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爸爸是朱棣!: 120-130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我爸爸是朱棣!》 120-130(第17/34页)

您嘞~”

    “父皇~”

    “让儿臣去吧~”

    “滚!”

    朱元璋忍无可忍,直接一个砚台砸了下去。

    朱棣麻溜地躲开,又快速起身,老老实实行礼告退:“那儿臣等会儿再来,父皇您考虑考虑。”

    也就是等您心气顺了,儿子再次纠缠的意思。

    朱元璋:“”

    随手就捞起旁边的东西要砸,只是这手刚举起,朱棣就大步流星地跑了。朱元璋气得牙痒痒。

    “老子怎么就生了个这么不要脸的东西!”

    朱棣以前也没干过撒泼打滚这种事儿,小时候也就晋王干过,之前看儿子因为婚事问题在那撒泼打滚,朱棣就学到了。

    脸什么的算个屁,有用就行。

    但朱棣也不想想,有的人能打滚,有的人能吗?

    他这一滚,朱元璋更不想如他的意了。

    最后还是朱高炽去求情,朱棣又纠缠不休,闹得朱元璋烦了,这才大手一挥把他放出去了。

    得了皇令的朱棣那是高兴得三步一跳,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到北平,立刻出塞杀敌。点好兵将就快速出京了。

    跟随一起的还有朱高煦,实战才是最考验人的。

    朱高煦离京那日,骑在高头大马上,目光灼灼地看着朱高炽,意气风发少年郎,自信又张扬。

    “大哥,你等我把军功带回来送给你。”

    一旁的朱棣:“”

    朱高煦斜了某个不爽的臭爹一眼,在得到大哥一个鼓励和信任的眼神后,他昂着下巴打马回了队列。

    朱棣轻咳一声,笑笑:“等爹爹凯旋而归。”

    这次大军出征是朱元璋要给目中无人的鞑靼一个严厉警告,双方肯定要纠缠一段时间。

    草原部落最擅长打不过就兜圈子跑,仗着地形和大明军队纠缠。

    朱棣对付草原骑兵的经验丰富,对手也讨不到好。

    朱高炽抿着唇角,两手揣在袖笼里,目送军队奔向远方。

    光靠武力是解决不了两边矛盾的,而且动不动就大军北征,对大明来说也是很大一个财政负担。

    不过和平不是靠温和和仁慈就能求来的,和平是靠斗争出来的。

    朝堂上不少人反对这次大军北征,认为残元主力已灭,鞑靼不过是咬人的苍蝇,一边加强边塞防御,一边派使臣说和,这才是目前最有利的解决手段。

    不过朱元璋不支持,他给的脸已经不少了,是对方不要啊,一而再再而三地来挑衅他老朱的威严。

    朱元璋一拍板,太子朱棣又积极应和,还是出征的主帅,文臣们能说什么?能干什么?

    这父子两有一个是能听进旁人话的吗?

    而且,一国储君不顾自身安危,亲征北伐,说实话不少文臣是不支持的。在经历过上一任储君英年早亡一事后,要是朱棣再有个什么意外,怕是王朝真要动荡了。

    大臣们该劝的都劝了,嘴皮子都磨出泡了,没用啊。

    洪武帝就不说了,他们习惯了,根本左右不了他的决定。

    再看看未来的皇帝朱棣,他们就想哭了。

    担心的事还是来了。

    那就是朱棣尚武,登基后怕是少不了发动战事。而且看样子,怕是御驾亲征的次数不会少啊。

    一国之主怎么能把自己置于危险当中呢。

    想想,文臣们就禁不住忧心起来了。

    不管怎么说,穷兵黩武都不是好事,大明看似稳定不少,实则内里还不够稳固。与民修养生息,慢慢发展,才是大明接下来应该要走的路。

    打来打去,耗的都是民力。

    民不安,则生事端。

    大臣们知道与朱元璋,朱棣是说不通了,朱元璋不是不支持与民修养生息,但他脾气上来说干就要干,而朱棣大臣们放弃与他沟通。

    于是大臣们就一起把目光放在了他们的希望之星——世子朱高炽身上。

    朱棣成为太子入主东宫后,朱元璋就为他置办了东宫官署,除了原本的王府官署成员,朱元璋还往里面添了不少文武大臣。

    这里面,朱高炽比较熟悉的就有杨士奇、杨溥,解缙几人。不过他们目前只是官职低微的小人物,属于话都插不上的。

    当时朱元璋还跟他提到过一个很有名的人,也就是方孝孺,就是那个被‘永乐帝’一气之下诛十族的名儒。

    诛十族是传言,反正在他梦里碎片没有诛十族。

    朱高炽听到这个名字就忍不住发散了一下思维,尤其在朱元璋跟他提起另一个人物‘齐泰’的时候,朱高炽差点就没能绷住表情。

    我滴老天爷啊。

    建文‘三傻’之一啊,虽说比黄子澄好一点,但也就是相比之好一点。

    什么叫书生误国,纸上谈兵,这三位那是身体力行地给大家表演了一下。

    但朱高炽也就在心里吐槽了一下,这两人要真被皇爷爷塞过来,也不是不能用,其他不说,他们学问还是做得不错,可以往教育方向发展嘛,

    至于其它

    算了算了,怕不吉利。

    结果朱高炽刚一抬头就见他皇爷爷表情那叫一个‘一言难尽’,就像憋了几天结果还是拉不出来的便秘样子。

    朱高炽:“?”

    朱元璋:“”

    建文帝?

    三傻????

    朱元璋很想细问,但又直觉这东西不能细问,可能会给他的世界观带来颠覆性的认知。

    只能默默猜测

    后面朱元璋才从一次偶尔的心声窥听中得知,建文原来指的是朱允炆!

    朱元璋心中波澜起伏,久久平息不下来,面上却分毫不显。

    如果

    难道

    事情还有另外一种发展,也就是他把位置传给了朱允炆,或者是朱标登基后没能坐多久就把位置传给了朱允炆,然后朱允炆没守住!

    朱元璋心中跳动如擂鼓,却在后面把这两个他看好的良臣人选默默移了出去。

    不明所以就受到冷待的齐泰:“?”

    还有这辈子注定得不到恩典,只能当个教书先生的方孝孺:“???”

    当然这些在外人眼里根本引不起注意,毕竟朱元璋看中谁,宠信谁,那是说不准的,帝王的心思本就捉摸不透。

    文官们也没心思关注这点微末小事,如今更紧要的是让他们的‘希望之星’以后坚定站在他们这一边。

    于是东宫官署的几位代表,肩负着同僚们的期望和希冀,平日里见缝插针地给朱高炽灌输些圣贤仁君思想,论政的时候不忘时时用他们的理念影响朱高炽。

    他们希望再见到一位像朱标的太子出现。

    只是事情似乎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