娇养: 90-100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娇养》 90-100(第15/16页)



    其一,是请宁王就藩。

    原因是宁王已经成年, 也在宫外开府了,又已大婚了,本就该就藩的。

    只是季贵妃受宠,满朝官员都不敢轻易上奏让她的儿子就藩。

    毕竟,就藩意味着失去了竞争皇位的资格。

    容青玹此举引得满朝震惊,大家都以为她疯了,为什么要平白去得罪一个受宠的妃子和皇子。

    就连她父亲容雁归,也难以理解她的做法。

    不过容雁归并未阻止她,更没有因此训斥她。

    毕竟他是个极为传统的人,认为立嫡立长方为正统,而宁王既不占嫡又非长,本就不是他所拥立的未来储君人选。

    所以说三皇子如果能早日滚蛋,还合了他的心意。

    其二,就是奏请十五皇子萧丰瑞出阁读书。

    虽说未直接言明让皇帝立太子,但六岁的萧丰瑞出阁读书,在政治上意味着他得到了太子的待遇。

    萧丰瑞养在深宫,自然不可能有大臣进后宫教皇子读书,对皇子的教导之权全握在皇帝的手中,只能在内宫里学习,能接触到的人也只是皇帝本人,太后,皇后妃嫔及内官等人。

    而出阁读书意味着可以挑选文武大臣,专门给这个皇子讲学,把未来的皇帝培养成为文武全才。

    可以选资望高的大将军,大学士及翰林院的官员及给他讲学,这些可以说是皇储才有的待遇。

    容青玹的这两本奏章,得到了她的座主内阁许首辅和她父亲容雁归的认可。

    许首辅是容青玹去年会试的主考官,与她自然是座主和学生的关系,也就是师生关系。

    在朝为官,师生关系和同乡关系是最牢靠的两种关系。

    老师提携学生,学生高升后老师致仕了也可以朝中有人,以免在野后被政敌清算倒大霉。

    而地域关系也是同理,大家天南海北地考到京城做官,有着同乡关系的两个人在感情上天然就近一些,相互提携,共同进步。

    就算关系不睦,但在外地人看来他们仍然是同乡。

    当然,无伦是首辅还是她父亲容雁归,都是官场的老狐狸。

    他们虽然支持容青玹的奏章内容,但都没有公开表态。

    如今季贵妃正受宠,而三皇子刚大婚,要让景昭帝这个时候赶他去就藩是有难度的。

    立皇储一事则更难,因为这事可以说拖了有十多年之久了。

    排在三皇子之前的大皇子和二皇子都不是元后所出,他们的母妃的身份比季贵妃要低。

    尤其是大皇子,是宫女所出,景昭帝自然看不上。

    等到大皇子长到十岁时,大臣们开始按捺不住,纷纷上奏请景昭帝立太子。

    不过景昭帝以元后未生下孩子,万一生下了嫡子就乱套了,还有他当时也才二十多岁为由拒绝了。

    他的理由确实唬住了大臣们,在宫女所出的大皇子和正宫皇后所出的嫡子中,虽然祖宗规定有立嫡立长之说,但他们更倾向于立嫡的。

    还有就是,皇帝和皇后确实都还年轻,皇后完全有可能生下嫡子。

    这事便拖了下来,谁知后来元后不仅没有生下一儿半女,还薨了。

    于是立储之事又被提起,景昭帝还是拖着。

    后来景昭帝册立了继后,也就是现在的沈皇后。

    等沈皇后生下了生下十五皇子后,大臣们就又开始上书请皇帝立沈皇后所出的嫡子为太子了。

    不过那时的景昭帝很喜欢三皇子萧丰烨,又迟迟不肯立十五皇子为太子了。

    这次景昭帝给出的理由是十五皇子年幼,等长大一些。

    总之一个字,就是拖。

    可能是因为二皇子夭折了的先例,这些年来,大臣们虽时不时还是会上书请立太子,但也消停了许多,并未像以前那样疯狂上书了。

    当然,这也跟皇帝这些年来不断罢免那些大臣,或者直接把他们赶到旧都养老有关。

    鉴于景昭帝的这个态度,朝中大臣分成了两派。

    一派支持三皇子萧丰烨,另一派则支持正宫嫡出的十五皇子萧丰瑞。

    容青玹没有像上次一样,直接把奏章呈送到景昭帝的御案上,而是走了通政司。

    这样一来,她的这两封奏疏送上去,一日内就满朝皆知了。

    绝大多数朝臣对她的态度是佩服,还有就是惋惜。

    毕竟他们都知道景昭帝在这方面是很忌讳的,容青玹此举可以说是一下子触了两次逆鳞了。

    而容青玹上次在皇帝面前赚足了好印象,本可以直接回清贵衙门翰林院的,非要在这种时刻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

    一时间大臣们都不知道该不该夸她正直无畏,敢于上谏了。

    总之,容青玹做了一件绝大多数人不敢做的事。

    她这两本奏章的文采极好,加之本人又是这届科考的一甲探花,所以奏章经过通政司大厅的誊抄后,很快流入了民间。

    会试三年一考,尽管下次开考的时间是在明年,但已有不少举人已经赶至京城了。

    上一科的一甲和二甲前几名的高中者的文章,在这些举人中间十分受欢迎的,甚至有人肯出高价购买,以略窥得主考官们的喜好。

    是以容青玹的文章流出后,在这些士子间就极受欢迎。

    不过尽管容青玹此举轰动了整个朝堂,甚至民间也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但并没有被皇帝采用。

    也是就说,她的两本奏折呈上去后,被景昭帝留中不发了,即已经看过但不批复。

    容青玹对此毫不在意,第二日便去翰林院报到了。

    在翰林院,她跟去年一起高中的同科状元,榜眼,还有从二甲中选出的几个庶吉士是一个待遇。

    作为一名翰林院编修,她就这般在翰林院看书,抄书,修书,枯燥地熬着资历。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地过着。

    容青玹倒没有混日子,而是趁此机会认真地翻阅各种典籍。

    她家的藏书虽多,但与翰林院是完全不能比的。

    如今的容青玹对自己要求不再像之前一样,只做过富贵闲人了,她要娶阿柠,保护自己的家人,手握更大的权力。

    她也清楚她的仕途不会止步于此,所以她便利用这段时间来积累沉淀自己。

    景昭帝虽把她的奏折留中了,但并未对她做出任何处罚,反而特意下旨给她安排了一间单独的署房。

    而与她同一批进翰林院的进士可没这个待遇,他们大多三四个人一间房办公,更有挤在翰林院大厅的。

    一日,容青玹在翰林院署房看书。

    一名长使进来,恭敬禀报道:“容大人,您的随从求见。”

    容青玹头也不抬,淡淡吩咐道:“让他进来。”

    翰林院虽也处在皇城内,但这里属于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