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绝色反派爹: 100-120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人间绝色反派爹》 100-120(第18/28页)

等他长大是何等的惊才绝艳。

    大姐说得对,他们老周家的祖坟不是冒青烟,是着火了。

    周二郎努力克制住自己不要对儿子太过夸奖,显得他这个爹有点儿无能,点头道:“不错,钰哥儿能够举一反三,很是难得。”

    周锦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说,还得周二郎这个土著先想到了办法,他才反应过来想到国债的概念,实在是惭愧,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都是受了爹的启发才想到的。”

    周二郎:“……”

    愧不敢当。

    一封奏疏八百里加急送到安京城,出现在帝王的龙案上。

    永和帝拍案而起,“好一个周凤青!屡出奇谋,实乃我大干之福!”

    魏伦在旁边儿听得一惊,这评价,——实在是极高了。

    永和帝颁布诏书,基本意思如下——

    禹北灾情严重,朝廷现向全国一百四十府、一百九十二州、一千二百五十六县发出借粮票,凡愿意出借者,不但在五年内如数奉还全部粮食,且享受五年土地免税,借粮多者,其一名子孙在科举考试中可享优先录取权;若犯重罪,可适当减刑;

    另,朝廷会颁发“积善之家”匾额,可悬挂于府门之上。

    反之,朝廷有难,拥有土地万亩以上却拒不出借者,其子孙永不录用。

    最后,借粮票发行数量有限,先到先得,晚到没有。

    与此同时大批盖有朝廷印章的借粮票发向全国各地,此票的正面内容不一,却字字感化人心,诸如:山川异域,与子同裳。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绵薄之力,积沙成塔。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

    另,借粮票的反面是需各府衙根据实际情况书写的,诸如借粮数量,借粮日期,归还日期,享有权益等等。

    一时间整个大干朝的豪绅富户都沸腾了,争走相告。

    “听说了没,咱们南州府发放的借粮票只有千余数,一票难得。”

    “怎么没听说,整个南州府都知道了,就冲这科举优先录取还有这光荣牌匾,谁不想弄一张,张兄衙门里有人,能否走动走动,帮兄弟弄一张?”

    第114章

    借粮票的最低限额为一千石粮食起步,最高五千石。大干朝的土地平均亩产粮食在两石左右。

    换句话说,也就是家里的田产至少要有大几千甚至上万亩才可能借得出这么多余粮来,仅就这一个门槛已经把大部分人拒之门外。

    其次各州府的借粮票配额有限,因此基本上都是各地有土地还得同时具备一定能量和关系的豪门大族才可能有资格参与进来。

    徐府,徐庚坐在首位,下面一众自己人边喝着茶,边聊起周二郎搞得这个借粮票。

    工部侍郎刘章开口道:“咱们陛下一下子就发出价值几百上千万石粮食的借粮票,这是连今年军饷的缺口也给算进去了。”

    微顿,“虽说参考往年的税收,眼下这数量尚在可控范围内,可谁敢保证往后几年我大干朝就一定会风调雨顺?”

    “谁又能保证其它省份不出现如禹北一样的情况?若是五年后朝廷无粮可还,无法兑现今天承诺,岂不是让朝廷失信与民?”

    “刘侍郎多虑了,这法子既然是周大人提出来的,以周大人的聪明才智,想必早就预料到了这些,必定有其应对之策,我等静观其变就好。”户部的某位官员捋着一把小胡子,说风凉话。

    “张大人此言差已,在下是怕周凤青付不起这个责任。”

    “呵呵……”

    “这就不是你我能操心的事了。”

    徐庚看着一帮人在那儿幸灾乐祸,忍不住在心里叹了口气,一帮子眼皮子浅的乌合之众,全不及周凤青的十分之一。

    可若人人都像周凤青一样精明,也就不像现在这般听话了。

    实话说,周凤青这一手玩儿得当真叫人拍案叫绝,完全就是一箭三雕,同时解决了皇帝目前急需解决的三大难题。

    这等惊才绝艳之辈,若非站在对立面儿,当浮一大白。

    经过周凤青这么一搞,禹北的粮食问题解决了,粮食问题解决了,那些灾民也就乱不起来了。

    其二,今年两个产粮大省亏空,军饷吃紧,通过这次借粮,军粮问题也完美解决。

    其三,也是周二郎最为高明的布局,借给朝廷粮食的大户可享受五年免税。表面上看是给了这些人巨大的好处,实际上却是个陷阱。

    因为周凤青下一步要废除人头税,按照个人所拥有的土地数量来交税,现在各地能买得起借粮票的人无不是当地首屈一指的大户,等周凤青落实税改的时,这些大户拥有免税权,所谓站着说话不腰疼,即便是反抗,其反抗力度也定然大为削弱。

    没了带头的反抗,其他抗议的散户成不了任何气候。

    一旦按土地征税可行,朝廷的税收增加的可不是一点儿半点儿,借的这点儿粮跟全国大量土地所产生的税收相比,简直九牛一毛。

    周凤青这就是明明白白的阳谋,愿者上钩。

    于私,自己或许应该阻挠他,可于公,自己不能这么干;再怎么内部争斗,事关大干朝的江山社稷,百年基业,他徐庚不能做历史的罪人。

    周凤青的土地税一旦变革成功,大干朝之福,万民之福。

    禹北,知府府衙,最近几日已经开始有相邻的省份陆陆续续运粮过来,禹北的老百姓看着一辆辆运粮车源源不断地驶入禹北,激动地跪在地上痛哭流涕,感谢两位钦差大人,感谢皇恩浩荡。

    张知同会办事儿,趁着开仓放粮的时间,组织众人写起了万民书,两位钦差大人回京城的时候带上这个,想必陛下定会龙颜大喜。

    整个禹北府的百姓都记住了李大人和周大人,尤其是想出借粮策的周大人,甚至有的人家里给周二郎供奉了长生牌位。

    周二郎得知此事,吓一大跳,这哪是盼着他长生,这是只嫌他死得不够快的催命符,这要是传到皇帝耳朵里,可不是什么好事儿。

    命张知同速查此事,并给予警告教育,宣示皇恩浩荡,周凤青不过是按照陛下的啥意思,忠君之事。

    禹北的事情基本解决,又为下一步的税改提前做好了铺垫,周二郎心中一块石头总算落地,可以好好地睡一个囫囵觉了。

    说起来,这次如此顺利多亏了钰哥儿,向来不信鬼神的周二郎此时也忍不住有点儿嘀咕,某些时候儿子就像是他的守护神一样,只要他面临危机,儿子就总能帮他化险为夷。

    考科举时缺衣少穿,钰哥儿卖牛角辣赚钱养他。

    初入官场,被皇帝刁难,亦是钰哥儿想出应对之策看,生生把不体面变成了风光体面。

    这次也同样是在自己一筹莫展之际,想出这借粮之法。

    他们父子俩的合作堪称完美,将来能在史书上留下一段传奇佳话也说不定。

    夜里,爷儿俩躺在温暖的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