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童生的小女儿(种田): 50-60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俞童生的小女儿(种田)》 50-60(第9/15页)

地看看两个大男人,轻轻拍着女儿的小背脊。

    呼呼呼——不会儿,空气中传来小孩儿清晰的换气声。

    俞有钱不明白明明他们从张三馒头店买了三十个大烧饼不吃,偏偏要吃路边买的野菜稀粥。

    晚上,大哥还要把烧饼往干烤。

    不停歇的走了二天一夜,下午到永明府,俞有地花钱请大家顾家酒楼吃了一碗烩菜面条,还点了一盘蒸鸡,三个大人一个小孩解了馋,晚上也住这里。

    第二天早上,俞有地买了五十个白面馒头,拿出家里炒的辣椒。

    “还有四百里,我们都吃馒头。”

    “孙哥,你受得了吗?”俞有钱问赶车的孙富贵。

    “我啊,风里来,雨里去,只要能填饱肚子就行。”孙富贵笑看着蔫巴巴的叔侄俩,遭罪了吧。

    山大沟深,官道还挺宽,没遇到劫匪,只有开在荒野的客栈。

    客栈掌柜和厨房婆媳都很热情。

    “大姐,劳烦给买一桶水,谢谢。”俞有钱给了两文钱,厨房婆婆给他多半桶热水。

    “泡泡脚,泡泡舒服。”老婆婆笑呵呵的拿来自制的解乏草药。

    俞有钱哪里敢用。

    俞荷一进门就睡,俞有地先倒水洗脸洗脚,出去买饭。

    一碗酸马齿苋配馒头吃的俞有钱开始想家了。

    这是考试吗?这是没罪找罪受,没苦找苦吃,精神紧张的一点都不敢放松。

    这次出发,路上都是麦田,割完麦的麦田,原来麦地离他们家也就二百多里地。

    乡邻们在地里有的种了杂粮,有的在种黄豆,有的种荞麦。

    “三叔,这边的荞,肯定便宜,我们回去的时候买点带回去吧。”俞荷又是一副没睡醒的样子,看的俞有钱羡慕不已。

    “快去睡觉。”俞有钱觉得自己也要赶快睡一觉,孙哥说初九考第一场,初八每个考生都要进考场休息。

    他们六月初一才开始走,一天一夜走八十里,要走七天。

    刚刚赶上初八。

    俞有地,真的不是人啊,非得把时间弄的这么紧吗?

    后面四天,赶赶赶赶——路,俞荷马车里睡的今夕是何夕都分不清了。

    叮铃铃,突然听到一阵悠扬的铃声,接着便是由远及近的喧闹,耳朵嘭的一声,好像炸锅,无数的声音争先恐后的挤了进来。

    “客官,住店吗?”

    “客官,上等的西域宝石,要不要看看!”

    “客官,我这里都是稀奇货,来看看,随便看……”

    俞荷忍不住拉开马车的窗帘,向外探出去半个头,远处是气势恢宏高大的城墙,近处是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叫卖声,他们到城外了。

    “哇奥,这里好热闹!”俞荷惊讶的回头问俞有地,“阿爹,我们到达州了吗?”

    “等会儿自己看。”俞有地指了指不远处的城门。

    总算是到了,俞荷喜笑颜开。

    俞有钱圆溜溜的眼睛也笑开了花,这一路坐车比走路都累,太累了。

    “唉呀,老子也来过省城了。”俞有钱哐当跳下马车,三步一跳,再回头。

    “这里是千年的古都,曾经全国各地的达官贵人聚集的地方。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孙富贵说着,一把大开马车车帘,让风吹进来。

    这味道,俞荷一下闻不住了,也从车里出来,坐在车架上,两小腿自由的随着马车晃来晃去。

    “阿爹,阿叔,这城门好高!”正城门口写着三个繁体字——达州城。

    闻达于诸侯的达,到达的达。

    俞荷念,俞有地点头,繁华了上千年的故都,也是现在大周朝与周边各国通商的中心地。

    哇!快看,有外国人,一个红头发扎小辫儿络腮胡的外国人!

    俞荷突然一笑,就觉得挺亲切。

    骆驼,真是驼铃,她在城门外听到的真是驼铃声。

    一双眼睛应接不暇,尤其进了城门,过了护城河,四通八达的马路不知道终点在哪里,让人心里渐渐的生出几分敬畏和害怕来。

    “我赶了好远的路,才到这里。”俞有钱像个诗人,乖乖走在俞有地身边,感叹道。

    “哇,我也赶了,好远的路啊!”俞荷跟着说,伸出两只小手做拥抱状。

    俞有钱失笑,反驳道:“你那是睡了一路。”

    “你说得对!”心情好,你的箭射过来我不接,算你赢。

    三个人和牵着马车的孙富贵,朝贡院附近来。

    “客官,住店吗?我们金榜题名店里住的都是今年的考生,上房一天五百文,提供一日三餐热水,还有一个跑腿的小厮——老哥,一看你们就是一家人,四个人住一天一间房也300文,有热水和一菜一汤包括一日三餐。”

    俞有钱嫌贵,一天300文,他们要住十天就是三两多,没必要花这么多的钱。

    “别,别走啊,我们还有四个人一间的下等房子,什么都不包,一天只要100文。”

    最后俞有地四个被这个黄掌柜,带到距离贡院三里地的西坊。

    这边都是客栈,住的多数是南来北往的客商,互相都不认识,说着自己的方言,相对而言气氛轻松些。

    穿过客栈,后院一间间低矮的黄土房,只有一门一小窗,半间房一张大炕,住十个人都没问题。

    地上炕上一干二净。

    俞有地登记了一间。

    门口斜斜的睡着一个瓦罐,黄掌柜说可以打热水用外面门口的石槽洗漱。

    俞有地换了一身干净的衣裳,和孙富贵去找和他互相结保的另外四个人,请廪生写把据一次五两,由他找保人互结又花了三两。

    好在赶考的人都知道往贡院附近找,俞有地顺利找到了另外四个人,两个和他一样考了几次没考中的,两个是意气奋发的青年童生。

    见面寒暄几句,老生自带颓势,新生强忍自豪,相互约定明天在贡院门口集合。

    留在客栈的俞荷和俞有钱对着土炕,一声接一声的叹气。

    “我以前不理解大哥,现在感觉自己好像有点生在福中不知福。

    科举重担都压在他一个人身上,他就是我们家的顶梁柱,当家人。

    ……一家子的压力都有他扛,大哥就是大哥。”

    “同。”

    “考什么试,家里待着种地,也挺好。”这一路累死累活,三百六十五天读书,想想都累死了。

    “同。”

    “一路走到省城都要脱层皮,再别说考试了,我脑子现在嗡嗡做响,记下的都忘光了。”

    “同。”

    “俞荷,我跟你说话呢,再不好好说话,明天不让你穿龙龙的新衣裳。”

    “我说我赞同,你说的对。你说,我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