娶了旺夫小夫郎之后: 140-150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娶了旺夫小夫郎之后》 140-150(第4/21页)



    宋声被点为状元之后,接下来就要换上状元郎的衣服,跟着榜眼还有探花一块儿打马游街了。

    游街完之后,晚上还要去皇宫赴琼林宴,这是皇帝专门设下来款待各位举子的宴会,是惯例。

    如今名次已定,后续的安排,是放到外地做官还是留在京中入翰林苑,还未曾可知。

    所以宋声还不能离开京城,要等到朝廷对他的安排下来,他才能回去。

    一直到四月初,文书才正式下达。自古状元都是先入翰林做修撰,一般都是从六品的官职。而榜眼和探花入翰林做编修,一般是正七品的官职。

    虽然翰林院从六品的修撰不起眼,但自古就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非翰林不入内阁。皇帝之下除了设有左右相外,还有一个内阁机构。

    内阁由内阁首辅统领,地位堪比宰相,与左右相平级。景朝的左相和右相都是由世家大族的人担任的,而在内阁之中的成员大多出自寒门,是景帝特地培养来牵制掣肘两个宰相的。

    说白了也就是分权,士族权力过大,会影响皇权稳固。

    经过这几十年的治理,士族在朝中的势力已经削弱了不少。

    宋声对这些了解倒是不多,他还没有步入官场,身边也没有个官场的前辈提点,打算以后先走一步看一步。

    琼林宴上皇帝亲自来了,以示对举子们的嘉奖。不过这种场合皇帝是不可能待很久的,只是喝了几杯酒,说了几句话就走了。

    宋声这一晚上有不少人向他来敬酒结识,毕竟是今科状元,想拉拢他的人不少,甚至还有一些过来拉媒牵线的,这年头多的是榜下捉婿的佳话。

    为官者不能太木,又不能太过世故圆滑,宋声只能不动声色的一个一个应付了过去。

    他这具身体本来酒量就不好,勉强接了几杯酒喝下去,很快就有些头晕了,可又不能立刻就走。

    等时间终于拖得差不多了,他赶紧借口不胜酒力,这才得以回去。

    赴琼林宴的学子,住的离皇宫都比较远。好在皇帝事先吩咐过,会安排人送他们回去。

    到了客栈之后,宋声喝了一碗醒酒汤,脑子才清醒了许多。

    他拿出了那封在书中写了半截的信,如今他离家已经有将近六七个月了,到了京城中十分忙碌,一心扑在读书复习上,写给家里的家书不过只有两封。

    他把这封家书写完,顺带报喜,说这次侥幸考到了状元,等京城的事情安排妥当之后就回去。

    殊不知,他考上状元的结果一出来,喜报已经从京城发往全国各地了。

    报喜的官差都是从京城来的,走的是官道,一路骑马飞奔,给各地方学子的家里报喜。

    像宋声这种考上状元的,等到时候从京城回来,府城的衙门会亲自安排官差相迎,到时候会有衙门的人高举着牌子,让状元坐在高头大马上,身穿红色的状元服再次游街,一路将人护送到家里。

    在此之前,会有京城里的人先行一步,快马加鞭到地方上报信。

    不出宋声所料,琼林宴后没几天,朝廷的圣旨就下来了,他成为了翰林院修撰,官职从六品。此番可先行回去安排家事,等到九月正式入职。

    宋声接旨之后,就开始收拾东西,准备回宋家村了。

    盛博文考的名次没他好,不过好歹也是个进士,被分配到了一个比较偏远的县里做县令。官职八品,开始从一个小小的县令做起,慢慢往上升。

    与宋声这个翰林院修撰相比,一个偏远地方的县令着实比不上。

    不过盛博文自知与宋声的文采相差甚远,心态放的也很平和,他自己也是寒门子弟,如今能够通过科举当个县令,改换门庭,已经是件很不容易的事了,他很知足。

    第二天一早,宋声和盛博文一行几个人就出发朝着宋家村走了。

    此时的宋家村。

    宋声已经走了好几个月了,陆清的月份也渐渐的大了,在这期间收到了两封宋声的家书,直到他在京城一切顺利,他也没那么担心了,就在家里安心养胎。

    如今是四月中旬,算算日子,陆清也快生了。

    一开始陆清盼着自己生孩子的时候宋声能够赶回来陪着他,可是算过日子之后,他也知道这不可能了。

    就算三月底考完试,从京城一路赶回来,差不多要花两个月的时间。那个时候都已经五月底了,他肯定已经生完孩子了。

    他这几日身体越发的笨重,肚子鼓的像个球似的,虽然他也经常在外走动,但大腿还有脚都已经浮肿了。

    不过他并不觉得辛苦,因为对肚子里的孩子抱有着很大的期待,他很想当阿爹。

    张杏花他们一直都记挂着宋声,不光是他们盼着他的消息,整个宋家村有不少人都盼着呢。

    大家伙可都知道村里的宋家三郎有大出息,人家已经上京赶考去了,到时候回来说不定就是官身了。

    那可是官老爷呀,还是出自他们宋家村,可不一个两个的都期盼着呢吗?

    因为村里的人这两年都开始种棉花了,每家每户的生活都有了很大的改善。村里稍微攒了一些家底儿的人家,几乎都会把孩子送到私塾里去读书,盼望着自家的孩子也能开窍,成为一个像宋声这样在读书方面有出息的人。

    这一日,宋家村村口前面的那条河边,不少人在那洗衣服。

    张杏花也去了,这几日家里事儿多,春日的收成才刚结束,这会儿子春耕刚结束,家里头也都还忙着,按理说她作为长辈,洗衣服的活轮不到她干。

    但大郎媳妇前不久刚查出来有了身孕,二郎媳妇儿在家照顾着几个孩子,还得看顾着身子笨重的清哥儿,其他人也都有事情忙,她干脆端着盆出来洗衣服了。

    刚过来找了个位置蹲下,旁边就有同村的人凑了过来,打听道:“杏花嫂子,你家三郎这上京赶考也走了好几个月了吧,有说啥时候回来不?”

    张杏花微笑道:“没说,谁知道啥时候能回来,我也盼着呢。”

    “还是你们家三郎有出息啊,这一回来说不定就当官了,老嫂子呀,咱们村就属你最有福气了!”

    好听话谁不爱听,自从宋声上京赶考以后,村里的人不论谁见了张杏花那都是笑语盈盈的跟她说话,她心情自然是好的。

    “快别说我了,你不也有福气了,听说你那个小孙子现在在私塾读书,我可听说那教书的程秀才可是没少夸他呢!”

    “你说的这倒是呢,希望以后他也能读书,读出点名堂来。”

    河边洗衣服的人很多,说话声此起彼伏,很是热闹。

    在最边上洗衣服的周婶子老早就过来了,这会儿已经把衣服洗好,端着盆儿站起来准备走了。

    刚起身,就看到村口远远的有两个人过来了,瞧着不像是他们村的人,倒是有几分像衙门的人。

    她赶紧拍了拍旁边一起洗衣服的村里人,说道:“七娘,你看看远处那俩走过来的人,像不像官差老爷?”

    叫做七娘的年轻媳妇儿站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