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长安: 100-120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风起长安》 100-120(第25/31页)

的确如今满朝文武都不敢与张国忠作对,但是风长卿不属于任何势力,而是高仙之曾经的部下,推举此人,既没有私通东宫之嫌,也没有附和张国忠之疑,只是于他自己,主将推荐副将,这会引起天子的疑心,只要打消天子的疑心,那么这道难题就能够解开,高仙之是一个有血性的将领,纵横疆场戎马一生,回朝后又岂愿折腰侍奸佞。”李忱缓缓解释道,“安西四镇由重兵把守,是国朝最后一道屏障,一但落入张国忠手,必会如剑南的局势一般,官官相护,成为一盘散沙,那么在面对陆善造反时,朝廷将再无还手之力。”

    “朝廷不是还有禁卫军与折冲府吗?”苏荷疑惑道,“父亲说,北衙禁军,与南衙府兵,驻守长安的有十余万之众。”

    “朝廷的禁军有数十年没有作过战了,如今不过都是一群乌合之众罢了,早已担不起禁军之名。”文喜解释道。

    “风长卿,这个名字,好像听父亲说过,是近几年才出现在军中的名字,资历并不高。”苏荷说道,“安西四镇如此重要,用这样的人能行吗?”

    “此人的才学,不亚于高仙之,治军严明,杀伐果断,不事权贵,虽是以节度使留后立威而为人所知,但其将才,毋庸置疑。”李忱道。

    “你见过吗?”苏荷又问道。

    李忱摇头,“十三郎连他的人都没有见过,就如此肯定吗?”苏荷遂道。

    李忱笑了笑,“知人善任,这个知字,可以通过很多方面获悉,就如我现在,足不出户,却将天下局势尽揽于眼前。”

    “识人断物这方面,郎君还从未出过差错。”喝完姜汤的文喜说道——

    ——大明宫——

    边令承引高仙之进入蓬莱阁,谈论政事时,张贵妃十分知趣的主动退离。

    “右羽林大将军高仙之叩见圣人。”脱靴入内的高仙之于御前跪伏叩首,“愿圣躬万福。”

    “起来吧,来人,赐几。”皇帝吩咐道。

    “谢圣人。”高仙之倚凭几跪坐。

    皇帝屏退左右,开口道:“卿可知吾为何召你而来?”

    高仙之思索了一会儿,“圣人是为华清宫羽林军的布防吗?”

    皇帝摇头,高仙之再思,又道:“时至冬日,圣人召见臣,是为北衙与南衙的城防交替?”

    皇帝再次摇头,高仙之陷入了迷惑,皇帝便道:“卿没有收到安西四镇节度使王成现病故的消息吗?”

    对于皇帝的话,高仙之表现得十分吃惊,“王将军?”

    皇帝点头,高仙之颤抖着身躯,一把倒靠在凭几上,脸上流露着悲痛,“去年元月,王将军的身子骨还十分硬朗,怎的…圣人,臣…”

    “朕召你来,是想问问,安西四镇接下来由谁接管为好。”皇帝道,“你在安西多年,没有谁比你更了解安西的事了。”

    高仙之沉默了许久,皇帝看出了他的担忧,于是道:“卿但说无妨,不用顾及其他,只要是人才,朕都会重用他的。”

    “圣人,”高仙之叉手,“安西四镇乃国朝重镇,更是与西域的贸易枢纽,因此选将需万分谨慎,臣在安西多年,倒是有一个合适的继任人选。”

    “哦,”皇帝亮眼,“是何人?”

