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武周]问鼎》 100-110(第13/25页)
,李治也柔和下了音调,“我知道媚娘和阿菟都对社稷有功,可给公主封官既无前例,又该当如何去封呢?此番针对百济叛军的作战,确实是仰赖于阿菟谋划,然而如今她身在海外,就算是做老师的刘仁轨也限制不住她的举动,谁知道她会不会在行军布阵上更为出格……”
“陛下。”
他的话再一次被打断了。
在他的视线之中,皇后发间的金凤好像有一瞬的跳动,将殿外一缕赤金的明光投照到了他的眼中。
让他本欲继续说出的话又吞咽了回去。
“说白了您还是不相信她,而不是不能做到。”武媚娘接道,“到时候说出去算怎么回事呢?陛下觉得李唐没有足够的年轻将领,尤其是由自己栽培出来的那种,结果您的女儿为了这一句话,敢于坐镇百济旧日王都,舍命一战,陛下却只觉她不当受到重赏。”
她语气忽然急促,“可您怎么不想想,若是连公主立功,您都愿意为其封官重赏,那些府兵出身的小将,是不是更敢在行军危急之时挺身而出了?您说说看,如薛将军一般方式出头的人已有多久没出现了!”
李治闻言一怔。
像是薛仁贵一样,在战场中勇于表现,又真做到了力挽狂澜的白袍小将?
恐怕已有十多年了。
近来的边地战事中,更多的是将领带队的按部就班,而不是大敌当前,谁都敢去担负重责。
若非如此,又怎么会让吐蕃、回纥、西突厥还有那百济、新罗、倭国的野心日益增长。
当李治有些恍神地朝着皇后看去时,便见她低声叹了口气,将他扶回了原本的位置,“我知道陛下乃是圣明之君,办事自有章程可循,若非如此也不会去修编永徽律,可您平心而论,是真不想给阿菟封官,让良才得到恰如其分的赏赐,还是已习惯性地畏惧人言了。”
“皇后方才说的祸乱之始是什么意思?谁在背后乱说闲话了。”
李治话一说出,顿时遭了个白眼。
“您少在这里扯开话题,那些都是无关紧要的事情,有陛下在背后做支持,我又没有给家中谋私,还怕这点闲言碎语不成!”
武媚娘偏过头来,略微抬起的下巴,将这张脸上的桀骜明艳展现得淋漓尽致,“您只说一句,给不给她封官吧!阿菟姓李又不姓武,还不是陛下的女儿?那又有什么好畏缩的!”
“您也看到阿菟在信中说了,那新罗的国主都敢不尊上国指令,自己撤兵了,阿菟还在熊津都督府境内,以她的脾气总是要上门去要说法的,到时候,您让她拿什么身份去跟金法敏说事?”
安定公主之名,肯定是不够格的。
李治一边想着,一边就见方才还在赌气的皇后已像是想到了女儿可能遇到的麻烦,在眉眼间写满了担忧。眼见这一幕,他又不免心中一软。
以至于他像是不受控制地问道:“那皇后觉得,阿菟适合于什么位置?”
武媚娘并没当即答话,而是端详了李治的面色许久,像是在确定他这话到底是说出来哄人的,还是真有这样的想法。
过了好一会儿,她才将那封信重新放回到了桌上,答道:“阿菟现在干的就是熊津都督的职务,总比扶余隆那个废物干得要好,将这个位置给她也算顺理成章。”
李治刚想开口,武媚娘就已接着说了下去,“其实我能猜到陛下的顾虑,无非是觉得百济皇室该当被留在此地封官优待,让百济民心能随之稳固。可我却不这么看。”
“姑且不说那同样出自百济王室的鬼室福信是如何掀起反叛的,就说这泗沘城周遭,王都百姓只需要得到妥善的安顿,就不会选择跟从黑齿常之作战,可见这些番邦百姓所需要的东西实在不多。陛下与其给他们一个不中用的上官,还不如给他们一个能办实事的都督。”
“至于要如何对那些已在洛阳的百济贵族交代?”
武媚娘摇了摇头,在她目光之中隐约可见的调侃之色里,好像还藏着一句潜台词,那便是李治为何要给这些人一个交代。
但想想大唐乃是礼仪之邦,总还是要给个说法的,便接着说道:“百济前国主扶余义慈抱恙在身,似乎是对中原生活多有不适应,扶余隆作为其长子,应当随侍病床前,才算是个孝子。”
“再者,扶余王室那位投奔倭国的皇子扶余丰,或许会在数月后返程,到时候若是扶余隆还担任着熊津都督的位置,别管他是不是在百济境内,都该算是同室操戈了。”
武媚娘笑道:“看看吧,陛下这分明是在成全扶余隆的孝心和兄弟情谊,哪里是在以权谋私,给女儿安排官职。您说是不是?”
李治:“……”
糟了,他是不是被皇后说昏了头,竟觉得这话听起来如此有道理!
第106章
在这只有两人对谈的殿内, 环境有一瞬的安静。
最终还是由李治先打破了这个平静:“那……就给阿菟这个熊津都督的位置?”
他越是顺着武媚娘所说的这番话仔细去想,越是觉得,这其中虽有破例之处, 却也各有说法。
——无论是从私人感情上还是从国事体面上来说,都是如此。
百济前太子扶余隆没能解决扶余内部的叛乱,反而让扶余丰还潜逃在外, 随时有可能引来倭国入侵,而阿菟作为他的女儿却解决了这个问题, 总不能毫无表示。
对扶余隆这种逃兵行为,李治其实也早该做出责罚的。
既然百济国内对于皇室的拥趸之心已没有那般激烈, 起码按照刘仁轨写来的奏表之中没有, 那么他要进一步将百济同化成大唐的领土,是可以稍做试探的。
给阿菟一个足够分量的封赏就是这个试探。
这既是证实他这位天子对子女有明辨才干的本事,又何尝不是给其余战将的激励。
可让李治没想到的是, 当他说出这个对他来说已算艰难的决定之时,看到的却是武媚娘轻轻摇了摇头, “不是熊津都督,而是熊津大都督。”
“你……”
李治面色微变。
他本想说皇后不该有这等得寸进尺的想法。
但还没等他开口, 武媚娘就已先一步说道:“陛下难道没见阿菟所说吗?为了尽快瓦解百济境内残存的反叛势力,她选择将马韩、东明、金连、德安四处都督府官员召集会见,我想陛下应当记得,这四府都督均是百济当地的部落首领,或者说是百济贵族。”
“既然陛下要让阿菟取代那位前百济太子的位置, 何不一劳永逸, 直接给她压制住这些百济遗老的机会。”
李治脸上闪过了一缕思量, “大唐历来有要害都督府统辖其余都督府或者其余各州的传统,媚娘的意思是, 在百济也要采用此法。”
就像段宝元所在的益州都督府高于南诏所在的嶲州都督府,是一样的情况。
百济也确实可以这样做。
李治也需要让百济有一个更统一的声音。
所以阿菟在来信之中说,她让人将宗庙忌讳等事向百济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