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汉武唐童现代留学日常: 70-80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秦皇汉武唐童现代留学日常》 70-80(第10/31页)

这地方男多女少,匈奴女人倒是多,他不是不想娶妻,是不想娶个匈奴妻子。

    “我只娶汉女,我不要娶匈奴人。”丁康郑重声明。

    丁父这时候才笑着给他背上一巴掌,“你一个月四五百的工钱,哪个给你说匈奴女人。敢上门,我叫你大兄拿棍子打出去。是汉女,在毛纺厂做工的,比你工钱少些,也有三百钱一月。你这败家货,人家犹豫就是你到现在也没盖起个新屋,我跟你阿母好说歹说替你解释才答应相一相。你以后工钱都拿回来,我给你存着盖屋,不许乱花了!”

    丁康泡在热水里直搓牙花子。毛纺厂的女工多是寡妇,这点没人在意,能说给他,肯定跟他年纪相仿,不是问题。就是父母不知道有没想过一个问题啊,毛纺城跟铁官城不在一处,平常他们根本碰不到面,只能把轮休的日子调到一块才能相聚,这是夫妻应该过的日子吗?

    但……丁康自己也明白,一个能跟着他搬到铁官城,给他打理家务日日相处的农家女子,最多有些铺盖织机之类的陪嫁,绝不可能有一个月三百钱的工钱。

    父亲话里话外的意思,也是因为他是铁官的工匠才能说到这样的妻子。纵是父亲嘴上还总说让他回来种田安稳,其实心里也慢慢认了吧,做铁匠比种地好。

    要是这亲事成了,夫妻俩一个月七八百的工钱,这日子不得上天啊。

    想到这里,丁康一头扎进水里,憋了会气才钻出来抹脸。不就是轮休才能抱自己女人么,不算什么大事!

    吃饭时,大兄和二兄两家都过来了。丁康大口吃肉,又招呼不太敢伸筷子的侄子侄女:“吃,别想着省到明天。你们今天不吃,我就吃光了。”

    大兄丁垦笑着摇头,没管孩子们,而是向丁康询问:“你们铁官招人有什么条件不?”

    咦,这问题耳熟,今天刚被匈奴人问过。丁康被问过一次,现在反应很快,立刻看向大兄已经十二岁的长子,丁父也道:“阿完也十二岁了,说长就长,快得很。你看看他缺什么,家里就带他去学,叫他补上。”

    丁康终于忍不住笑了:“阿父,上次回来你还叫我回来种地。”

    丁父板着脸,拿筷子敲了下桌面,“阿完读书好,我打算让他继续读。以后读不出来再下地恐怕干不好活,你们铁官不是招人要看识字吗,我琢磨要能进铁官,也算个后路。”

    丁康挠了挠头,他倒真想起个要紧的事,之前因为父亲不赞同他去铁官所以没说,现在赶紧道:“阿完是什么书读得好,经书还是算数?我们铁官明年要办个学技术的学校,就教新学,学成了要是没考中,铁官收人。要是阿完算数好,我就带他去报名。”

    丁父双掌一合,看向大孙子,高兴地拍了板:“阿完就是这个学得好,你给他报!”

    第74章 大汉炮军初成

    元朔五年。

    经过技术交流, 秦、汉两边的工匠终于各自把铜炮给铸出来并试射成功。

    长安武学中,赵丰已经在辞学回家和留下继续的矛盾中挣扎许久了。

    当年考上武学他也兴奋了很久。武学不仅要学兵法,还要学族兄赵常曾经用功过的那些数算几何, 打熬身体也不能落下, 可谓过得极为充实。

    渐渐的, 在一次次文考中, 成绩落后的同学去了北军,从曲候起步开始军中生涯。这就是赵丰一开始的目标, 他很激动, 觉得自己这时候没淘汰, 以后至少也能从司马或者校尉起步吧!

    又过了些时日, 兵法成绩总排在前面的同学也去了北军,果然是从校尉开始做起。

    这时候赵丰有点糊涂了,成绩好和成绩差的都有去处了, 他们这些留下来的算什么?好像共同点是……兵法一般, 数算几何还可以?

    就剩他们二十六人了, 仍在继续学。

    那他们会去哪呢?

    元朔元年考上武学, 真正开始上课得到到元朔二年。到元朔四年初, 他还在武学上课,这跟他的预想完全不一样,赵丰每天都在想要不要回家,边境战事频频, 他要是再过几年, 壮年已过,那还能有立功的机会吗?

    但都学这么久了, 他现在离开是不是太亏了?

    就在他犹豫的时候,武学对他们忽然有了安排。

    原本早起练武, 然后上课。但这天排好队后,赵丰就看见外面有青年扶剑昂然而入,站到了队列之前,拿过名单开始点名。

    赵丰见过从战场上下来的人,这青年虽然看着气势不弱,却没有那种经过杀场的感觉,可又跟他们这些人不一样。

    不等他再多想,已经点到他了,他赶紧大声应到,便见那人一边念名一边向他盯了一眼,大概是要借点名的机会把样子先认一认。

    点名罢,那青年才道:“我是北军炮尉李敢,你等从今日起,均入炮军训练,合格者为司马,不合格者退出炮军,入北军为曲候。前途就在自己身上,诸位,吾与君共勉。”

    炮军是个啥东西?这是所有人一致的想法。

    炮军当然不是啥东西,炮军是相对独立的炮兵而已。现在这些数算和几何学得还可以,但在兵法上学得平平,显然不能成长为一方统帅的武学学员,就被安排成为炮兵,虽然手下没兵,但享受司马待遇。以后炮兵扩建,放出去就是现成的将领。

    李敢自己其实在之前都不太知道炮兵是个啥东西。

    他跟着父亲守城学习战事,但在他们陇西李氏,这种程度还不能算真正上过战场,他就等着哪天得到父亲信任能在军中独立带兵冲杀呢,就被天子点名来做这个炮军校尉。

    刘彻选来选去选到李敢,其实也是经过好一番思量。

    跟嬴政那里不同。嬴政用王离,并不打算把王离限制在炮兵部队的位置上;王翦用自己的资历和脸面举荐自己孙子,当然也不是想让孙子局限在这个位置。

    他们的想法一致,是让王离这样注定要在秦军体制中步上高位的将领,从一开始就熟悉火炮的运用。等火炮越来越轻便,能够在野战中发挥作用的时候,作为统帅可以恰当的在战场上发挥它们的作用。

    刘彻就不一样了,他看过史书之后,只想让卫霍活久一点,后续的将领都不能完全让他满意。这样一来,也没有特别需要培养的人才,挑人的时候,尽着炮军用人来挑就可以了。

    他知道李敢因为把李广自尽的事怪到卫青身上而刺杀卫青,又被霍去病所杀。不过除了觉得李广李敢父子俩都意气用事,卫青背了老大一口黑锅之外,对这件事本身倒是没什么想法。

    毕竟在大汉,不愿辱于小吏而自尽,以及为长辈和恩主报仇去刺杀位高权重的仇人,这些行为不但不受批判,社会风气还视之为正面榜样,鼓励大家学习呢。

    要是李敢刺杀的不是卫青,说不得刘彻也得给他点个赞。唯一的问题是刘彻都没弄明白,他为啥会怪到卫青身上去。

    从李广到李敢,都不是能组织大规模军事行动的将领,也不用担心让李敢来炮军会浪费人材。

    不过虽然不能为大将军,但个人勇武和基本的军事素养却没问题,足以担当此任。刘彻是不会让散漫的将领和无能的将领来他的炮军的,并且他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