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90-100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古代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90-100(第9/42页)

    贱不贱呐。

    两人不知道沈宁的想法,客客气气地跟沈宁说正事儿。

    【作者有话说】

    阿宁:皇帝都哭穷,我这么穷也就情有可原了。

    第93章 陆典史 衙门有请

    他们要订五千斤腌白菜和三千斤腐乳,一次发一千多斤就行,送到县城即可,他们会随其他物资一起运走。

    沈宁一听见五千吓一跳,随即听说不用一次发货又松口气。

    一下子收五千斤白菜可有点困难呢。

    不过冬白菜过几日也要收了,到时候把四外村的白菜都收来。

    冬白菜比夏白菜好吃,冬天气温低,做工也辛苦,所以沈宁和高里正把腌白菜涨了一文。

    几位老客户都同意,毕竟腌白菜卖得相当好。

    他们四文一斤进货,一桌送一碟腌白菜,客人没吃够再点,一盘子在酒楼二十文,在普通饭馆也得九文。

    腌白菜是四文一斤,缸和坛子得另外算钱,回头可以回收退钱。

    另外一车有一百五十文的脚力费。

    比之前长了五十文。

    因为冬天冷,人和牲口都遭罪,得带柴火路上烧水喝,各种开销加起来自然就大。

    当然如果对方自己来拉货,这笔钱就不收。

    她都给对方说清楚。

    冯三和刁五也同意了。

    以前只有他们让人降价的,比如你给别人四文一斤,给我就得两文,够你本钱就行,还想赚钱?

    很多没有靠山和背景的作坊,被他们这么搞一次就得倒闭,甚至根本交不上他们要的货,还得倒赔钱。

    当然有陆典史交代,他们也不敢过分,顶多吃吃喝喝,再要点回扣,并不敢在货款上做文章。

    而且高里正背靠霍家,了解军需采购的一些情况。

    霍家也给四海驻军供酒,每年只需要打点陆家管事儿就行,对于下来交接的差役不必多管。

    差役只是办事的,顶多欺负一下没背景的作坊,要是霍家这些大商家不满,会使银子给陆家负责人,这俩差役就得换掉。

    这俩差役没多打听,听见说腌白菜、腐乳,以为是村里小生意,并没当回事。

    只是咋也没想到这么寒酸的一家子竟然认识谢家,还不是小谢庄那个谢家,是最有名的谢相爷家。

    这……越发怀疑陆典史不满他俩,或者是管事故意给他俩挖坑了。

    说完,两人也不想多待,有压力。

    沈宁沉默一瞬,有点不正规啊,“两位差役大哥,没有县衙采购文书吗?”

    你们就这么嘴皮子一抹哒,我就得做那么多白菜腐乳,你们定金不给,文书呢?

    政府采购这么儿戏的?

    冯三忙道:“第一批先交一千斤,交货什么结款,你想要文书户房会给你写的。”

    他们采购军需从来不给文书的,问就是木有。

    毕竟都是交情,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何须文书?

    沈宁就知道这里面肯定有猫腻,她不管他们是四文进价写成十文二十文还是怎么的,也不管别的,但是她得保障自己利益。

    她表示自己会亲自押运送去,到时候去县衙要文书。

    两人笑了笑,“自是没问题的。”

    他们晚上要去龙庙镇歇息,明儿再回县城。

    走的时候他们发现两匹马正在吃豆渣,心里又满意几分。

    这豆腐坊虽然穷酸,但是……办事还挺周到,虽然没给打点钱吧,但是……还行吧,除此之外也没什么值得挑的。

    两人一走,沈宁又去村里敲梆子,“冬白菜长成的就收了啊,两文三斤!”

    之前一文两斤都是照顾自己人,现在居然两文三斤,村里人瞬间动起来。

    “我家大白菜好了,可以收了!”

    “我家的也好了!”

    沈宁:“没好的先别收啊,等长实诚再收,一样的价钱。”

    腌白菜虽然利润低,但是制作工艺简单,而且做好直接发货,客户自己预留发酵时间,那回款也快,还是可以的。

    四文一斤真的不便宜,还加上运费、缸的押金呢。

    这年代主要是运输麻烦,他们也就往县里发货,再远的地方就不划算。

    想想好了,人家山高路远的卖茶叶、丝绸、瓷器,十倍甚至二十倍的利润,自然运得。

    他们的腌白菜,顶多一倍半到两倍的利润,一千斤赚二两多银子,长途运输不得亏死啊?

    要是再贵,发货价超过五文六文,人家就不要了。

    什么白菜啊,你再好吃不也是白菜吗?又不能治病壮阳延年益寿!

    古代农产品就是小本生意,当地买卖,做不远。

    所以她觉得腌白菜腌萝卜这种就适合各家自己腌制,又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基本是零失败的。

    她对腌白菜的态度纯粹是带着做做,带着卖卖,给村里种白菜的人家赚点过年钱。

    两文三斤,足够他们过个高兴年的。

    为了快点加工出来,沈宁还雇了两个男临时工,一天给十文,就让他们给劈老梆子、剁掉根,再劈成两半洗洗晾起来即可。

    这真是廉价劳动力了,但是村里汉子乐意,毕竟外面找不到活儿,这时候别说十文,七八文都乐意干,就是没人找。

    外面村不知道多羡慕豆腐村呢!

    说他们靠着豆腐娘子好福气,有活儿干!赚现钱!

    晚上沈宁和裴母给孩子们蒸了红枣花饽饽。

    红枣是哑巴娘和张寡妇送的。

    村里人从来不买水果吃,都是能要到什么树苗就栽在家里空地上。

    你家栽枣树,我家柿子,他家杏子、梨子什么的。

    成熟时候就可以换着吃。

    枣子可以晒红枣,所以栽的人家更多些。

    别人做枣馒头就是馒头捏个洞把馒头插/进去,沈宁却是做的花饽饽,将一团面擀成椭圆小饼,然后对折,将红枣放在两头,如此并排两个,上下两层,用筷子一夹,简单又好看,孩子们可爱了。

    她还叫孩子们一起动手了呢,珍珠和宝儿玩得不亦乐乎,阿年没忍住也上手了,捏个小狗小猫的。

    小少爷最终也没矜持住,捏了一对小兔子,插上大大的红枣眼睛,瞅着跟变异怪兽一样。

    小鹤年把他的小猫小狗也夹上红枣。

    小珍珠做了个刺猬,把红枣夹在刺的底下。

    宝儿做了一条大龙,可惜跟蛇一样趴窝着,还长着一对奇丑无比的红枣角。

    最后蒸出来,大家都笑喷了。

    阿年的小猫小狗还能看出样子,小珍珠的刺猬变成一坨,宝儿的大龙更是一坨盘旋状的,小少爷的兔子没了耳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