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限大佬一心向学: 第113章 最后一个铜板也给你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极限大佬一心向学》 第113章 最后一个铜板也给你(第1/3页)

    第一十三章

    三人一起再度回到u型池的出发点,沿着楼梯一路上去,才一探头,就看见了已经热身结束,准备进行训练的孙烈和杭峰两人。

    眼神对上,该打招呼吧?

    算了,何必委屈自己。

    三人几乎一致地避开杭峰的目光,走到了座椅上坐下休息。

    杭峰和孙烈还没开始训练,范总还有些话要交代,也在小凳子上坐下,三人坐了个等边儿三角形。

    范总说:“……说再多也没用,想适应场地吧,冰的软硬度一点不一样就是天差地别,别莽,先找脚感……”

    这么一听,范总大概也在担心着杭峰急于证明自己怕他受伤。

    职业运动员最大的“拦路虎”就是伤病。

    训练在进行。

    国家队就那么些人,早就编了号,轮到谁滑谁起身,也不知道是不是今天杭峰来了,u型池这边的教练训练的态度也很积极,这边眼观六路看队员的训练,那边嘴说八方将队员们要改进的地方一一点出。

    第二梯队的队员虽然和杭峰没有直接竞争关系,也想有个好的表现,还不要说其他人,就是孙烈今天训练前的准备动作都比平时多。

    杭峰就像一条鲶鱼,搅动了国家队这摊已经不算太活跃的水,气氛空前紧张热烈。

    第二梯队男队员平均实力还是在三周半左右,偶尔能在最后一两跳完成个四周,但技巧难度都不算高。

    能在这里的已经是全国选拔出的优秀运动员了,至少从杭峰的角度看,他们的动作都很干净标准,而且都有潜力,随时可能进四周。

    对比起省队樊立那些人,差距很明显的,有没有潜力和上升空间内行人一眼就能看出来。

    每年呼呼啦啦号人到国家队集训,最后能选进的国家队的可能一个都没有,而这些人可是从省队里精挑细选选□□的。

    眼看着又要到董杨三人,杭峰见董杨都起来了,还挺期待的转头看去。

    结果范总说:“杭峰你先滑。”

    杭峰“哦”了一声,也没多想,拎着雪板就站起身走了出去。

    身后气氛有些浮躁,彼此眼神交换,又看向杭峰。

    为啥?

    董杨之前是孙烈,孙烈每次训练都第一个上场,董杨第二个,随后是另外两名一线,这是国家队队员在长期的训练里,自然而然形成的顺序。

    最强的人先滑。

    范总安排这个时候杭峰上场,所以他这是0号,还是1号?

    其实都是小事儿,可现在国家队员的神经太敏感了,稍微有点儿风吹草动,就能脑补出一场厮杀大战。

    还挺希望队里的大佬们给杭峰一个“下马威”的。

    也不是讨厌他,还挺钦佩他在国际上取得的成就,雄性的好斗基因嘿,不争个你弱我强,压抑不住我四十米的大刀啊啊啊!

    杭峰就在这群看好奇的、警惕的、也不乏一些友好期待的目光中,完成了他在国家队的一场训练。

    滑出去。

    第一个折返,半周。

    第二个折返,半周倒滑。

    第三个折返,半周正滑。

    第四个折返,一周正滑。

    第五个折返,一周正滑。

    完成,滑完离开。

    卧槽!

    说是适应场地你还真就适应场地!

    老子的纸都拿出来了!握紧的拳头让我这旺盛的雄性基因何处发泄!!

    所有人。

    包括孙烈,都有种一拳打出去,却锤在了棉花上的感觉。

    这也太放松了,简直和纯滑没差别,你丫连板子都没抓好不好?这么多人看着呢,就来这?

    杭峰回去就连范总都不知道说什么,只能问了一句:“感觉怎么样?有差别吗?”

    杭峰说:“有些细微的差距,得多滑适应。”

    “行,慢慢来不着急。”

    杭峰回来的时候,排在他后面的孙烈已经滑完了,杭峰没看见他的表现,在和范总谈完后,只能去看国家队“二哥”董杨的水平。

    董杨已经出发了。

    一看就是卯足了劲儿的要表现,第一个折返就做了个偏轴的一周转体。

    落地滑行再跳,一周半。

    通过两次折返,速度上来了,第三个折返就上了两周的内转偏轴转体+一周的转体,还是一个双手的难度抓板。

    “咻咻——”也不知道谁还吹了口哨,纯看热闹不嫌事大啊!

    撩事!

    到了第四周,三周的内转偏轴转体+一周转体。

    上四周了!

    看这意思,是要在最后一周冲击四周半啊!

    “咻咻——”还没完全落下的口哨声再次响起,在雪场里回荡。

    杭峰却嘴角抿了一下,继续看。

    最后一次,也是速度和力量累积到最高的一次,董杨冲上u型池壁,高高抛起,双手抓着雪板奋力拧动身体。

    内刃,偏轴,一周、两周、三周、四周。

    落地前再拧动身体接上一个半周的转体,变成外刃落地。

    稳!

    站住了!

    滑出u型池的男人回头看了一眼,隔着护目镜,杭峰已经感觉他在看自己,接着转头滑远了。

    这边儿,国家队员起哄:“董哥帅了!”

    “四周半,还是内刃换外刃的动作,彪了!”

    “董哥今天四周半成功率高啊!这是稳在这个状态了。”

    “俊宇哥加油!”

    国家队员一边大夸特夸董杨,一边给即将出发的葛俊宇加油拱火。

    葛俊宇深呼吸一口气,出发了。

    这时候,孙烈回来坐在了杭峰身边,小声问他:“怎么样?”

    “挺好,都很厉害。”

    “实话,我看你眼里就没服气的意思。”

    “真心的。”

    “别虚伪……算了,你不敢说,我说,不用你说我也知道董杨的三板斧是什么,单拎出来的他的四周半难度还是不错,但他前面为了积累最后一跳的力气,经常大量叠招,对不对?”

    杭峰笑着没说话。

    可不是吗?

    内刃两周偏轴,然后变成内刃三周偏轴,最后是内刃四周偏轴。

    这个动作,一定是董杨十拿九稳练的最好的动作,就像孙烈说的为了保证最后一跳,同通过反复的叠招,让身体形成最高度的肌肉记忆,才能够保证最后一跳的功。

    下马威啊。

    就是做给他看的。

    毕竟四周半能做出来已经很厉害了。

    杭峰经历的多了,对下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