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武周]问鼎》 90-100(第4/27页)
他认不清这块木板标首的【豫州崖川折冲府】七个字,也只能大略判断出,在张继指示的方向所写的那几个字里,有几个和村口所立碑铭的文字相差无几。
他问张继:“真不会认错?我名字很常见的,这营里就起码遇上过三个呢!”
张继笑道:“哪里会认错,折冲府所属是咱们的没错,张家村在这地界上也就那一个,你张忠有重名,可总不能在这样的情况下还重名吧?”
“哦……这倒也对。”他恍然。
豫州折冲府大多是给洛阳周遭提供戍防的,也就是他们这些家道中落的府兵才会被派遣到这个苦累活,人数比之其他几州少了一半还多。
同乡的人他都认得,重名不了。
那……那这木板上这个位置所写,就确实是他的名字。
但这名字是确认了,困惑却还是一点不少。
他此前可没见过这样的东西,甚至觉得此物活像是村中那口井前立的捐赠人致谢名单,眼见越来越多的人朝着此地围拢过来,他干脆将张继拉到一边,低声问道:“三叔,你说这东西是干什么用的?”
他有自知之明,以他这等身份,好事不可能找到他。
在入营登记之时他见过自己的名字被刊载在名册上,在此之外,他都是同乡口中的张二,可不是什么张忠。这样的大名在前,甚至让他感到了些许陌生。
他嘀咕着,也将自己这个担忧给说出了口。
“不能吧?”张继扫了一眼全场,回道:“一块板上几百个名字,这好几十块木板,怕是将咱们全营地的名字都给囊括其中了。”
总不能是要将他们所有人都给一网打尽了。
所以这起码不会是一件太坏的事情。
可要说也真是奇了,营地里怎么会突然弄出这样的东西。这般大手笔,在之前居然没有听到任何一点风声。
不对,还是有些动静的。听说昨日就有一批东西送入营中,也不知道是不是和眼前所见的木板有关。
眼见因此地聚拢的人数太多,已有巡营士卒来将他们往回赶去,张继连忙拉着张忠也一并往后退,唯恐他们站得太前遭到问责。“别多想了,咱们先回去吧。”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
与其继续去揣测些无根据的事情,自己吓自己,还不如等一个结果呢。
想想看吧,再坏的事情,还能有比被征调进百济战场这件事更坏吗?
张继想到这里,微不可闻地叹了口气。
他这个远房侄子乃是头一次参战,他却已是第三次了。可前两次作战里的杀敌功勋发到手中的时候层层减少,也仅能维持个温饱而已,至多就是让他可以给下一辈多留下二十亩的田地,以至于他对这第三次出征几乎没报多大的希望。
他倒是也想试试能不能逃亡而走,大不了就是携同全家一起背井离乡逃亡,毕竟,家中多个壮劳力才能多口饭吃。偏偏……上一个想走的家伙至今还没个消息传出来,近来营地戍防也越发严苛,分明是不给人以这样的机会。
“三叔,您在想什么呢?”
张继转回眼前,慨叹道:“放心吧,最迟明日就能有个结果的。”
已临近他们出征之时了。
事实上都不需等到明日,在半个时辰后他们就得到了征集信号,让他们聚拢在一处。
“这是要提前动兵了吗?”张继在营中办事老道,便与上头的队正关系不差,可队正也只给了他一个无可奉告的信号。
见他面露几分垂丧,队正低声提醒道,“不是我不想说,上头的旅帅、校尉知道的可能也不多。只知道让我们以团为顺序去见刘都尉。”
一团不过区区两百人,那这么一算,起码要分成五十多趟了。
忽然在出兵前做出这等行动,听起来更觉奇怪了。
可在抵达校场之时,这些本还抱着满肚子疑惑的人都先全数安静了下来。
夏日的校场地面热浪翻滚,也将那一面面木板给照得发亮。
张继可以确定,此刻位处于台上的几块木板之中,其中有一块正是写有他名字的。
木板的纹路、颜色和拼接处各有不同,他在家中做过木工活,也就并不难确认这一点。
但特别的是,在台上还有一块完全没有写字的木板,还正是三块木板中位处于中央的一块。
这又是要用来做什么的?
在场众人的目光都已下意识地朝着那块空白的木板看去,像是在等待着其上给出一个结果。
与此同时的台下,还有另外一人也在看着那个方向。
“老师若是现在阻拦我的行动,或许还有机会将我留在此地,可一旦我登台,您将再不能阻止我此番一并出征,也得算是和我共谋之人了。”
李清月说话间伸手理了理自己的衣袖,回忆着自己行将说出的话。
刘仁轨朝着她看了一眼,无奈回道:“我现在好像也没有拒绝的权利了。”
又或者说,这是他已被学生给说服了。
他当然知道,带着公主出海远征,一个不慎就可能是掉脑袋的事情。
可当公主以这等英姿凛然的模样意图改变沉积的弊病之时,刘仁轨心中权衡轻重缓急的天平,早已无法控制地被拨动向了其中一方。
若非要说的话,还有他那本有点倔劲的脾气跟着上了头,让他率先选择的自然是一条图谋改变的路。
他其实该当庆幸,他教的这个学生早在四五年前就开始洞察民间风物,让她在听到将士意图叛逃时候的第一反应不是此人愚昧无知,将要做出叛国之举,而是此人不过是万千府兵中的一个缩影。
这才有了今日的这一出。
将木板和属吏提供给他的青州刺史虽然知道一部分这木板的用途,但他可能并不明白,这东西到底能够起到什么意义。
最明白这一点的,反而是提出这个建议的李清月。
刘仁轨想了想,还是在那听起来像是被迫的话后加了一句,以郑重其事的口吻说出:“不过,公主也确实说服我了。”
正如李清月在昨日和他说的那样,她或许能在英才荟萃的长安洛阳等地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但哪怕是弘文馆中的学子,都会先将她当做一个寻常的公主,而不是一个可以商议时事之人。
那么她凭什么觉得,当她看清了天下所需后,能够将其付诸实践呢。就如同弘化公主明明看到了吐谷浑的要害,却只能遵循着仿佛既定的命运继续往下走。
她想去争话语权,想去丰满自己的羽翼,就必须有一场为人所认可的胜果。
这个胜利也不能只是依靠于老师的名望和努力,而是确确实实地由她做出了改变。
想到这里,刘仁轨又添了一句:“公主请上台吧。”
但这话刚刚出口,刘仁轨就忽然有点后悔,自己是不是不该将话说得那么坚决。
因为还没等他的话音结束,李清月就已当先一步踏上了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