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在大唐: 第114章 孔圣之“忠”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飘在大唐》 第114章 孔圣之“忠”(第2/3页)

都参与了太子谋反的事儿,难怪圣上怀疑他有结党之私。”

    杨悦故意如此说,本是不想让徐充容认为自己是那个绿衣女子。只是她的话,却是出于后世史料中对这件事儿评议,此时说出来分明是说李世民不过是在借题发挥,大有猜度圣意之嫌。果然,此话一出,吓了二人一跳。

    徐充容动了动嘴,没有说什么。

    燕德妃却是忙告诫道:“朝中之事,非我等随意议论的。”

    杨悦知道自己说话有点猛浪了,这是在大内皇宫之中,谨言慎行只怕还避祸不及,忙点点头,恭敬地行了一礼说道:“谨受教。”

    一时想起与李愔、尉迟洪道、杨豫之等人一起,无论自己有怎样出格的想法,几个人都不以为怪,不由怀念起来。想到在这宫中,以后要谨小慎微的蛰伏,又有点气闷:“看来还是宫外好,尽快逃开这个地方为上。”

    她一心想要做个“帝王师”,没想到自己刚刚几天便要打退堂鼓,不由暗暗好笑。

    然而,想起武眉儿,杨悦又有点气馁起来。武眉儿这个小丫头,正是情窦初开之时,被李世民稍一冷落,情绪波动很大。得不到李世民的召幸之时,竟然暗暗伤怀。这几日学字都学得慢了起来。杨悦无论怎样开解甚至恫吓,也无济于事,很是令人烦恼。不知自己这个“帝王师”什么时候才能熬出头。

    不过,事情也不全是坏事儿。有道是“祸兮福之所依”,李世民不太注意武眉儿,反而给武眉儿留出时间,好好的补一补“文化”。或许将武眉儿送到两仪殿“值班”,自己的历史任务会完成一个阶段。武眉儿在那儿结识太子,那便是她自己的本事了

    见杨悦怔怔出神,燕德妃轻咳一声笑道:“圣上一向豁达,你到不至于吓成这样。”

    杨悦醒过神来,故意夸张地叹口气道:“还是请燕博士为学生讲经吧。”

    “六年春正月,实来。夏四月,公会纪候于成.”

    燕德妃今日给杨悦讲的是《左传.恒公六年》,写的是“楚武王侵随”之事。讲到“上思利民,忠也;祝史下辞,信也。”

    杨悦不由讶道:“向来只听闻有‘下忠上’,怎么‘上’也有‘忠’乎?”

    “‘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即,上思利民,是忠于民之意。”

    杨悦暗中纳闷,以她所知道的儒家思想,向来是“君君臣臣”,只有臣忠于君,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怎么还有“上忠于民”的思想?这是儒家思想么?

    “‘忠’字到底何解?孔圣人所言之‘忠’到底是什么?”

    “《论语.里仁》里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圣人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可见‘忠’乃儒学‘仁’之‘众德’之一。”

    “众德?何为众德?”

    “仁之众德,如忠、信、爱人、克己、宽、恕、逊、让、敏、慎、庄、勇凡此种种皆‘仁’之德也。也就是人与动物的区别,凡有人之善性而去动物之恶性,即人之道也。”

    杨悦心中不由大笑:“自己提出‘人道论’,却要燕德妃来解释。看来孔圣人的‘仁’,果然与自己的‘人道’大有相通之处。大家都认为人性应该是善性。”

    “我怎么听说向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是谓忠也?”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燕德妃摇头笑道,“国有法度,不可枉费。若遇无道之君,若比干之流死之奈何?孔圣人所言之忠。并非此意。”

    “并非此意?”

    “《论语》曾子有言:‘吾常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此忠乃是忠诚,做事要尽心尽力,非指君臣之忠。而君与臣之关系,孔圣曾言‘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乃是忠于职守之意也。”

    “忠于职守?”杨悦不由惊呼一声,“你确定?”

    “亚圣也曾有言:‘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君与臣之关系是上礼下忠之关系。居上者常思‘利民’,是忠于民也,因而《左传》之中称其为‘忠’也。”

    “怎么孔圣人的“忠”,与后世所谓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大相径庭?”杨悦不由暗呼。

    想一想历代的儒生的确并非“愚忠”之人。比如魏征其人,他本来是隐太子李建成的谋臣,如果真要“愚忠”的话,应该忠于太子李建成,而不肯为李世民做事儿才对。而事实上李世民的朝臣,有一大半先是敌人,而后又成为臣子。比如凌烟阁中的二十四功臣中,如屈突通这种忠于大隋的铁嘴钢牙,最终也成了大唐的功臣。

    这样看来,所谓的“忠”的确并非后世人所想的“愚忠”。那为什么到了后世却又有这种想法呢?“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三纲又是谁定的?”,到底是谁把孔圣的“忠”给歪解了?

    或者说,到底谁给孔圣人的“忠”,填了油加了醋,逐步成了后世的愚忠?

    杨悦望着燕德妃不由怔怔发呆。

    正思忖见,却见燕德妃抬起头来,突然微微一笑,说道:“今日看来讲到此为止了。”

    杨悦正要问“为何”,见徐充容向门口看去。杨悦回过头去,见是吴王李恪出现在殿门口,不由微微皱眉。

    吴王自然是来找杨悦。杨悦却不想面对他,见他说有事跟自己谈,便说道:“吴王有什么事儿,不妨在这儿说吧。”

    吴王稍一愣神,走近杨悦低声说道:“豫之要找你。”

    杨悦一怔,心道:“豫之?难道外面出了什么事儿?”当下不及细想,忙辞了燕德妃与徐充容,跟吴王匆匆出去。

    燕德妃笑吟吟地望向二人,大有深意。徐充容不知为何却是微微蹙眉。

    “大哥,快想办法救我。”

    一路跟吴王出了承天门,杨豫之正焦急地等在承天门外的横街广场。见杨悦出来,杨豫之顾不上避嫌,一把抓住杨悦的手,急声说道。

    “怎么?”杨悦吓了一跳,好在她头上戴了个大沿罗幕,不知道的认不出是她。

    “照妹妹,她,她要嫁人了”杨豫之结结巴巴地哭道。

    原来是如此,难怪杨豫之着急。不过,这个却是杨悦早就料到会发生的事儿。

    杨悦略一沉吟,安慰道:“你先别急,我想想可有什么好办法。”

    杨悦想来想去,只有两种方法可解:一是武容儿代嫁郭孝慎,二是杨豫之带着武照干脆私奔。

    第一个方法虽然能解决武照的难题,但杨豫之自己还有个皇上赐婚的“寿春县主”,如何解决?

    第二方法虽然干脆,但是“私奔为妾”这条律令,想到阿阮之死,杨悦又有点犹豫。但想到卫公与女拂女的一段佳话,更何况杨豫之自小喜欢武照,杨悦到是足够相信杨豫之并非薄幸之人

    见杨豫之一直眼巴巴地望着自己,杨悦一咬牙说道:“看来只好如此了。”

    “怎么办?”

    “私逃?”

    “私逃?”杨豫之听了却是惊得目瞪口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