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穿书给权臣冲喜后》 130-140(第10/15页)
在都还有首尾没忙完。大理寺连押解的差役都腾不出人手,一众刺配的人犯还全关在狱中。
巧的是,说人人到。这时就听屋外有内侍禀报:“陛下、大司马,大理寺张少卿求见。”
两人不禁对视一眼——现在接近宫门下匙的时间,这个时候来,必是急事。
姬安宣了人进来。
大理少卿张湜行过礼,就急道:“陛下,彭彧的案子有结果了!”
第137章 旧案 三桩大案、几百条人命
姬安都快忘了彭彧这个人,听张湜提起,不禁愣了一下。
上官钧倒是记得清楚,问道:“去岭南查案的人回来了?”
张湜:“上月底便回到京中,还带回几名重要证人,都指证了彭彧。彭彧先是不认,刑房使些软手段熬了他几日,他受不住,今日终是吐了口。臣刚审清,与各县卷宗中的细节皆能对上,便立刻来报。”
姬安此时也回想了起来,抬手示意:“坐着慢慢说。”
张湜谢过座,坐下从头细禀。
“彭彧”这个名字,自然不是真名,不过他的真名也并不重要。
彭彧出生在一个偏远的下县县城,幼年丧父,随改嫁的母亲去到继父家中。他长得好,嘴也甜,继父薄有家产,待他挺好,但也养成了他的娇气。
好日子过了六七年,他母亲病死,继父又染上赌瘾,渐渐败光家财。彭彧眼看着继父靠不住,卷了家中最后一点值钱东西,扔下继父和弟妹跑了。
随后彭彧辗转去到州治所在县城,钱都花光,干脆就去了南风馆。前礼部尚书周广世的大管家石金吉,就是在那个时期结识的彭彧。彭彧在南风馆待了两三年,据说被一个恩客带走。
张湜讲完彭彧的身世,开始说案情:“彭彧犯下的三桩灭门案,分在三州三县。第一桩,是在八年前。”
姬安听到这,又愣了下:“等会儿,八年前……他多大?”
张湜:“彭彧今年二十六,八年前是十八岁。”
姬安不由得瞪眼:“他竟然二十六了?!我还以为……才十八九……”
张湜一时有些莫名:“呃……他的长相是显小些……”
上官钧看看姬安,抬手给他倒杯茶:“陛下当初见到彭彧时,他敷粉描眉了,陛下错判他年纪也不奇怪。他十八岁就犯下灭门之案,显然是个极为奸猾狡诈之徒,幸好当时没有放走他。”
姬安想起先前自己还探查过彭彧,打开系统调出人物卡一看,果然是二十六岁。大概当时只顾着看彭彧的两个忠诚值,都没注意到年龄。
他判断年龄少有失误,着实是惊讶了一下。不过也很快回神,催道:“继续说吧。”
张湜继续道:“彭彧离开南风馆约摸半年后,出现在另一个县,被一个花甲之年的富户带回家中。那富户家里人丁不算旺,男丁是三子五孙,加上妻妾,平日里都住在城外的庄子上。
“彭彧去了之后一个多月,某天夜里,那庄子忽然起火。大火烧了一夜,远处村子里不少人家都看见了。直到第二日天明还未灭,村人觉得奇怪,村长就带人去看究竟,灭了火后报官。
“县衙去人查看,发现庄子几乎烧成白地,连尸首都难以辨认。那庄中也养有不少家丁护卫,全庄上下百余口人,就这么悄无声息地全烧了,着实蹊跷。但县里查了几个月没结果,只得作为悬案上报。
“后两个案子分别发于两年后和四年后,案情都与头一个相差无几。但因三案发于三地,还不在一州,加上纵火灭门算不上奇特之法,案发相隔时间也长,广南东路的提刑司和刑部都未将其联系在一起。”
姬安听到这里,奇怪地问:“县里没查出结果,那州里和上面提刑司不派人下去帮着查吗?”
上官钧回他:“会下去核实,每年也会催问是否有新线索,若三年还未有结果,就呈报刑部。但越往上级事情越多,此种灭门案因没有苦主,很容易就没了下文。”
张湜也道:“大司马说的是。”
姬安又问:“那这种悬案,怎么只报刑部,不报大理寺?”
刑部的工作是覆核卷宗,若有疑点就发回重审,以免出现冤假错案,倒是并不负责探查案件。查案是大理寺的职责。
上官钧:“各地悬案是否移交大理寺,由刑部来判断。主要是案子太多,都交大理寺也忙不过来,通常是跨了路的案子才会移交。但这三案,广南东路提刑司和刑部都没能看出关联,的确不应该。”
姬安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才转回话题:“那下去查案的大理丞,是如何发现三案有关联的。”
张湜继续说:“此种灭门悬案,哪怕过了多年,在当地亦是谈资。宋期带着彭彧的画像,先到石金吉说的县城去查彭彧身份。就恰好碰到第二案受害人家的熟人,认出了彭彧,说以为彭彧当年也烧死了。”
姬安恍悟:“那种深夜纵火灭门、无一生还的案子,通常都是内部人动手。彭彧既还活着,他的嫌疑就极大。”
张湜:“正如陛下所说,因此宋期就想去查看卷宗。又恰好那里离提刑司近,此类悬案卷宗提刑司必有留存,他便就近去了提刑司。”
姬安接道:“结果一查,就查出三个案子。”
张湜颔首:“也是得了提刑衙门里管卷宗的书史提醒。”
姬安对上官钧道:“看来不是没人发现,而是有人发现了也没人管。”
上官钧轻点着案台:“回头让吏部也派人走一趟。这几年广南东路提刑使的评核,估计得改一改。”
姬安示意张湜继续。
张湜:“宋期按着卷宗走访三县,果然查到彭彧和三个案子都有关联,就带了重要证人进京指认。”
姬安:“每家都是富户,人口都不少,庄子想必也不是只有一栋建筑。灭门大案,不是彭彧一个人能干得成的。”
张湜:“是,臣等也这么想,就立刻提审彭彧。最后彭彧招供,他是和紫霞山那夥贼匪联手所为。”
上官钧不禁插话:“紫霞山……”
姬安听他不像问句,转眼看去:“那山怎么了。”
上官钧:“一会儿再说,先听完。”
张湜便接着讲:“当年把彭彧从南风馆带走的,就是紫霞寨匪首。之后紫霞寨以彭彧为饵,使里应外合之计,先后干下三桩大案,洗劫三家富户的家财。
“不过,第三案后没多久,那匪首有了新欢,彭彧就被赶下了山。他不敢再待在岭南,这几年慢慢北上,一路重操旧业,最后在东顺被石金吉带进京中当了外室。”
上官钧轻哼一声:“那石金吉要是知道自己带回个什么样的人,怕是晚上都睡不安枕。”
姬安拐回刚才的话题:“刚才说的紫霞山怎么了,紫霞寨现在还在吗,没被剿灭?”
上官钧缓缓摇下头:“曾发兵剿过,但因山中有毒雾,兵士多中毒,最后只得退兵。”
姬安:“毒雾?”
上官钧:“就是那‘紫霞’。据说每日清晨与黄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