意被劫道,中小商人会逐渐多起来,咱们大清的流动性会加强,商税也能多一些。”

    一条线路能带动沿途许多百姓的生计,于朝廷也有益处。

    雍正还总结不出要想富先修路这种简单直接的金句,但江西商会的崛起,让他看到了建火车的另一些好处。

    等到三纵三横的火车线路修通了,一定要继续规划新的火车线路,尽可能地串起更多的州府。

    煤矿、铁矿都是现成的,挖就是,运就是了。

    雍正想到了新南疆,笑道:“永乐,你额娘真是朕见过最有远见的女子。”

    厨房上菜了,永乐道:“我额娘又不在,四伯您快别夸了,赶紧吃饭,一会儿我和弘时还要回学校。”

    “那就快吃。”

    下午永乐和弘时去学校,雍正等在门口,弘时跑了一趟副校长办公室给他爹弄了个临时证,雍正这才进门。

    弘时把他爹带进学校就不管了,雍正一个人在学校里逛着,逛到外语学院,外语学院进门后的大厅里挂着一幅世界地图,每个国家的名字都用这个国家的语言标注着。

    走向世界,从我辈开始!

    蒸汽机学院里,大厅里挂着一张世界海图,一张大清地图,若是仔细看,大清地图天津到北京,有一条短短的铁路线。

    雍正站在大清地图前思忖良久,最后他决定了,等他回京就催张廷玉赶紧把那篇文章写出来。

    大清从上到下既然有了一致的目标,那就把目标清晰地写出来。

    一篇文章而已,张廷玉随手就写好了,等到五月十五那日,新一期的大清报刊发,百姓们看着第一期三纵三横铁路线,第二期串联许多州府的铁路网,一个个心里都满意了。

    “我就说嘛,皇上肯定念着咱们徽州府,安南省都有铁路,咱们怎么可能没有。”

    “我老家南阳府也有规划,只是在第二期,不知道还要等多少年哦。”

    “慢慢修吧,等咱们收完粮食空闲了,也去铁路上做工,帮朝廷修快些。”

    “朝廷管饭还给工钱,怎么着都要去嘛。”

    百姓不怕辛苦,就怕看不到好处的辛苦。如今知道以后自己家乡也能通铁路,一个个都有了干劲。

    朝廷官员手中握着普通人没有的权力,他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后,张廷玉这个主要负责人很快就感受到了,和建铁路有关的公务比以前进展得更加顺利。

    张廷玉顿时明白统战的意义,不就是写文章么,他伸手就来!

    《大清铁路的规划细节》《我辈修铁路,后代子孙享福》《铁路—富民强国之大计》……类似的文章完一篇又一篇,他自己写还不算,还跑去找雍正、叶菁菁、唐子归……都给他写。

    短短半月之内,张廷玉靠自己努力,以及发动的人脉,总共到手三十篇铁路相关的文章,他把这三十篇文章送到雍处,雍正亲自写了序言,定了个《大清铁路全书》的名字,送到官坊印刷出版,十月初,这本书就出现在京城大大小小的书铺中,卖得极为火爆。

    《大清铁路全书》卖爆的时候,姚元景带着郑卫及其安南国皇室之人刚到天津港。

    为了面子上好看,主理礼部的十二贝勒胤裪准备了好大的排场迎接郑氏家族,弘曙这个报馆的副主编出现在现场,给写了一篇短文章。

    大清朝廷对他们的欢迎让郑氏家族之人十分受用,只有丢了安南国王位的郑卫全程黑脸家,可为了保全自己以后的好日子,郑卫不得不低头,下船后,去火车站的路上,郑卫跟胤裪这位礼部主理,皇室代表,十分客气地说着话。

    郑卫看到火车后,一句话都不想说了,他整个人处于一种巨大的震惊当中,大清已经发展到这种地步了吗?

    郑卫茫然片刻,急忙扭头找姚元景:“姚大人,本王记得你亲口说,要给安南省修火车?”

    “卫郡王没记错,朝廷确实要给安南省修火车,负责给安南省修铁路的铁道副总督朱大人已经去开化府了。”

    姚元景微微一笑:“卫郡王放心,在大清治下,安南省百姓会过得跟大清百姓一样好。”

    “希望如此吧。”郑卫的语气又落寞又充满着希望。

    胤裪拿出两本《大清铁路全书》,一本给郑卫一本给姚元景。

    “郑郡王和姚大人瞧瞧,这几日热卖的书,如今没有门路都买不到。”

    姚元景大概翻了翻书,他笑道:“张廷玉最近搞出来的吧。”

    “正是,前几日刊印的时候张大人还说呢,可惜您不在,要不然,多少还能再凑十篇文章出来。”

    姚元景笑哼一声:“他呀,就知道打我这个师兄的主意。我都这岁数了,还要给他兜底。”

    “您年华鼎盛,说什么这岁数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