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女帝我来当: 90-100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三国]女帝我来当》 90-100(第10/24页)

  “乃是一位隐世高人所作,未曾留下姓名,但此词曲总会让人联想到相隔千里之外的家人与朋友。

    蔡先生在杨家军这里已然做客许久,想必家人、朋友、弟子都甚是牵挂,蔡先生不妨给他们写几封书信报个平安,也好让他们安心一些。”

    “吾能够给家人写信?”

    蔡邕大为诧异,他自然也渴望给家人传递平安的讯息,但此前他以为自己无法与外界通信,所以有些事情他也未曾强求。

    毕竟在这里每日都能享受美味佳肴,居住舒适,这般待遇已然远超他的预想。

    “自然可以,只是有件事情想要拜托蔡先生帮忙。”

    杨秋此话一出,蔡邕的心头瞬间便明了,一件事情交换另一件事情。

    他能够给家人写信,但是这位将军也需要他来办一件事情,于是蔡邕谨慎地开口说道。

    “吾能力有限,恐怕不一定能够助将军达成心愿,所以将军还是先说来听听,吾瞧瞧是否能够帮上忙?”

    果然有些谨慎,不过好在并非厌烦的语气,所以先以琴会友来增进好感,这效果还是不错的。

    “其实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儿,蔡先生不是有一个弟子叫做顾雍吗?恐怕已有好些年未曾相见了吧。

    蔡先生最近新得了这么多曲谱,听闻顾元叹擅长弹琴,蔡先生何不将这些曲谱分享给自己的弟子?”

    顾雍出身于吴郡的顾氏家族,后来在孙吴政权当中担任过诸多重要职位。

    那边的世家大族,向来擅长于造船,毕竟此时的沿海一带实际上已经出现了海盗。

    要打开这个突破口,其实有诸多方法,不过眼下既然蔡邕来了,那就借他弟子一用。

    自然,蔡邕也听懂了杨秋的言外之意,那便是他们对他的弟子顾雍感兴趣。

    相隔如此之远,定然不会存在什么仇怨,但也不能给自己的弟子带来麻烦,于是蔡邕试探着问道。

    “不知将军为何对元叹感兴趣?”

    “蔡先生也在杨家军这里停留了许久,来来往往有如此众多的商队,可惜大多都是北方的商队前来。

    实际上我们也期望能够拓展一下南方那边的商队往来,所以还请蔡先生帮忙牵线搭桥,让彼此认识一下?”

    当然不能直接提及造船之事,不过以做生意作为理由,倒也颇为合理。

    蔡邕在此地逗留许久,自然目睹了杨家军辖下这片土地商业有多繁荣。

    那些精美的瓷器,雕刻工艺精湛的琉璃,还有他在享用佳肴时所用到的食盐与白糖,无不让他深深沉醉其中。

    近来,他还穿上了在杨家军这边颇为流行的棉衣以及内穿的羊毛衣衫,只觉温暖异常。

    而这些物品倘若销往南边,必定能够赚得盆满钵满。

    虽说身为汉臣似乎不应协助杨家军壮大实力,然而蔡邕今日似乎提不起警惕之心,反倒沉浸在刚刚那首饱含淡淡哀思的曲调之中,这让他莫名地开始想念起顾雍这位弟子了。

    反正即便没有他从中牵线,这些商队也会源源不断地前来,想来应该也不会造成太大影响。

    于是,蔡邕应下了杨秋的请求,他愿亲自给自己的弟子写一封信,而杨秋他们这边将会将信件夹杂一同寄去。

    在解决完这件事情之后,蔡邕一时琴性大发,弹奏了好几首曲子,并且还和令狐邵一起诗文弄雅了好一会儿。

    这之后,他似乎这才终于想起了一件正事。

    不对呀,他来之前的那件事情到现在还没问清楚呢。

    于是,杨秋还没来得及离开,蔡邕就已经询问起他一直想要问的那件事。

    “将军,你借给我的那些书籍,我近日发现所有的字体竟然都是一模一样,所以这些书籍并非由人抄写而成,对吗?”

    这个问题,杨秋先是看了令狐邵一眼,只见令狐邵上前一步开口了。

    “蔡先生是想问这些书籍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吗?为何能够做到字体保持一致?”

    蔡邕连连点头,此事实在是太过重要了,重要到让蔡邕觉得,似乎这件事情能够给这个世道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初我也曾前往洛阳见过熹平石经,先生所做的事情,千秋万代都会被后人铭记。

    而我们杨家军则是将字的反向刻在木板之上,然后再印刷在纸张之上,所以字体都能够保持一致,此种方法我们称之为印刷……”

    “原来如此,竟然是这样!吾刚刚竟然未曾想到。”

    蔡邕瞬间惊叹不已,他怎么就没想到运用这种方法呢?

    其实这根本算不上什么奇妙非凡之事,就如同官员们平日里所使用的印鉴一般。

    这本来已经运用在生活当中的方方面面,但是竟然没有人想到用纸张来印刷。

    但随即,蔡邕又意识到,真的是没有人想到吗?

    其实是因为纸的成本过高,像杨家军这般大量印刷书籍,在汉廷那边几乎是无法想象的。

    更何况,身为世家大族出身的蔡邕,他瞬间就洞察到了印刷之术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倘若能够大规模地印刷经学典籍,并且还能像杨家军这样开办大量的学堂,教导众人读书习字,那岂不是天底下千千万万的人都能够识字读书了?

    这是一件多么冒险的事情,蔡邕不由得震惊地看向了杨秋。

    “将军竟欲使天下之人皆读书习字?”

    这世上当官的位置只有那么多,若是人人都读书习字,还有谁会愿意种地,谁会愿意做工匠,届时这天下岂不是要大乱?

    蔡邕所认为的天下太平,就是人人各司其职,每人都安分守己,在自己所属的阶层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就如同先贤所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般,君要有君的样子,臣要有臣的职责,父要尽父的义务,子要守子的本分,如此各安其位,天下方能有序,

    倒是一下子将印刷术最大的危害或者优点想了出来,杨秋没有直接正面回答,反而是先向蔡邕问了这样一件事情。

    “蔡先生,您有诸多作品文采斐然,若是百年千年之后,蔡先生觉得您的作品还会流传于世吗?”

    这个问题让蔡邕一时有些不好回答。

    从情感上来说,他自然希望千百年之后还有人记得他这样一个人,记得他的作品。

    但若是直接说自己的作品会流传,是不是显得太不谦虚了?

    “和众多先贤相比起来,我的作品其实不值一提。但人可能都是有那么一点妄想,若千百年之后还有人夸赞我的作品,我想那会是一件令我非常高兴的事情。”

    这个回答显得较为中庸,杨秋笑着说道:

    “我坚信蔡先生的作品定会一直流传,但或许千年百年之后,大家争论的并非蔡先生的作品本身,而是争论那些作品到底是不是蔡先生所作?”

    “何意?”

    蔡邕有点没弄明白杨秋这句话的意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