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红楼]国师宠妻日常》 80-90(第26/30页)
这天早朝过后,顾庆之拿去礼部商量祭祀当借口,实则是去看看他们给勋贵宗亲出题出的怎么样了,皇帝这两天正烦这事儿呢,御书房里头各家代表已经吵了好几次了。
不过才出了午门,他远远的就见前头一群人围着,里头一个挺耳熟的声音,抑扬顿挫的在说些什么。
顾庆之往前一凑,透过人群也看得明白,中间是王元九,负责清理河道的工部侍郎。
“说时迟那时快,国师三炷香上去,风便吹了起来,我等一个个都被吹得东倒西歪,睁不开眼睛,只有长明郡主跟国师那一处依旧是风和日丽,不见有风更不见有雨。”
顾庆之觉得挺好笑,当事人亲自辟谣,东倒西歪是没有的,风和日丽更是没有。
旁边人察觉是安国公来了,正要行礼问好,顾庆之拍了拍他肩膀,小声道:“继续听。”
旁边几位官员都屏息静气,只是这会儿沉浸不进去了,还觉得人群中的王大人有些好笑。
“……风渐渐大了,国师依旧不动如山,只见他身边升起躲躲祥云,云里似有仙兽起舞,天空中更是一道亮光射下,照在国师身上越发的光芒万丈。我看得清楚,国师一脚已经踏空,下一脚迈出去,他怕是就要飞升了。”
人群里响起几声惊呼,当事人觉得这个也是没有的,并且想问问他前头说的‘睁不开眼睛’还作不作数。
王元九叹了口气,继续声情并茂道:“我等都吓得说不出话来,毕竟是凡夫俗子,情急之下,只有长明郡主敢开口,叫了国师的名字。你们想,女子声音能有多大?可在场几万人都听见她叫了,而且那么些人,也就只有她一个敢开口,可见长明郡主也不是凡人。”
顾庆之想了想,觉得这个可以有。
王元九又叹气,“能得见这些,我也死而无憾了。”
他讲完已经讲了至少五次的,而且不知道夸张了多少的“故事”,围观的文武百官也一言一语的议论起来,这下顾庆之就藏不住了。
一见正主来了,王元九也拱了拱手,叫道:“国师。”
顾庆之客气道:“还没谢过当日王大人送我回京。”
王元九咧着嘴笑了,“国师客气。”
顾庆之便又叹了口气,“王大人说得不错,其实当日我也有些恍惚,不知身在何处,多亏长明郡主叫醒我。”
正当顾庆之在外头帮着林黛玉刷名声的时候,北直隶的学政胡大人正求见皇帝。
八月就要院试了,院试由各省的学政出题,北直隶的学政正是这位胡万清大人。
但是胡大人心情忐忑,他觉得他不敢给神仙出题,所以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他来请示皇帝了。
学政算是比较重要的官,尤其又是临近院试的日子,胡大人没等多久就被放进了御书房。
胡万清进去照例是先行礼,请皇帝叫起之后,便小心问道:“启禀陛下,不日便是院试,不知国师大人可要参加?”
“自然是要参加的。”皇帝也没觉得胡万清小题大做,尤其是顾庆之刚显示神迹没过去多久,再说习惯了就好,那也得过一段时间。
胡万清松了口气,“不知……陛下是觉得国师能考中,还是略有欠缺好呢?”
皇帝眉头皱了起来,胡万清屏息静气等着皇帝答复。
按理来说,肯定是叫国师考中的好,而且这也有法子,虽然院试是糊名的,如果有记号就判不过,但是这拦不住考官做记号啊。
甚至都不用做记号,只要把顾庆之的卷子放到最上头,或者随便从上往下或者从下往上数第几份都行,甚至收卷子的人把卷子送去阅卷房,只要说一声“这是XXX的卷子”,一样能解决问题。
但是胡大人是个心思细腻的人,他不免也要多想一点,比方当初安国公还不是国师的时候,他就常说要考个秀才。
真算起来,这也是修仙之人的执念了。
万一这满足了,他想开了,他飞升了怎么办?
且不说陛下治罪,就是胡大人本身也是不希望国师飞升的,一来是因为那天气预报,二来京城这一圈的天气一年比一年好,连收成都比往年多了一成。
但是要让国师不过吧,他也没那个胆子。
皇帝的想法跟胡万清差不多,皇帝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君臣两个大眼瞪小眼,一时间僵持住了。
半晌,皇帝艰难地说:“要么还是……该怎么出题就怎么出题,能不能考过全看天——不对,看国师学得好不好了。”
胡万清松了口气,有皇帝发话就行。
他正要谢恩,皇帝忽又啧了一声,道:“要么……这次考杂文,别抽中作诗就行。国师那作诗的水平……”
流传下来就是污点,当面念出来,但凡语气不好一点,都有可能被人当成是讽刺。
胡万清应了声是,正要告辞,忽然也犹豫了,他小心翼翼道:“陛下,国师那首诗——”
他清了清嗓子,以严肃正经的表情,讨论学问的严谨态度一句句背了起来。
“天子脚下好风光,诗情画意耕织忙。陛下,这两年京城的确是比以前繁华许多。百姓安居乐业,手里也有了余钱,开荒种地的人也多了不少。”
这里头原因挺多,比方太上皇不办寿宴了,所以运河畅通,粮价煤价都降了下来,过冬容易了许多。
再有就是这两年京城的天气的确是利于耕种,五日一雨,十日一风,俗语里也有这一条,说的就是风调雨顺。
又比方收割的时候从不下雨,损耗少了许多。
“万国来朝齐声贺,共赞大魏永流长。这两年来进贡的小国的确多了不少,大魏朝也蒸蒸日上,国泰民安啊。”
皇帝仿佛被雷击一样不动了。
人家的诗是称颂诗,可国师这诗——别管是不是打油诗,这是言出法随啊。
皇帝为难到了极点,是再叫他夸一夸大魏朝呢?还是力求不给国师留下任何黑点呢?
半晌,皇帝长叹一声,“随缘吧,该怎么出题就怎么出题,抽不抽得中作诗,全看天。”
胡万清行了礼出去,皇帝看着在御书房里伺候的全公公,叹道:“小半个时辰,该怎么还是怎么。”
全公公认真道:“陛下,至少您知道以后该怎么处理跟国师有关的事项了。”
还的确是这个道理,皇帝轻松的笑了一声,“就这句话,已经有了国师几分风采了。”
全公公感慨道:“多谢陛下夸赞。”
跟一众同僚寒暄完,顾庆之到了礼部。
礼部钦天监待顾庆之的态度差不多,是恭敬中带了亲切,亲切中又有骄傲。
毕竟他是这两个部门名义上的老大。
理论上这段时间该是礼部最清闲的时候,会试殿试都考完了,也没什么大型典礼要举办,更加没大国朝贡。至于祭祀,下半年最重要的几场祭祀,祭月在秋分、祭天在冬至,下来就是过年那一套,也离得挺远。
日常的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