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红楼]贾璋传》 220-228(第9/14页)
。
在他们口中,王夫人就是引人哀悯的纯孝典范,根本不是那个犯了弥天大错、被贾母软禁在西大院小佛堂里的罪人。
在贾母和王夫人都被装殓好后,荣国府正式开丧。
转瞬间,宁荣街整条街都变成了雪一般的世界。
因为贾璋这个孙儿身列台阁,贾母的身后事亦是极尽哀荣。
除了按循例应当给予超品国公夫人的恩典外,绍治帝还给贾母追赠了慈敬二字为谥号,又赐下顶格的奠仪至荣国府,给贾母的陪葬品。
见到绍治帝的举动后,京中文武勋戚,哪有不来亲自祭奠的?
从贾璋这边说,贾璋身列台阁,自然要奉承讨好,不能得罪,所以他们必须得来。
从皇帝那边说,皇帝已经给了老国公夫人哀荣,他们又哪敢不捧场呢?
京中人做事总是要面面俱到,却是不能有半点马虎敷衍的。
贾璋这一辈的姊妹也全都归家帮忙治丧。
因为大家都是在老太太身边长大的,所以做事时都尽心尽力。
只是时不时的,她们就会想到老太太的音容笑貌,然后眼泪就止不住了。
黛玉原本就十分悲戚,见到这副场景,更是哭倒在灵堂前。
她自幼在外祖母膝下长大,与外祖母的感情远比众姊妹深厚。
迎春、探春她们都这样难过了,她自然只会更伤心,更悲痛,更断肠……
同样感到悲戚的贾璋拿帕子给妻子揩了泪水。
但他并没有注意到,此时此刻,他脸上同样布满了泪痕。
七七过后,贾赦、贾政、贾琏、贾璋、贾琮、宝玉、贾环及年长的重孙们为贾母送葬。
众人或是抬幡,或是摔丧,或是驾灵,皆哀苦至极。
而在送殡路上,彩棚高搭,设席张筵,和音奏乐,皆是各家路祭[1]。
王公勋戚、文武大臣,尽数为贾母设了祭棚路奠。
而在这些祭棚中,还有忠顺亲王与杨宗祯、叶士高派自家儿子过来设的路奠。
贾璋见到后,亲自过去向世子与叶荆、杨叔玉两位师兄致谢。
不过眼下,贾璋并没有什么寒暄的心情。
所以,短短叙过话后,就重新返回送殡队伍当中了。
待到贾母被葬至贾族祖茔,诸事收尾时,已是年关时分了。
而在腊月二十这日,朝廷封笔之前,贾璋再次向绍治帝递折子,恳请绍治帝允许他为祖母丁忧守孝。
他在奏折中道:“臣璋言:祖母慈爱,自幼关怀微臣;情谊深厚,譬如天高海深……今祖母辞世,臣安能不结庐守丧?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2],允臣为祖母尽孝。臣必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3]!”
见到这封情意真挚的折子,绍治帝知道,贾璋是铁定心思要守孝了。
即便他继续夺情挽留,贾璋也会给他呈递丁忧折子。
既如此,还不如放他归去。
左右不过一年时间,根本算不得什么。
更何况,孝顺是好事。
不孝顺长辈的人,又怎么可能忠君爱国?
贾璋是个孝子贤孙,证明绍治帝他没看错人。
对此,绍治帝心里也是满意的。
第226章 居安思危回首思退,贾家分府更换匾额
贾母的儿子都在世, 贾璋又不是荣国府长子长孙。
按理来说,他只用给贾母守孝即可,并不用丁忧。
但贾璋依旧递上折子恳请绍治帝允他丁忧, 而且递了不止一次。
贾璋选择这样做,一方面是因为贾母疼爱他, 他与贾母的感情很深厚。
如今贾母辞世, 贾璋很是伤怀, 因此愿意结庐守孝,为老祖母尽上最后一份心意。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生出了思退之心。
眼下杨门之内, 有两位阁臣、两位尚书, 地方督抚更是不计其数。
虽说杨门门人没有执掌朝廷最要紧的吏部与户部, 诸如苏、浙、湖、广等赋税大省也不在杨门手中。
但杨宗祯是首辅。
除此之外,杨门还正式合并了实学一派。
光是这两件事, 就足以让贾璋心里生出树大招风的忧虑。
虽说截至目前为止, 陛下他老人家对杨门上下还算信任, 但再圣明的君主,也不会喜欢权臣的。
贾璋不想考验他们师徒三代在绍治帝心里分量。
贾璋才不会做那么愚蠢的事。
与其指望着绍治帝的心情,还不如自己居安思危,提前做好准备。
恩重易生害,快意时, 自可早回头。
月满则亏,水满则溢。
现在, 也到了杨门为水缸凿洞的时候了。
不论是贾璋,还是杨宗祯、叶士高, 都不希望杨门太过风光。
登高易跌重,不论是义忠亲王, 还是前首辅周东野,都是在最得意时跌下去的。
由此可见,过于得意并不是什么好事情。
杨宗祯和叶士高也是赞同贾璋离任的打算的。
反正贾璋年轻,即便耽误了一年,也不会对贾璋的前程造成什么太大的影响。
而且,贾璋离任丁忧会有很多好处。
一来,贾璋离任,可以让杨门看起来没有那么风光,从而降低绍治帝对杨门的戒心。
二来,为祖母守孝是孝顺之举,这件事情对贾璋的名声也有好处。
所以,在收到贾璋派人送过来的信件时,他们立即派人回了一封答允他请求的信件。
这师徒二人不约而同地劝贾璋节哀,又嘱咐贾璋尽管放心丁忧。
待到他出孝后,他们这些做长辈的,自会安排好他的前程。
而贾璋在接到绍治帝允许他守孝的圣旨时,心想,只有慎终如始,才能永无败事。
他在眼下这个时机后退一步,绝对利大于弊。
他笃信朝廷上下,绝对没有几个比他能干、比他更懂绍治帝心意的臣子。
所以,在他离去后,不论谁接任了冬官之位,绍治帝都会有一点点不习惯的。
对于这件事,贾璋还是很自信的。
说不定,陛下他老人家还会思念他这个好用的下属呢!
不论如何,在他丁忧时,杨门都会痛失一位尚书。
在大家对他这个年轻的尚书辞官守孝,从庙堂之上返还轩冕之中感到遗憾时,杨门的光焰自然就随之消弱了。
绍治帝对杨门的戒心也会随之降低。
后面事情的发展,果然不出贾璋所料。
在贾璋丁忧的消息传出来后,众人都为贾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