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70-80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古代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70-80(第28/45页)

。”

    那徒弟对裴长青怒目而视,嫌弃裴长青质疑自己的人品。

    他接连泼了半桶水。

    张瓦匠站在屋内烟道处,死死瞪着屋顶的位置,就想看有没有水渗下来。

    窗外檐下,水哗哗地往下淌,那架势起码是个瓢泼大雨。

    张瓦匠:“急雨不漏,最怕密雨,那么两三天一直下一直泡着,保不齐就漏了。”

    宋福瑞不服气了,“那样的大雨,不漏的人家少吧?就没有烟囱的地方也得漏呢。”

    屋脊处最容易漏,还有瓦片滑动处也漏。

    张瓦匠倒是没再坚持,“够了,目前看确实没漏,不知道下大雨时间久了如何。”

    反正就是不承认裴长青的能力。

    但是即便他没明确承认,结果却也证明了一件事——裴二郎可以改烟道、盘火炕、不漏雨不漏烟!

    成了!

    镇上其他来看热闹的人家纷纷道:“宋三郎,跟你二舅兄说说,我们家也要盘火炕。”

    “咱们虽然不是亲戚,却也是朋友,都是一个镇上的给俺们便宜些。”

    宋福瑞:“最便宜就是八百,三天包完工,以后每年帮忙修缮,顶多一百。你们就看这成果,值不值?”

    众人纷纷道:“那确实值当。”

    这都是镇上开铺子的商户,有钱,并不在乎一天多那三百文。

    冬天冻得哆哆嗦嗦和这点钱相比,那自然还是花钱买舒服好。

    有钱不为了自己舒服,那他们赚钱是为啥的?

    张瓦匠看自己没让裴二郎没脸,反而给他长了名气,让有钱人都找他盘火炕,又气得不轻。

    他跟宋母招呼一声,撅哒撅哒走了。

    郑氏也挺郁闷的,原本想让老三二舅兄丢丑,结果却成全了人家的名声。

    这下好了,她反而免费帮人宣传,真是……亏大了。

    见婆婆对火炕的成果满意,她也对宋福瑞道:“老三,我排大嫂后面。”

    宋福瑞压着得意,“哟,二嫂不好意思呀,你排晚了,后面还有好多家呢。”

    就不给你屋里盘炕!

    你想排队?

    年后都轮不到你!

    郑氏气得脸色都变了,她才不信这么两天能排好多家,肯定是故意不给她盘。

    宋福瑞:“二哥,天色还早,要不我们去街上逛逛?”

    给岳父岳母买点东西啥的。

    裴长青:“没空,咱先给后续盘炕的排排队,收收定钱,要这几日就把料备好的。”

    宋福瑞:“二哥,还是你有成算,我这就去招呼他们。”

    郑氏听见他叫裴长青二哥,越发来气,自己有亲二哥,你管别人叫二哥?

    那是你哪门子二哥?

    裴长青和宋福瑞根本没空搭理她。

    宋福瑞已经在前院儿给人登记了,“一个个来,先交三成定钱,这几天必须备好料呀。”

    傍晚禚元杰跑来感谢他和裴长青,长揖到地,“二舅兄,真是感激万分呀。”

    因为裴长青给人盘炕,大家伙儿争相排队,去他家买建材,一下子给他家带来好多生意。

    而他最近一直对火炕感兴趣,盯着裴长青盘火炕,没出去花天酒地。

    他爹娘都大感意外,给他好一个夸,夸他有正事儿,结识有用的朋友,还给家里带生意等等。

    以往他爹娘对他一副又爱又恨又无奈的样子,他习惯了也就那样儿,可今儿看到他们老泪纵横,一副他果然不是烂泥、果然是大器晚成的欣喜若狂的样子,可给他惊呆得不行。

    原来他们对他期待这么高的吗?

    他抱着宋福瑞,“兄弟,咱们都感谢二舅兄呀。”

    宋福瑞用力挣出来,“哎呀,你别这么肉麻,快回去准备材料,木板、桐油、生漆也别落下,都要准备足了。”

    青砖土坯石灰是肯定不会少的,最近他们禚家车队源源不断地往镇上运。

    宋母又去宋福瑞的房间欣赏了一遍,越看越满意,对裴云夸道:“你二哥是个喜欢动脑子的,不死板,有想法,是干大事儿的。”

    裴云现在已经习惯婆母时不时就夸二哥二嫂了。

    只要能入她的眼,她就特别和气亲切,真真的自己人。

    裴云适时拿出一双新鞋子,“娘,你整天往铺子布庄跑,鞋子磨得快,我特意给你做了一双新鞋。”

    宋母以往为了不让裴云回娘家,可让她做了不少针线活儿。

    肉眼可见的,裴云的针线活儿从粗糙难看到越来越精致。

    最初宋母是绝对不会穿她做的鞋子,难看还不舒服,后来还让好的绣娘过来教了几天,没想到裴云学得倒快

    现在都能当师傅了。

    这双鞋子也是花了心思的,并没有花里胡哨的装饰,也没有绣花,而是石青色的鞋面,掐了大红色的一圈边儿,沉稳庄重又不会过于压抑,反而透着一股朝气和力量。

    鞋面和其他鞋子差不多,但是鞋底却见巧思。

    这时候大部分都是麻鞋、棉布鞋、绸缎鞋、皮革靴/鞋,再就是木屐、草鞋。

    除了军人的鞋子和战靴为了固定皮子会用铆钉,普通人的鞋子基本就是正常材料。

    不管什么材料,鞋底最不耐磨。

    有钱人骑马骑驴坐车坐轿还好点,走路多了就费鞋。

    宋母要跑铺子和布庄,远距离坐马车,但是在镇上或者庄子里基本都是走路的,顶多坐软轿。

    她的鞋子比较费,尤其鞋底不抗磨损。

    以往试过往鞋底包软木,虽然结实点,但是脚感不好,走路多了磨脚。

    三儿媳做的这双鞋不一样,鞋底不是包软木,也不是普通绣花鞋那样薄薄的两层鞋底,而是用包了白边儿的袼褙纳的千层底,厚墩墩的,为了结实耐磨,最下那层不是布袼褙而是牛皮底。

    一层袼褙有两枚铜钱厚,这鞋底瞅着有六层厚,还加了皮革底。

    要想扎透可得费老鼻子劲了。

    再看这密密麻麻的针脚,看得出费了很大的功夫。

    宋母不由得看裴云也真顺眼一点,声音也不自觉地放软了两分,“你费心了,做很长时间吧?”

    裴云:“主要是攒碎布头打袼褙费时间,攒够了我就裁好糊边儿纳鞋底了。”

    因为要纳鞋底,自然费了不少功夫,她从好些天前就开始准备的。

    宋母摩挲着厚实的鞋底,“这扎得很费劲吧?”

    估计手上都得不少窟窿。

    裴云:“娘,没有的,我用锥子攮的呢,用大粗针穿着苘麻捻的麻绳纳鞋底。”

    宋母:“苘麻?”

    她开布庄自然知道,即便织麻布,大家也是用苎麻,可没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