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秦皇汉武唐童现代留学日常》 90-100(第23/29页)
边干活一边信口哼唱,不能登大雅之堂。
但王义需要的也就是这样的小曲,当即打点精神,又给扶苏布置了任务。
扶苏开始给他们上课,嘴皮子几乎要磨干了,这群文盲还是带着怯怯的表情不懂硬装懂,一问九不知。扶苏自认为脾气不错,几次气得都想掀桌了。
生气之下,扶苏及时停课一天让自己冷静冷静,然后把秦国与民生关系最大的几条律法拆出来,找了几个案例重新讲给他们听。
又设了奖励,能弄明白这几条法律的赏钱五十,能弄明白之后编成曲词来唱,且叫他满意的,赏钱一百。半个月还学不明白的,退回去仍做那隶臣妾干活。
他这才知道县令拨给他一笔钱是做什么用的,原来是这样用的。
果然,这笔不多的钱和退回去的惩罚激发了这些民间歌唱家的全部积极性,死记硬背再努力理解,半个月后只退回了三个实在笨得记不住的人。
这两男一女嚎啕大哭,扶苏微有不忍,但早就定下的惩罚绝不能更改,仍是让人将他们带走了。
剩下的人继续养着,扶苏绞尽脑汁编故事,编完了还要叫他们过来,根据故事来唱曲。又鼓励他们给故事挑毛病,凡不合本地风土人情的一律改掉。
好容易赶在冬季农闲时,把县令要的戏给排好了。
戏文不复杂,不过这种表演形式是当年的秦王从后世带回来的。扶苏并不陌生,毕竟他小时候在太后那里蹭过动画片,后来得了父亲允许,功课完成的话每天可以带着弟弟妹妹们看上一集自己喜欢的内容。
说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扶苏被迫培养了组织、分配、使用(长兄)权威压制等等能力,因为每个人想看的不一样,为了平衡他真是想尽了办法。
后来宫廷中也有了伶人表演带有故事情节的舞台剧,进而扩展到关中民间,十多年下来已经比较成熟了。秦吏本就有在民间宣讲法律的要求,于是很快就有人想到在戏里加一些需要宣讲的内容演出来,好让自己省点事。
王义就打算在沛县也这么做,他自己忙不过来,理所当然的把这个任务交给扶苏了。
但那些伶人都是秦人,一口老秦腔调,带他们到六国故地来演给平民看,显然是不现实的,需要扶苏自己在沛县选人,编剧也得他自己来,从头教那些人在台上表演。
扶苏自幼看得多了,编个故事并不难,难就难在要贴合本地,还要改编成唱词。而且他知道这个差使不是这一次,这个草台班子也不是只表演这一场,后面的新政施行,恐怕不少地方还得指着他们,他现在用心,后面才能省点力气。
而他没有白费力,这种新的表演形式在农闲时一亮相,果然如王义所料,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演出前三天,王陵便得了上面的命令,带人一里一里的通知,让泗水亭的人只要不下雨,三天后去泗水亭官舍所在看戏。至于人问什么是“戏”,王陵简单粗暴地说:“唱曲给你们听,没事的都去。”
县令倒是没说都要去,一般来说农夫闲着也是闲着,有不要钱的热闹肯定会去看,但万一没人呢。王陵可不想担这个风险,县令到时候说他没偷懒通知到人怎么办。
除此之外,王陵还回了趟丰邑,把他丰邑交好的青壮汉子都找来,沛县新结交的同样不漏下。
一亭之人,光靠那几个亭卒维护秩序,王陵想想都头大,所以把这些青壮都找来,到时候帮着镇场子,有捣乱闹事的就拎出去。
没有公费,他自己请他们吃肉喝酒,倒是不用现给钱,他王陵在丰邑这么多年,不必临事用人时还靠钱开路。
扶苏带人来熟悉场地,安排筑台的时候,亲眼见到了王陵的忙碌,也是小小地开了眼界。以前在关中的时候,未曾隐瞒身份时自不必说,后来隐瞒身份到县里,也是伪造了身份履历,去做县中的主吏,而不是这样跑腿干杂活的小吏。
一路行来,这官竟是越做越小了。但也正是如此,扶苏今日才知道,乡间要组织人看一场戏,都得让亭长把腿给跑细。
而且还得是王陵这样能管事能做事的亭长才能稳妥。
难怪前些年修改秦律时改动不少,如果在六国故地推行原本的秦律,结果恐怕会因为无法有效实施,从而干脆从上到下都会掩饰过去。如此一来,无法实行的律法便失去了它的威严,而重刑更是会失尽民心。
现在的秦律,比起六国来仍然严苛,但比起过去已经宽松了不少。其中对官吏的要求还是很细,主要是对普通小民宽松下来了。
此时扶苏已经做了大半年的小吏,自己都不由松了口气。因为真要按过去之律来执行,他在这个地方也会顾此失彼,忙到吃不消。
三天后,扶苏辛苦排出来的戏,终于要在泗水亭上演了。
王陵还有点后悔自己这么尽心,把小弟全动员起来,因为他发现县尉带着人来压阵了。不过县里的军卒都在外围远远看着,王陵犹豫了一下,还是让自己找的人去维持秩序。
泗水亭的人根本摸不着头脑,但亭长都这么说了,也只能出来。他们寻思着有事也应该是找青壮出力,所以各里的老人去找里典,里典又去问了亭长王陵,得了许可,老人妇人和孩子不用过来拥挤了。
不过一些闲不住的老人和家境较好没有家事负担的女子也好奇过来看看是什么事,偌大的一片场地顿时拥挤起来。
王陵找来帮忙的青壮男丁凶狠地在人群里挤来挤去吆喝:“都站定了!不许挤!前面的坐下来!”
不听话的吃上一巴掌一拳,终于也老实了。
刘交是文吏,就在萧何手底下做事,跟萧何站得远远的,袖手看这乱哄哄的场面,仍是不知道王县令要做什么,不由看了一眼自己的上司。
萧何觉察到他的目光,也看了看他,说:“专心做事,不必多想。”
刘交喏喏,心中却觉得自己到底不是阿兄,若是阿兄在,萧何必会与他说明白。
却不知萧何是很诚实的,告诉他的就是自己的心得。管他县令是谁,从哪来的,只要自己尽心做事,县令总要人替他干活的,你实心做事不犯律条也不得罪人,那有什么好怕的。
至于县令想做什么,等这场戏结束了,想叫他们配合,也总要说明白,何必着急呢。
便在说话间,一声锣响,小戏开场。
第99章 沛县新气象
一群从隶臣妾里拉拔出来的文盲, 加上扶苏这个仍然不能说得上接地气的秦国长公子,这出戏的磨合可谓艰难,所以也绝不能复杂。
扶苏删了许多次, 现在是个简单的故事。
说的是某县一对男女, 互相看中后成亲, 这段编排时最为简单, 新任的伶人们都有自己熟悉的情歌曲调,稍稍删改一下便是一场俏皮的相恋成婚故事了。
但婚后有了意外风波, 两家人不知法, 成亲而未去官府登记, 于是, “赀半盾之资”,这是已经减轻了很多的罚款。
若是让王陵各里去宣扬这事,肯定要被人背地里唾骂。而现在这戏演出来, 泗水亭的父老这辈子都是第一次看到这种稀奇, 个个伸脖瞪眼, 舍不得眨一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