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书给权臣冲喜后: 220-230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穿书给权臣冲喜后》 220-230(第5/21页)

是有什么话想说?直说便是。”

    卢道士一咬牙,小声说:“上回的相面,虽对陛下是大不敬,可……贫道和师兄说的都是真的……”

    左道士叹口气,补充道:“陛下与大司马若有亲子,必会出现天翻地覆的大变。”

    一边说,他一边垂眼看向那个“盛”字:“既是天翻地覆,那个托着‘成’的盘子,或许也会翻覆。”

    盘子翻了,里面的“成”当然就没了。

    只是,两人也知道对着天子说不能有亲子,实在不像话——没亲子皇位传给谁?估计正是因此,先前卢道士一得知姬安身份,就吓得脸色发白。

    姬安和上官钧再次对视一眼,神色温和地安抚道:“我们知道了,二位道长放心。”

    过多的就没说,只唤人取来准备好的礼物,送二人出宫去。

    待人都离开,姬安终于能问上官钧:“你刚才是在问什么事?”

    上官钧抚过那个“盛”字:“问我与四郎可能都平安地相携到老。”

    姬安把这问题琢磨了下,点头说:“还真是好问题,既能知道我们能否一直平安,又能知道我们能否一直相伴。那为什么写‘盛’字?”

    上官钧扬眉:“大盛不正是陛下与我的孩子?要问我俩的事,自然是‘盛’最合适。”

    姬安不由得摸了下发烫的耳根——上官钧还真是有着天生的浪漫细胞,情话说得太动听了!

    他轻咳一声:“算出个大吉,这下放心了吧。”

    上官钧心情极好:“这个‘盛’字让人拿去裱起来,挂到我们房中。”

    姬安突然想起问:“对了,说到孩子,你上一世有没有见着合适培养的宗室子?若有看中的,要不要早点接进宫来,我们从小教养。”

    那时姬含思是肯定不可能有子嗣了,以上官钧对大盛的责任心,该是早早就做下准备,省得再出一个姬含思这样的甩手掌柜。

    上官钧却说:“陛下与我侧重不同,还是该陛下亲自看。我便不说出来了,免得影响陛下。”

    说完,忽而一笑,又道:“毕竟,陛下眼光好。”

    姬安眨下眼,笑眯眯回他:“二郎眼光也好啊。”

    第223章 成果 这些年努力的成果

    丰泰五年九月,大盛北部的樵岗村。

    这几日地里最晚收的高粱全部抢收完,村人们都吁了口气。

    这里地贫,今年又天旱,麦子收成一般,不过这两年新种起来的高粱没受多大影响。现在种上高产新种子,新开的地又有三年免税期,高粱虽不好吃,但和麦子加一块吃一整年不成问题。

    村人们聚一起收拾着高粱穗,不禁想起以前为了省粮一年到头都不敢吃饱。再看看如今,哪怕是平年,都不担心挨饿。还有棉花,虽然地不好收成少,但村人们也不多求,少少种一点够自家用就好。

    因此,哪怕马上要收秋税,家家户户也是脸上带笑,聊起天来都中气十足。

    “我年轻那会儿啊,在县里听一个南边好远地方来的人说过,南边有些地方种高粱。北边好像就没怎么听说过有种,我还当种不了。而且当时我听到的产量可低了,一亩地才产百来斤,哪像我们现在的,四百多斤呢!”

    “那哪能一样啊,这可是圣上送来的种子,沾了仙气的!”

    “别说人家以前产量低,我们种麦子以前不也低。要不是圣上送来新种子,我都不敢想这辈子能有吃饱的时候。”

    “咱们这儿地贫,以前能开来种麦的地都开了,没想到种不上麦的地还能种高粱。不过不是说这高粱不能连着种,那明年该种啥?”

    “豆吧,去年就种上高粱的那些人家,我看今年都种了豆。《旬报》上不是说,啥粮食都可以和各种豆子换着种。”

    “不止豆呢,我记得当时说了好多种种法,好像也可以接棉花。记不住了,回头再寻村长问问吧。”

    “那看来明年还得再努力多开上几亩。幸好这高粱不挑地,也好伺候,赖地都能活。”

    “不过哦,前阵子我去县里寻二叔公,听说明年好像会推广什么花生的,可以接着麦子种,但开头有个把月得套种。还说朝廷会来人教怎么套,高粱也能套,套大豆、套花生,好像就不用非得隔年。”

    “得了吧,你上回还说知县求到了亩产两三千斤的什么豆什么薯,哪儿有影子啊。”

    “求到了不也得明年才能种嘛,这花生听说也是知县好不容易求来的。有好东西哪里不抢啊,好像说知县考科举时拿了个第二还是第三,在圣上跟前得脸,才能弄得来呢。”

    “这话我倒是信,不然咱们也种不上胡萝卜。但亩产两三千斤就算了吧,这世上哪可能有这种东西!要不就是外头人传岔了,要不就是你听岔了。”

    “开始我也不信,但二叔公说西南边都种过几年了!虽然《旬报》没登,但给上官们看的邸报上登着。换到咱们这儿,就算地再不好,出不了两千斤也总能有一千斤。那就真不怕挨饿了!”

    干活的众人正说着话,见有人已经从地里把高粱杆子收回来,都扬声打招呼。

    就有人问:“诶,九哥,我怎么好像记得,你们家今年种的高粱和去年的不一样?”

    那九哥笑道:“种了三亩甜杆的,其他都一样。”

    众人纷纷问:“甜杆的有什么不同?”

    九哥:“一亩地大概少收个五六十斤吧,不过杆子能熬糖稀。我们合计着粮食够吃,就种一点来弄糖。”

    这边众人惊了:“能熬糖?!”

    南边贩来的沙糖贵,这里的村人以前穷得饭都吃不饱,顶多过年时咬牙买上一两块饴糖给孩子甜甜嘴。也就是去年种上胡萝卜,今年才尝到点甜味,可又哪敢奢想自己家里能弄糖?

    九哥身边的另一个汉子回道:“村长刚拿到最新一期《旬报》,上头登有用甜杆熬糖稀的法子。虽然只是水,结不成块,但总是一口甜。等高粱收拾好,我们就开始做。”

    九哥笑说:“到时熬出来,大家都来尝尝,喜欢就拿点回家。”

    众人立刻应下,但当然不能白拿,都说到时拿东西去换。

    随后话题就转到甜杆高粱和糖稀上,不断有人满脸感恩地念着“圣上仁慈”“天恩浩荡”。

    突然有人说:“圣上不是还开了恩降盐价吗?是不是快了?”

    “快了快了!我记得上回县里是通知,再过几日就来抽丁,今年的力役就是去运盐!”

    “按着《旬报》上说的新盐价,终于不用大半年都吃淡食了!”

    “不是说,和近海地方的盐价比,咱们这儿还是挺高……”

    “那没得办法,大老远运过来呢,能买得起就知足吧。现在为了干活那阵能吃足盐,不下地时嘴巴就淡得很。”

    “得亏去年村长淘换回一点辣椒种,今年才算吃饭有点味道。”

    众人叽叽喳喳地说着。往年一提抽丁服徭役,家家户户都愁眉苦脸,今年却是带上了一份期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