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100-110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古代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100-110(第13/43页)

子来学习,可自家孩子没二蛋能干,学识字算账只怕也得有阵子。

    现在沈宁说要半大小子,他们就打发自家孩子来了。

    家里地方不够,新来的也没分班,小鹤年依然让他们和老生一起学习。

    就和贫困小学一样,一群孩子一个班级,老生学识字、算术,新生学拼音、数字。

    小鹤年讲课的时候二蛋也学得非常认真,即便已经学会拼音和基础加减法,也开始学乘除法、识字,可他学得时间毕竟短,而且主要学收账用的那些词汇,其他的还得继续学。

    他们在棚子里上课,蔺承君就在外面听,从缝隙也能看到小黑板和挂图。

    他越听越疑惑,越听越觉得是自己学差了还是记忆出现问题?

    算术他知道、三字经知道、九九乘法表也知道、数字当然也知道,可这个123是什么?aoe是什么?

    还有这人-ren是什么?

    他怎么不记得自己学过这些?

    是不同地域不同的学习方式?

    不对,他走过那么多地方,认识那么多人,从无人这样学的。

    那就是……沈老板家的独创?

    沈老板,你家还有什么是我不知道的?

    老生已经又开始根据拼音来识字了。

    蔺承君憋到阿年给他们讲完新课让他们自己复习他出去上厕所的时候才逮着机会问,“阿年,你们学的是什么?”

    他连说带比划了一下。

    小鹤年笑道:“蔺叔叔说的是拼音和数字符号吗?是我爹娘还有珍珠、师兄我们几个做梦加游戏琢磨出来的。”

    蔺承君:“??”

    什么做梦游戏,谁做梦游戏能琢磨出识字和算术的捷径?

    小鹤年就给他讲了讲。

    他听小鹤年一讲解就知道这拼音和数字是什么、做什么用。

    数字好理解,就是自己发明了书写、排列简单方便的密语,不占篇幅,好计算,而且一目了然,有利于记账。

    他也瞬间想到自己那些繁复的,让人头晕眼花的账本,除了他和几个账房,其他人总是算不明白。

    如果用这样简单的符号来记账,那整个账面就是非常清爽简洁,一目了然。

    2389.94两,肯定比两千三百八十九点九四两简单啊。

    而那个拼音分明就是给不识字的人用来识字的简便方法啊。

    识字的人学了没用,考科举有先生手把手教的人也没用。

    但是那些不考科举,只图识几个字去城里找个伙计、二掌柜之类营生的人就很有用,比如眼前这些半大孩子,用这个速成法儿快速学会拼音,然后对照带拼音的书本来识字,即便学得慢有不认识的字也没关系,只要有拼音就能读。

    如果不想考科举,那还要什么先生?

    根本不需要一年四五两的束脩,完全可以自学识字!

    他的生意需要更多识字的伙计,可惜这年代识字的人太少了。

    但凡识字的一开始都是冲着读书科举去的,科举无望又想去县衙谋个胥吏的位置,再不行就当启蒙先生,剩下的才会去做账房、掌柜之类的。

    好账房、好掌柜也难求。

    若是能有更多不求科举的读书人,那……他们这些商户就会非常开心。

    他忍不住拉着阿年坐下聊聊。

    很快小少爷、小珍珠也过来。

    蔺承君:“你们这个拼音挂图,能否多印一些?”

    数字不需要,这个简单,认真学学就能记住。

    小鹤年:“这是我们自己写的,不是印的。”

    他对印书了解不多,听谢掌柜说过需要雕版。

    反正他们自己用,手抄就行。

    蔺承君是生意人,虽然对科举不感兴趣,对其他方方面面尤其能赚钱的项目却兴趣广泛。

    印刷书籍这个行业他也研究过的。

    他道:“印书的话雕版、活字都可以。”

    这拼音挂图看着字不多,雕版要更简单写,活字的话还得现做。

    胶泥活字需要烧制,但是次品率高,烧制也费时费力。

    木制活字就是把一个个字雕刻出来。

    铜制活字相对更好用,只是……铜吗,不安全,会被偷走的。

    活字若是印刷少量书籍一点都不划算,但若是印成千上万册,那就非常划算。

    不过得精心挑细选印刷内容,要大众都愿意买的。

    这年头流传的活字印刷内容佛经居多,因为佛经销量巨大。

    科举书籍,诸如四书五经大部分都是雕版,手抄第二,活字印刷的很少见。

    因为科举书籍多少年都不变,一旦雕刻出雕版就能保存下来反复印刷,根本不需要再费力弄活字。

    活字印刷一次就要回收,下一次印刷还要重新排版,并不能保存底版,对比雕版要更费时间,且需要排字工识字,成本自然更贵。

    相比来说,活字用来印刷内容常更新的、篇幅短销量大的话本、邸报等更合适。

    小少爷道:“拼音其实不需要印刷,字不多,手抄很快且便宜,关键是带拼音的识字书。”

    如果做一本让人不拜师单凭拼音就能学的识字书,这才是本事呢。

    若是再有倒查的方法,看到不认识的字去有拼音的书本里查出来,那岂不是就认识了?

    再……加上释义?

    这就是一本圆满的普通人能用的识字书,或许应该叫大典。

    沈宁满作坊溜达一圈,又特意去跟王木匠几位沟通一下,看看压米粉的漏杓工具做的如何了。

    王木匠这几天让那俩木匠继续做家具,他和王二专心做漏杓和对臼用的臼槌。

    臼槌已经做好几根,其实和舂米的棒槌差不多,但是下端要更大一点,接触面积多,捶打得更快。

    底下带漏眼儿的漏杓技术要求高,所以做得慢一些。

    沈宁让他们不用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嘛,反正蔺承君那边儿的籼米还没到呢。

    虽然他第一时间给家里写了信,但是信到达淮州再四处收购陈粮,再运送过来,自然得耗费不少时间。

    但是她也不会干等,会先从陈记粮店买一些陈米试试。

    她得先教村民学做米粉,等他们学会练熟,大批籼米差不多也就到了。

    另外她还得收购一些绿豆,做绿豆淀粉,回头做点高价绿豆粉条,以及加了绿豆淀粉的米粉。

    加了淀粉的米粉,会更加爽滑劲道,耐煮不碎有韧劲嚼劲,比单纯的米粉口感和味道更好。

    她不由得再次可惜现在没有土豆红薯玉米这些淀粉大户,至于木薯?更没有啦。

    当然,山药和芋头也是可以取淀粉的,但是现在的野山药是很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