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在北宋靠摆摊》 60-70(第9/16页)
人,要不是现在揉着面,她都要蹦到张希瑶面前, “真的吗?”
张希瑶颔首,“真的。大郎哥和二郎都已经定亲。马上就快成亲。你得有一件体面的衣裳。”
秋花乐呵呵的,“那就好。”
夏花红着脸凑过来,期期艾艾地问, “阿瑶, 我呢?我也有吧?”
“那当然!”张希瑶见其他人的目光也看过来, 她也点头, “都有的!”
大家揉面的手更有劲了, 就连张二伯的吆喝声都比以前要大。
两天没来,许多老顾客光顾,他们准备的吃食根本就不够卖,晚上八点收摊回去了。
夏花问张希瑶,“阿瑶, 你之前说卤牛肉卖, 怎么没做啊?”
张希瑶摇头,“是我之前想当然了。牛肉是便宜, 可是它也难得。”
老牛都是老死的。可是农家人比爱惜自己的子女还爱惜牛,轻易不会让它死去。张二伯天天去买菜,一回都没碰到卖牛肉的。
材料都买不到,自然没法做这门吃食。
夏花恍然大悟,是她想当然了。
顾灵希在汴京一直待到秋收。
在此期间,张大伯从老家往返汴京。时不时也给他们带来消息。
比如村里好几户人家跟着张家大房一起种甜菜。比如家里的老房子已经修好了,张希瑶在汴京租赁,想把房子租出去。
果然有几个囊中羞涩的读书人想租房读书。
张大伯带他们回老家,房租不贵,一个月也才三百文,吃饭另算。
张希瑶买的山头也被张婆子种了不少漂亮的八仙花。
现在正是花开时间,回乡后,可以去采花。
此次顾灵希一行人要回老家,秋收已经完成,地里的庄稼也种下去了。
他们回去是为了给大郎成亲。
这是张家的大喜事,全家人都得一块去。
提起要结婚,夏花就开始逗哥哥,“哥,你马上要娶嫂子,高不高兴?”
大郎以前性格很老实,属于一棍子打不出个闷屁。可是自打做生意,他也练出一些见人说话的本事,性格也变得开朗。
见妹妹没大没小,他就挥手撵人,“让你胡说!”
张希瑶见他们笑闹,也没放在心上,问了日期。
得知是两天后,这还真是一点让劲儿都没有,回家修整一天就结婚。
张希瑶对古代盲婚哑嫁也是无语。
大郎哥连女方面都没见过呢。全凭长辈做主。
这要是换成卖儿女的长辈,那儿女能被坑一辈子。
不过张老头对大郎哥很看中,倒是做不出这种事。
她催促大家快些收拾行李,而后就带着二伯去街上买些东西,准备带回去。
汴京东西贵,但是东西全也是真的。有许多乡下没有的东西,在这边都能买到。
张希瑶这次要买的就是各种香料和水果。
张二伯见她花钱如流水,就有些肉疼,“买这些做什么?”
“二伯,你就不懂了吧?想要提升自己的名望,就得拿些新东西。让他们开开眼界。这样人家才能追随你。”张希瑶准备用这些香料做些卤味,到时候请大家吃。
也不必全是荤菜,用些素菜也是一样的。
这些水果也不是给他们吃的,是当成果品供奉的。
夏天那会儿,他们在汴京摆摊卖冰棍,赚得盆满钵满。张希瑶个人攒的钱已经高达千两。
这些钱她大部分都留着,只用于小一部分改善家人的生活。
他们现在一日三餐都是荤素搭配。严格按照她制定的标准。有肉有蛋有蔬菜。
不仅是他们,家里的伙食也都跟着变了。三郎四郎也变得比以前聪慧。
听张大伯说,夫子夸三郎四郎读书比以前快。
张希瑶打算开始自己的下一步计划。
她打算在汴京城外买个铺子。
汴京分为内城和外城。这个外城不是指城外。城外不属于汴京。
开国时,汴京城很小,后来房子不够住,就把城墙外扩,现在内城的墙已经不再有人看守。
内城的房子是天价,她买不起,但是外城的铺子,她还是买得起的。
至于卖什么东西,她也想好了!就差人员。
她买的几样水果,都是南方运来的。价格不便宜。一盘盘的香蕉,颜色橙红的橘子,青绿色的圆滚滚的西瓜,还有比拳头还大的紫奈。
张二伯以前见过紫奈,但是没见过这么大的。听说这是外省运过来的新品种,不仅颜色红艳,还特别甜。
当张希瑶回到家,将这些水果摆上桌,张家人都围在边上看热闹。
“这是什么东西?能吃吗?”
张希瑶点头,“能吃!不过我们等婚事办完再吃。”张希瑶教他们怎么称呼这些水果。
虽然只是第一次见,但大家都很期待。
孩子们围着水果打转,张老头把张希瑶叫到屋里,询问他们在汴京的生意。
张希瑶把账本递给他,又提起自己打算在外城买个铺面。
夏天的时候,冰棍大卖,张老头也分到不少钱,但他要给孩子们读书,还要给他们娶亲,不敢像张希瑶这样花出去。
他抽了口烟袋锅子问,“你想做什么买卖?”
张希瑶告诉他,“我想做镖行。”
张老头吃了一惊,“你走镖?一个姑娘家走什么镖!你当外面都是好人?”
虽然阿瑶不嫁出去,但也要名声!怎么跟一帮男人出去!这传出去像什么话!
“当然不是!”张希瑶有自知自名,她哪有那个体力,她笑着解释,“我认识一个人,他体力很棒。剩下的镖师我来招工,不过还得自己人随行。”
张老头明白她的意思了,“你想让谁去?”
张希瑶知道瞒不过阿爷,她也不想瞒,“大伯吧。二伯还得在汴京做生意,少他不行。大伯走镖更稳当。当然他还得学。罗大虎懂行,可以跟着一块去。”
张婆子有些不放心,“可是路上遇到危险,货物被抢,这怎么办?”
“阿爷阿奶,做生意都是这样。高风险意味着高回报。”张希瑶左手拍右手,“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据我所知,我们卖的红菇在福建那边至少可以翻三四倍。那边的人认这种蘑菇。”
张婆子倒吸一口凉气。
张希瑶开始逐一细数,“还有我们平时吃的红糖,之前是甘蔗做的。在南方,其实一斤只要五文钱,可是在汴京要二十文。至少翻了四倍。”
这些还只是明面上的,至于其他的东西,她暂时还看不出来。
张婆子拍着巴掌,“怪不得那些走商能赚大钱。”
张老头觉得她只看到别人赚钱,没看到危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