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书后和丞相有个崽[种田]: 30-40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穿书后和丞相有个崽[种田]》 30-40(第19/31页)

  林松筠听到知府的反应也如赵县令一般,直接就黑了脸。

    他怕云怀瑾误会,很快又解释道:“本官不是对庄主你,实在是县里也有苦难言。”

    这事不好瞒着,也没必要替那江沂山遮掩。林松筠压低声音将赵县令在府衙里遇到的事说了一遍,云怀瑾听的满头问号,只觉得知府有病。

    可他再怎么想,也没办法左右。

    最后只能叹息一声,“云庄会配合县衙收割的。”

    八月中旬,大批流民聚集在丰水县外,县城里亦缺粮少食人心惶惶。

    在武力镇压过一次流民暴乱后,城外快马疾驰,小吏高呼,“有粮食了!”

    消息如同疯长的野草,传遍了丰水县内外。

    报信小吏被蜂涌的流民围住,在外官吏拔刀相护,“速速退后!否则无粮可发!”

    让流民知道有粮可发,也是重中之重,小吏见流民们因粮而退,知晓自己完成了任务,便骑马进城。

    第二日,天刚蒙蒙亮,县城里便出去许多人,他们都拉着板车,往城外走。

    此时城内百姓与城外流民都在翘首以盼。

    傍晚时分,城外出现了第一辆装满了红薯的板车。接着是第二辆,第三辆……

    有了粮食后,流民和城中百姓都被安抚。

    一时间城内城外都飘起了烤红薯的香甜味道。

    云怀瑾这次数百亩地的产出,除了佃户们的那些,以及云庄自留的,全都卖了。

    林松筠是按着如今县城里米面的价格给的钱,这是雪中送炭,解丰水县危机困顿的。他不好用黄豆这些粗粮贱价去收购。

    且县里富户出了大头,如今钱在丰水县也不值钱,因此云怀瑾得了近万两的白银。

    这样的价格,在丰年是不可能卖到的。

    有了这些红薯和土豆,只要省着点吃,是能撑几个月的。

    只是几个月后又该如何?而不久后的秋税又如何交呢?

    丰水县在不安中到了九月。

    而说好的八月前来的渝州商船并没有来。

    九月初,江州知府调任了。

    调任的速度十分快,甚至都没来得及与下一任交接,直接将手里的事情交给下面的两位同知,带着早就打点好的行囊南下。

    丰水县里的赵县令和林县丞闻言面面相觑,想到此前江知府说的话,要丰水县撑到秋收后……

    莫不是那时候就知道他会被调任?

    所以才怕事情传出去,影响他的调任结果?

    可一个小小的江州知府调任,又为何有那么多的人在背后护着打掩护?

    丰水县好歹是有通商的码头,这段时间里,愣是一艘船也没有。

    说不是替江沂山打掩护的,他们都不信。

    九月中旬,雍京传来急报。

    帝王驾崩,新帝登基。

    彼时赵县令和林县丞才明白,为何会有那么多人给小小的江知府打掩护了。

    他们不是在帮江知府,而是陛下龙体不安,朝堂动荡。所有人都在背后有动作,都在用尽一切的力量去运作。

    江知府人微言轻,可江知府背靠的国公府不一样。

    利益纠葛,权衡利弊后,让许多人选择避开丰水县。

    只等着事情尘埃落定再说。

    说到底,是他们丰水县没能得到上苍庇佑,在这时降了旱灾,成为了博弈下被轻易牺牲的棋子。

    而云怀瑾听到皇帝驾崩,新帝登基后,也知道了为什么书里明明写了积极赈灾,最后还是引发了流民暴动攻城。

    新帝登基,朝臣弄权,国祚不稳。

    更别提这位新帝,才年仅十岁。

    第038章 第 38 章

    随着国丧与新帝登基的消息一同传来的, 还有由丞相崔慎辅国的消息。

    这消息没有像其他消息一样连百姓都知,只有各地官员内部知晓。

    可不论朝堂如何动荡调整,丰水县的困境依旧存在。

    而且以江沂山的跑路的速度来看, 这事十成十的要赵县令自己背黑锅。

    定是要说他好大喜功, 知情不报。就是为了政绩上能好看一点。

    赵县令上次急火攻心晕了之后,身子骨就一直没好全。整天时不时的咳嗽一声,眉心紧皱,忧心忡忡的。

    林松筠忙的脚不沾地, 县里县外都要他去照应着。抽空还要关心一下上峰的身体如何。

    丰水县在一片死寂中,码头迎来了许久不见的船只。

    “渝州商船!是渝州商船来了!”

    “快去禀报大人!”

    县衙早就派人在码头看着, 若是有船只重新停靠,便立即去衙里禀报。

    赵县令听说渝州商船来了,陡然间容光焕发, 也不咳了, 说什么都要去码头看看。

    只是他到码头的时候,渝州商船的总管事已经离开去了云庄。

    现在船上只有一些小管事和伙计。

    赵县令也不在意,拉着人就问他们来丰水县是为何故。

    得知是与云庄有交易买卖, 今日是来取货的。赵县令眼帘微阖, 短短一瞬,心思百转。

    崔家与云庄有买卖, 云家……

    赵县令没有久留,回去后就叫手下人搜罗了云庄的一应消息。

    这些信息都是衙门里登记在案的,人入县里居住, 都是要详细记载从哪来以及家中情况。

    赵县令将云庄还有云怀瑾相关记录看了一遍,摸着上唇的胡须沉思许久。

    竟然是雍京云家的人, 这位哥儿当真是足够低调,他这几年里, 竟都没有察觉对方的存在。

    若不是上次只有云怀瑾一人应声,他怕是到现在都想不到云怀瑾。

    云家在雍京,哪怕是只有五品,可人家是京官,是能面圣的。

    更让他没想到的是,崔家与云怀瑾走竟那样近。在这节骨眼上竟还能来丰水县与云庄做生意。

    想来也该是这样,朝中谁人不知云家与崔丞相交好。虽说崔相明面上不怎么搭理他们,没想到背后还是关照着的。

    国公府是注定会拿他开刀,为江沂山铺路的。

    如今崔相辅佐新帝,若是能有人将话递到崔相跟前,他们丰水县又是否能有转机?他又是否能有一条活路呢?

    这样想着,赵县令换了官服。又挑选几个身高体壮的衙役,让他们也换下官服,穿上平常衣裳,与他走一趟云庄。

    因为云庄红薯和土豆的缘故,城外的流民安定不少。

    现在赵县令不用受江沂山的胁制,流民想走想留他都不拦着。

    流民不受拘束后,走了一小半。他们都是选择继续南下,南边有粮食吃,比在这也正在受灾的丰水县要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