    “安西四镇支度营田副使、行军司马风长卿。”高仙之道。

    一听是风长卿,皇帝脸色微变,思索片刻后说道:“吾记得,你为节度使时,曾上奏,让吾任命他为判官,每逢出征,必以风长卿为留后,你上呈的功勋簿里,也总有他的名字。”

    “是的,圣人。”高仙之如实说道,“风长卿曾是臣的侍从,是臣的麾下,举贤避亲,臣蒙圣人器重,出任禁军大将军,若是推举曾经的部将为边镇节度使,难逃内外勾结的嫌疑,然臣深受皇恩,岂能因此,而使明珠蒙尘,让有能力的将领被埋没,让圣人错失良臣。”说罢,高仙之取出自己的金印,于御前跪拜,叩首道:“因此,臣愿解除右羽林大将军之职,为陛下荐贤。”

    高仙之的这番话,果然成功打消了天子的疑心,皇帝仰头大笑,亲自将他扶起,并拍着他的手背语重心长的说道:“卿为朕举贤荐能,是忠良之臣,卿在安西的功绩,天下皆知,卿为朕戍边多年,朕又怎会不信任卿的忠诚呢。”

    “圣人。”高仙之感激涕零的看着老皇帝。

    皇帝将金印塞回他的手中,紧紧握住他的双手,“既是卿推举的人才,必有他过人之处,就如司言那般,他也是你推举的,是一名不可多得的猛将,担得起神通大将之名,上元夜之时,朕没有忘记呢。”

    高仙之再次跪伏,重重叩首表示效忠,“圣人的信任与器重,臣无以为报,只此贱命,以报圣恩。”

    天圣十一年冬,朝廷降旨,由安西四镇支度、营田副使、行军司马风长卿升任安西副大都护,持节充安西四镇节度、经略、支度、营田副大使,知节度事,全权负责安西四镇边防之事。

    作者有话说:

    第117章 长恨歌(七十一)

    天圣十一年十月冬, 皇帝携皇室宗亲及文武百官幸华清宫。

    ——华清宫·斗鸡殿——

    为讨皇帝开心,早在入华清宫之前,右相张国忠就安排了人手前往各地寻找生猛的斗鸡。

    几场精彩的比斗过后, 皇帝龙颜大悦, 错失了对安西四镇掌控的张国忠,对于权盛的陆善日渐恐慌, 于是开始了筹谋。

    “国忠啊。”皇帝开心的看了一眼张国忠,“这些斗鸡战力强盛, 吾看得过瘾。”

    “这些斗鸡本是凡物,是因为有圣人在,所以都想在御前表现一番, 才会不顾生死的争斗, 以讨圣人的欢心。”张国忠谄媚的说道,“若是只有我等凡人, 必看不到如此激烈的比斗,臣等跟随圣人,也饱了眼福, 北唐有圣人这样的君主, 是天下百姓之福。”

    张国忠一顿吹嘘, 惹得皇帝大笑,“你想要什么赏赐。”

    “圣人让臣做了右相, 赐了田地宅院, 给臣的赏赐已经够多了,”张国忠又道, “臣只愿能替圣人分忧, 让圣人日日开怀, 福寿安康, 这就是臣想要的。”

    皇帝负手走在廊道上,听着张国忠的花言巧语,“你呀你,越来越会讨人欢喜了。”

    “圣人,”张国忠借机说道,“如今年关将至,地方使臣赶赴长安,臣听闻河东节度使陆善与陇右知节度事哥舒撼素来不和,这河东与陇右都是国朝的重镇,两位将领皆手握重兵,若是不和…”

    “哥舒撼与陆善不和吗?”皇帝侧头疑惑道,“朕看平时他们关系不错。”

    张国忠便道:“臣子在圣人跟前,有君臣之礼,又岂敢将仇恨言于表面。”

    皇帝又看了一眼张国忠,“你不是不喜欢陆善吗,这会儿怎么又关心起了他的事。”

    “臣并不关心东平郡王如何,臣关心的是圣人,圣人的江山社稷,”张国忠道,“圣人命臣为右相,臣便要尽忠职守,边将不和,日后恐误国事。”

    皇帝听后,心中十分开心,笑眯眯的说道:“起初,朝中众臣都不同意朕让你为右相,如今想来,朕的抉择是对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