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书给权臣冲喜后: 120-130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穿书给权臣冲喜后》 120-130(第1/22页)

    第121章 出头 年轻气盛,被人一骗就容易当真

    姬安既决定亲自问案,就先停了今日的政事堂,索性还让众官员回衙转告,午时想去看的都可以去。

    回到休息间,姬安召来启阳知府庄洵吩咐一番,上官钧也召来众将布置登闻鼓台的防护任务。

    姬安还问那小兵击鼓举子的具体情况,但当时众兵士被冲开之后,被没能再靠近登闻鼓台,也就没有更多信息。姬安只得派人去催张湜和秦直。

    秦直早一步来到,进屋就先跪下了:“臣大意失职,请陛下降罪。”

    姬安:“怎么罚过后再说,先说说现在外面什么情况。”

    秦直没敢抬头,跪着禀道:“大约去了千余人围登闻鼓台。不知他们何时串联好的,昨日确是烟波池畔集会的呼声声势浩大,臣估计极可能是专门放出来迷惑飞廉军的消息。许多去了烟波池的举子,同样是听见登闻鼓响才觉不对。”

    姬安:“京中举子什么动向。”

    秦直:“多是去了烟波池畔。围登闻鼓的那些,以江南一带的举子为多,约摸占有半数以上,另一半也基本是文风盛地出身。他们这些来人多的地方,举子们本就多是集体行动,因此方便串连。

    “不过,臣适才过来之时,看台上领头的几人倒是颇为眼生,都不是才名在外、夺魁呼声高的。只是臣赶着进宫陈禀,又见张少卿在上方询问,便没有在那停留。”

    秦直这番话其实暗暗做了个小辩解。对于原本就彼此熟识的举子团体,飞廉军很难在短时间内深入内部。甚至飞廉军扮演的举子都来自文风不盛的偏远地,几届出不了一个新举子的地方,才不会引人怀疑。

    姬安看向上官钧:“连飞廉军都被算到了。”

    上官钧:“以往取人多的地方,这次取人数量都大幅降低,尤以京城与江南为最。江南举子去得多不奇怪,但京中举子多去烟波池……呵。”

    外地举子进京,若无家中或师承的门路,大概摸不清这次会试改革是怎么回事。但京里的举子要说不知道,可就说不过去了。这明显是把外地举子拱出来当枪使。

    姬安重新转向秦直:“起来吧。之前疏漏了,现在便将功折罪。”

    他向秦直做了一番仔细的吩咐,秦直一一应下,退了出去。

    到这时,张湜也回来了。

    姬安将张湜宣进屋问详情:“他们敲登闻鼓,是有何诉求。”

    张湜叹口气:“他们写了状纸,但不肯交与臣,非说要亲手交与陛下,臣怎么劝都不听。直到方才郑内侍去传话,说午时陛下亲审,他们如今才安静下来,都在台四周等待。”

    姬安:“为首有几人,可问过他们名姓。”

    张湜:“有五人,都不是同乡。”

    随即报出五人的名字与籍贯,正如刚才秦直所说,都来自文风繁盛之地。只是,独独缺了京中的“代表”,怕是个个明哲保身,都不愿出这个头。

    五人当中又有牵头人,叫作武固,据说状纸便是他写的。

    姬安点头道:“你与方卿准备一下,午时随我一同去。”

    张湜应了是,告退出去。

    姬安遣人去礼部库房取那五人的卷子,同时放出消息,让认识他们的官员来见。

    待通传内侍听完姬安吩咐离去,上官钧提壶倒了杯新茶,递给姬安:“陛下现在寻人,怕是无人敢承认。即便有人来,也是一问三不知。”

    姬安接过茶慢慢喝,一边说:“总要先问问,说不定就能撞上呢。”

    还真撞上一个——姬安的“秘书”之一,高勉。

    姬安给他赐了座,奇道:“你认识武固?我记得你是关州人吧,怎么会认识江南的举子。”

    高勉和徐小七是同乡,姬安就特别记得他一些。

    高勉拱手道:“陛下容禀。武固来京早,且未住客栈,与几名同乡一起租住在臣所租院落隔壁,出来进去的时不时撞见,也一同喝过几回酒,聊过一些事情。”

    姬安点点头,又问:“你觉得他如何,这两日可有再见过他。”

    高勉不由得地一笑,又很快收起,回道:“臣觉得,他是个颇有志向之人。只是太年轻,也就难免气盛。去年正科时他不巧生病,被家人拦着没能进京,今年本是信心满满,不想却落了第。”

    姬安不禁诧异。高勉自己就挺年轻,武固还能被他评价年轻气盛,岂不是年岁更小。

    这时,高勉再续道:“先前《旬报》登出那两套题之后,武固与他同乡曾来请教臣一些题如何做。臣当时与他们讲解了自己的做法,但也说了臣并不知晓自己的分数与正确答案。

    “三场考完之后,臣也曾遇到过他,看他心情不太好,料想是发挥欠佳,就没再提会试。前日晚间,臣又见过他一回。他拐弯抹角地向臣打听,陛下有没有看过会试试题。

    “臣自然不能透露禁中事,便只说不知,他就没再多问。只是臣现在仔细回想,当时他言语之间,似乎暗含着礼部瞒着陛下变更会试的意思。”

    姬安一愣,下意识和上官钧对视一眼——上官钧兼任尚书令,礼部在尚书省下,这又是在怀疑上官钧要架空天子?

    高勉禀完事,告退离去。

    随后那五人的试卷被送了来,姬安没空细看,只粗粗看过分数。经义卷分数都不错,策问卷则都是及格边缘,而诗赋卷,全是不及格。

    姬安嘲讽一笑:“他们怕是就没想过,哪怕诗赋卷及格,以策问卷的分数,他们也上不了榜。”

    上官钧在看五人的背景数据——凡中举者,州府都会往礼部递送一份,以便会试报名时核对,并包含乡试成绩与当时学官、州府官员的评语。

    此时,上官钧回道:“这五人家境都不错,家中在高祖朝或太宗朝出过四品以上的官员。只是近两代稍差了一些,但父兄也至少是秀才出身。

    “五人俱就读于有名的书院,家中长辈或是先生想来会有些京中故交。是以会对朝中之事颇为关注,能听得一些传闻。再加上年轻气盛,被人一骗就容易当真。”

    姬安:“他们怎么不想想,如果真像他们以为的那样,你都能瞒着我改变会试了,就算他们把事情捅到我面前,我又能如何。”

    上官钧:“所以他们直接敲登闻鼓的另一个目的,就是引来京中百姓。想要借众举子与百姓这‘水’,来覆我这条‘舟’。”

    姬安:“那他们的‘舟’被‘水’翻覆之时,他们可别溺死才好。”

    上官钧莞尔,温声道:“传午膳吧,吃完就差不多到时辰了。”

    *

    午时,姬安带着上官钧、大理卿方怀静、大理少卿张湜、礼部尚书盛隆,一同出宫。

    登闻鼓台离皇宫很近,就在南大门左前方,再往前是宽敞的街道。

    皇宫附近多是官衙,平常百姓都不太会往这边来。但今天登闻鼓前所未有的响了,消息一经传开,许多人都赶来看热闹,此时把台子围了个水泄不通。

    当然,会来这么多百姓,也有姬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