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婚后他馋哭了: 120-140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退婚后他馋哭了》 120-140(第20/28页)

”掌柜说着,从衣襟间掏出手帕来擦了擦汗。

    安雨和晏清绪也不客气,掌柜的让他们坐,他们便坐了下来。

    “听伙计说,您二位是丢了一封很重要的信件?”掌柜的问道。

    “正是。”晏清绪道:“约在八、九年前。”

    “……是有些难办啊……”那掌柜的擦汗的动作就没停下来过。

    “如何难办?”晏清绪皱了皱眉:“我华朝律法自光宗开始便对信件来往有了约束,不说路经驿站,几个边城的信件驿站应当详实记录来往信息,方便核查。”

    “公子说的没错……”

    “既然没错,又为何难办?边境信件在整个华朝的信件流通中是重中之重,你驿站开起来乃是需得到官家批文,而批文中对于‘详实记录’一事上应当有三令五申,怎么,掌柜的可是在这方面有些疏失?”

    “没有没有……”那掌柜的本来擦完了汗,正准备把手帕往衣服里塞,听到晏清绪这一番话,汗立马又下来了。

    那伙计去禀报他的时候说是前面来了一位公子一位小姐,看着不像是普通人家……但掌柜的没想到,这“不是普通人家”居然这么不普通,这位公子对华朝的律法居然张口就来,对他们驿站的规矩更是说的清清楚楚,这哪里是“不普通”,恐怕这位公子来头可不小啊!

    这不会是什么京中下来暗访他们驿站的官员吧?

    掌柜的一边擦汗,一边暗暗打量晏清绪。

    这位公子看上去年岁尚轻……但年纪轻轻便当官也不是什么稀罕事,更何况这位操着一口京城口音,便更像是来暗访的人了。

    “啊……这,虽然驿站内每年的信件,从哪里去往哪里,又是从哪里收取的信件都有记载,但□□年前毕竟隔了这么多年,当年的记录……”

    “记录怎么了?”晏清绪眉头一挑。

    “没事没事……就是查起来需要一些人手,还需要一些时间。”掌柜的连忙道。

    “需要多少时间?”

    “一……一两日吧。”

    晏清绪跟安雨对了个眼神,转过来对这掌柜道:“可以。”

    “那……公子,这位小姐,二位丢失的信件是从何处寄到柳城的呢?又是寄往哪户人家?”

    晏清绪听到这话挑了挑眉。

    那掌柜连忙解释道:“帮您找丢失的信件,这些都得问清楚,要不怎么找啊……您说是不是?”

    晏清绪轻轻点了点头,安雨见状,思索了一下。

    她开口道:“九年前秋季,几封从京城寄往阮家的信件。”

    “好好……我们这就着人去查。”掌柜的道。

    ……

    这边刚说完,便从门口跑来了小厮。

    他进门便朝着安雨和晏清绪二人跑过来,一拱手道:“晏公子、安小姐,我们阮家二公子有请。”

    两人跟着那小厮走后,掌柜看着这两人的背影松了一口气。

    京城来的……柳城大户也是以礼相待。

    果真来头不小。

    作者有话要说:

    来了!

    第137章 晕倒

    阮府的家仆受阮泽年的差遣,出府去寻晏清绪和安雨。

    听阮泽年吩咐时,说是朝着城南方向找,有一位相貌俊秀、穿着淡色裙装的女子和一位身着青衣的翩翩公子在一起。

    初听到这般形容时,这府中小厮还觉得这形容太过笼统,哪有这种寻人条件?

    那满大街上不都是公子小姐吗?这么一说怎么找人?

    你说这阮少爷也是的,带人回来也不知道让人领个路让他们在这柳城里逛,找起来也好找。人家二位初来乍到的,就自己在这城里瞎晃悠,那玩意若是迷了方向该怎么办?

    岂料小厮问起时,阮泽年摆了摆手:“他们俩很显眼的,你就往那个方向去找便是,实在看不到人就问问,长得最好看那俩就是他们了。”

    小厮:“……”

    行吧,主子这么吩咐了便这么办吧,左右到时候寻不见人,再回来请阮少爷去找人便是。

    ……

    可没想到,他往城南走了一段,没看见人时找人问了问,说是有没有看见一位相貌出众的小姐和一位风度翩翩的公子时,还真的有人说见过,

    那人直接指着那信件驿站,说二人方才就进了那里。

    小厮半信半疑,一脚踏进驿站的门时瞅见里面的人——确实显眼,一位淡色裙装,另一位一身青衣。

    这气度的确与柳城中寻常百姓不同。

    见了人,小厮才明白阮少爷所言——“见到他们便能确定是不是要找的人。”

    果真如此,很难认错。

    想着,他便上前去行礼拱手:“晏公子、安小姐,我们阮家二公子有请。”

    ……

    这小厮三十左右,自小便长在阮府之中。

    当年他父亲一辈家中遭了灾,大旱之年颗粒无收,听说隔壁村子甚至到了异子而食的地步。他父亲当时带着怀着孕的母亲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往东迁。

    这无疑是一个艰难的决定,接连两年颗粒无收与外迁当流民,这两条道路几乎都看不见希望。

    更何况往东走要翻过山路,不过总比往北走好些,那时天灾人祸、北边水匪横行,远不如今时今日太平。

    他们一家人算是历尽艰险,到了柳城的时候还勉强剩下最后一口气,一路上只能靠野菜充饥,运气好的时候还能遇上官府施粥。那时不仅他们村庄受灾,走出来才知道一场天灾祸害了不少地方,像他们这样的流民到处都是。

    饥荒横行的时候,真是人比草贱。

    不过他父亲和母亲很幸运。

    母亲入城时体力不支晕倒在地,父亲无计可施时遇上了阮家老爷正带着阮家大小姐外出置办宅中货物。

    大小姐那时年少,不过是个三四岁的年纪,见到他父亲和母亲便拉着阮家老爷的袖子,说是要救人。

    也不知道那么小的孩子是如何知道“救人”的概念的。

    阮家老爷倒也是个好人,当即便救下了这小厮的父亲和母亲,顺便还问了他们夫妻二人日后要不要在府中做事。

    那时这样一份机缘对于小厮的父母来说自然是天大的好事。

    从此小厮的父亲母亲便留在了阮府中,寻得了这样一份能养活自己的差事。由此,小厮也能顺利降生。

    在当时那般时局,能保全人温饱便已是不易,更何况阮府还给他们一家发着工钱,真真算是恩人。

    当然,当年的故事小厮也都是从父亲的口中听说的。

    小厮自打降生便住在阮府,那阮府中的大小姐比他大不了几岁,有时碰上了,甚至还能一起玩。

    ——大多是大小姐招呼的。

    后来阮家大小姐年纪增长,到了十岁后便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