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古代搞现代化建设: 72、牛的妙用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我在古代搞现代化建设》 72、牛的妙用(第2/4页)

产量如何,还有口感如何。”

    “要让百姓吃饱,得能做主食才行。”

    莫少珩听着一群学生嘀嘀咕咕的讨论着,这可是一群贵族的少年呢,若是以前,怕是连五谷都未必分得清。

    将种子洒在泥面,这只是第一步而已。

    莫少珩又拿来削的长条小树棍,弯曲成“弓形”,插在洒好种子的泥面上。

    这样插了一排,就像搭起来的弓形房架。

    然后用麻布做的布,盖在了弓形的木棍架子上。

    这是标准的农村育秧苗的方式。

    遮光,保温,保持湿度。

    其实哪怕不用布遮挡,也能生根发芽,但时间需要很长,而且发芽也不够充分,不能完全吸收胚芽中的养分。

    当然,这样的育苗方式,也有弊端,需要时刻注意,因为当种子抽芽长出叶片后,如果温度过高,或者因为太过密闭氧气不足,会使叶片发黄而死。

    莫少珩示范了一遍,就让庄子上的农户,完全按照他刚才做的,弄剩下的部分了。

    一群学生看得有劲,手上的笔记做得哗哗的。

    等傍晚的时候,农田里,就是一个个被水沟隔开的麻布棚子,整整齐齐的。

    在莫少珩看来十分熟悉的一幕,但在其他人看来就显得怪异了。

    “有些像……小房子。”

    “给种子盖的小房子。”

    莫少珩:“……”

    其实说得也没错,温室里,才能茁壮成长呢。

    今天只是弄了一部分,明天还要继续。

    莫少珩也担心出问题,所以每天都得来。

    还有就是,除了育种的农田,其他的农田,也开垦好陆陆续续交到莫少珩手上了。

    于是,莫少珩让人去牧场多赶了些牛来耕地。

    奇怪的一幕,还让不少人跑来围观。

    没看懂,但看了个惊讶。

    原来牛还可以这么用,还有那个叫“犁”的东西,也太好使了吧。

    可惜不能耕干地,不然得节约多少精力啊。

    莫少珩每天都往地里跑。

    白天气温高了,需要将棚子打开一个口子,保持里面的温度不太高。

    晚上冷了,又得密闭好,不至于让种子冻着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种子发芽,绿色的苗长了出来。

    密密麻麻,整个水田,四四方方的都是秧苗,看上去还挺好看。

    这些秧苗涨势也差不多,连高矮都一样似的。

    等长到中指高度,就得将遮挡的麻布撤掉了。

    “这样高度的苗,已经足够适应外面的天气和环境,不再需要呵护在棚子里面,棚子里面过高的温度反而不适合它们了,它们需要更加明媚的阳光。”

    一群学生笑得哈哈的,“怎么跟小孩子一样?”

    莫少珩一愣,可不就是这样。

    小孩,自然也是越幼小的时候越需要照顾。

    放眼望去,连片的绿色块状秧苗,这是北凉的希望。

    或许别人仅仅是觉得好看,而莫少珩:“这是希望的田野。”

    “我们正走在希望的田野上。”

    一群学生:“……”

    他们发现了他们老师的一个秘密。

    有时候贼煽情。

    “这水稻真有这么好吗?”

    莫少珩肯定地点点头,因为他经历过啊,别人还在期待的时候,他早就体验过结果了。

    说道,“等丰收的时候,你们又要升官了。”

    说道这个,赵景澄和范慎两个哈的就笑了出来,他们两个大朝会的时候也是要上朝的,可是站在最末尾,金殿的门口,根本听不清前面在讨论什么。

    所以两人每次都挤眉弄眼的打发时间,甚至仗着他们小,能被前面的人挡住身影,没少惹出事来,莫少珩都数不清他们被赶出金殿多少次了。

    其他学生也差不多,他们感觉他们才封了个官没多久的样子,怎么又要升官了?

    不过想一想,他们老师升官才叫快,他们这算不算也挺正常?

    看着田里面的秧苗,眼睛都笑成了一条缝隙。

    老师都这么说了,他们可得对这些小绿苗认真一点。

    他们下去之后还会对笔记,生怕记错了。

    莫少珩除了育秧苗,其他春播自然也没有懈怠。

    今年凉京周围的春耕情况与以往是大不相同的。

    比如,赵景澄等学生的府邸,答应过莫少珩,帮着种植甜菜和黄豆。

    还有朝廷也挺忙碌,因为今天要推行农部的人已经忙翻了天,基本倾巢而出,去各州指导工作去了。

    莫少珩也得了一些消息,有些洲推广得十分顺利,有些洲就遇到了不小的麻烦。

    但在莫少珩看来,这些都不是什么问题,因为……只要秋收一到,收成足够打肿那些守旧的人的脸。

    朝廷还在忙的一件事情是,除了继续在沿着运河开垦新耕地卖地外,也预留了一些耕地没有卖,留着种棉花,莫少珩也去看了,棉种都已经生根发芽了。

    还有就是,工部的人,加班加点的在不停的造水车。

    在耕地密集的地方,都开始架上水车了。

    这是要力保今年的春耕,以及后面的灌溉问题。

    虽然忙碌,但却十分的踏实。

    人有了希望,能活得精神,朝廷也一样,有了希望,干劲十足,能没有干劲吗?眼巴巴地按部就班就能拿到手的功劳呢。

    过了一段时间,秧苗长到巴掌高时候,莫少珩又带着赵景澄等学生,还有农户开始插秧了。

    这一次,赵棣也来了,没办法,莫少珩吹嘘得太厉害了,赵棣都忍不住来看看这水稻到底是何方神物。

    农田中,一群人捧着秧苗,沿着拉得笔直的标绳插着秧。

    所谓标绳,其实就是一根绳子,从田坎的一端横跨整个水田,拉到另外一端。

    插秧的时候顺着绳子插,就不会插得乱七八糟的。

    “老师种的地,每次都是规规整整的,不是成块,就是成排成行,到丰收的时候,特别好看。”

    完全不像别人家的,乱七八糟。

    莫少珩一笑,“这样,一是肥力均衡不遮挡阳光,二是收割的时候方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