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清宫重生要逆命》 280-300(第24/27页)
么事?”胤禛沉着脸问道。
高庆从衣袖里取出一张纸来,双手捧着,上前奉给胤禛。
“皇上,奴才有一属人在外行商,来往于漠北和大清。他们之前有一次在漠北迷路了,不知道走到什么地方去了。
但却在荒郊野岭之地,发现了一座巨大的露天煤矿,随后又在四百里左右的地方发现了一座巨大的铜矿。
经过几年时间探察,他们终于确定了两座矿山的位子,就在喀尔喀汗国境内,乌拉特后旗,离巴彦淖尔城也不过一千里左右的距离,当地人称那座铜矿为绿宝石岭。”高庆说道。
胤禛闻言立马打开高庆呈上来的纸,是一张地图,上面清楚的标记出来了两座矿山的位子,看位子的确离巴彦淖尔城不远。
“你所说的话,可当真?”胤禛慎重的问道。
高庆闻言立马跪下,“奴才不敢欺瞒皇上,奴才所言句句是真的。”
“可知那两座矿山有多大?”胤禛想了想问道,如果不是特别大,倒也不用太过费心费力。
“据奴才的属人说,一眼看不到尾那么多,一大座山脉都是,感觉比京城都要大。而且他们查看过煤矿和铜矿,品质十分优良,还带回来了一些样品。
不过奴才没有亲眼看见,不敢确定有没有那么大的规模,但这种事情奴才的属人不会说谎话来欺瞒奴才。”高庆回答道。
听了高庆的话,胤禛的心砰砰直跳,一座煤矿一座铜矿,比京城都大,这得是多大的矿山呀,这得是多大的利益呀!
中原很早就学会了用煤,有白纸黑字作为证据的,都能追溯到西汉,其后的王朝一直都用煤去炼铁,制造兵器,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煤也是一种战略资源。
至于铜,要知道从古至今民间用得钱,用得最多的,可不是什么白银黄金,而是铜钱。
中原因为缺少高质量的矿石,铜也非常缺,再加上一直以来中原人都有陪葬的习俗在,所以不少金银铜都被埋藏在了地下,这就让中原更缺铜了。
不是一时半会儿的缺,而是无时无刻,历朝历代都缺。
到了大清朝这里也是如此,缺呀!
为此还让倭国钻了空子,幕府铸造了大量的宽永通宝铜钱,用于中倭贸易,换取货物。
因为大清前面几任皇帝,目光不是放在江南藩和郑家身上,就是北方准噶尔部和俄国身上,都没什么精力和心神去理会倭国这些偷鸡摸狗的小事。
所以这现象一直持续到乾隆朝,乾隆当时打遍天下无敌手了,没事做了,才来管了这件小事。
不过因为大清实在是缺铜,所以乾隆管这事的结果,就是让倭国从私底下悄咪咪的从民间换取,改为直接和大清官方交易。
如果真的是那么大一座铜矿,这得是多大的利益呀,能直接解决大清的铜慌。
好在胤禛经历过太多的事情,心脏已经锻炼出来了,深呼吸一口气,他没有被这个巨大的惊喜冲昏头脑,而是吩咐道:“去将矿石拿来,传令让工部虞衡清吏司窑冶案房派一位大匠进宫觐见,另外传怡亲王、庄亲王……进宫。”
“嗻!”高瑞和高庆领命,连忙退下去办这事去了。
胤禛没有在意两人的动作,他正死死的盯着这两座矿山的位子,和自己脑子里那一副蒙古地图做对比,然后很快就皱起了眉头来。
这地方看位子是属于喀尔喀汗国境内乌拉特后旗,可问题是草原可不比中原,固定地盘那就是一个笑话,随着季节进行牧羊,地盘也会发生变化,只是大致在一个区域而已。
而且既然现在知道了那地方有两座大矿,胤禛就不可能在将其交给乌拉特后旗,必须要大清中央直管。
但这还不是最关键的问题,最关键的问题是这地方处于准噶尔部落的刀锋之下,康熙朝的时候噶尔丹可是把这一片地方名义上都打下来了。
之所以是名义上,那是因为那地方就是荒郊野岭,根本没人,所以画地图都是随便画,想要就画,不想要就不画。
谁也不会站出来抗议。
但如今那地方有了两座大矿,肯定是要让人进行开采。
那么大的矿,哪怕就是有夸张的说辞,想来也不小,没个几十年开采不完。
胤禛这可完全错估了那两个矿的情况,这可是后世大名鼎鼎的塔本陶勒盖煤矿和奥尤陶勒盖金铜矿,用现代机器设备以不顾后果完全不留余地的挖,都足够开采至少五十年,按照大清这时候的开采技术,几百年都挖不完。
不过能开采几十年的矿,也足够胤禛乐呵了。
这样的大矿开采,必然要在附近建设房屋等配套设施才行,而且一个是煤矿一个是铜矿,最合理最节约成本的办法就是当地开采当地冶炼。
在这种情况下那地方最合适的解决办法,就是建设城池。
建设城池,对于大清来说虽然耗费很大,但只要铜矿足够大,完全能承担得起,而且还能加深对漠北蒙古的统治。
但最大的问题是在那地方建设了城池,简直就是给准格尔部落这种野心勃勃之人的竖起了最最明亮的靶子。
不解决准噶尔部的事,这两座矿山开采就有危险,别到时候给别人做了嫁衣。
胤禛肯定不会放过这么大的利益和好处,毕竟有些问题其实就是没钱,有钱了很多事情就都没问题了。
铜矿在这个时代就等于钱。
因为铜矿可不单单只产生铜,它还附带金银。
但大清要想直管,并且运行起来,就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胤禛和怡亲王等人商量好。
这事需要保密,不然让准噶尔部落的人或者是漠北蒙古的人提前知道了,那就有些麻烦了。
前者是军事上的麻烦,后者就是政治上的麻烦。
所以这一次胤禛叫来的人,都是他的绝对心腹。
这些人当得知这一天大的好消息后,也是兴奋异常。
对于准噶尔部和漠北的一些野心家,这些人就一个字作为自己的意见——打!
除了见钱眼开,的确为大清着想外,这些人其实也有一点点拍胤禛马屁的情况在里面。
西北那边的战事,之前进行得很是魔幻。
第一次带兵打仗的小年轻十四阿哥胤祯赢了,第一次带兵打仗从文转武的年羹尧也打赢了。
这就让胤禛有了一个错觉——对面就是一群垃圾,大清随便怎么打都能赢。
因此,在年羹尧临死挣扎的时候各种明示暗示胤禛,西北战事其实是靠他一个人才打赢的,胤禛自然不会相信年羹尧能牛到这种程度。
再加上年羹尧各种作死,竟然玩什么老虎进年家,年家有祥瑞,年羹尧是大清将星这一套,实在是把胤禛恶心到了,因此下了狠心赐死了年羹尧。
不过年羹尧当时说的话,却让不少人听到了,因此有不少看不顺眼胤禛的人都在私底下传什么胤禛杀功臣。
对此胤禛自然是心里憋了一口气,赐死年羹尧后,他就让人准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