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天宇开霁》 140-150(第21/22页)
也是在挑战她的权威。
她早就下定决心,在她掌权之?后,她就会废除贱籍,凡是阻碍她的人,都?是绊脚石,她会用尽各种办法,把他们全部铲除。
华瑶在桌面上连敲三声,招来了她的侍卫紫苏和青黛。
华瑶吩咐道:“你们先找到许将军的亲信,和她们商量一下,确定青楼妓馆的地点,再去七号军营,调集一支军队,今天下午到晚上,你们定点蹲守瓢客,有几个?抓几个?,依法严办。”
启明军共有十万余人,共计一百三十个?军营,分散于秦州北境各大城镇以及岱州东境部分城镇,宛城的七号军营,分管“城内执法”的军务。
在座众人都?感受到了华瑶的决心。
华瑶又说:“鸨母龟公的胆子不小?,必须严加审讯。其余的从业者,送入教养院,按照收容流民的标准,给她们发放药品和救济粮,对?她们施行文化教育,培养她们的一技之?长,帮助她们自力更生,过上安定的生活。”
沈希仪立刻表态:“殿下英明,料事?深远。”
许敬安忍不住搭了一腔:“咱们这里的……花柳病,也算是个?顽疾了,每年都有至少几千人得病,死者浑身溃烂,伤口还在流脓淌血,这样的尸体我处理过几回,印象最深的是……腐烂的小婴儿的尸体,身上也有斑斑点点的脓疱,从娘胎里带出来的病根子,真的是触目惊心……”
许敬安原本想叙述自己的所见?所闻,转头之?际,她的眼角余光瞄到了花千树。
花千树的神情很平淡,许敬安的心口却像是堵了一块石头。她不再说话,华瑶也没?追根问底。
华瑶只问:“我方才提到的戒严令和追缉令,你们都?听清楚了吧,有没?有人反对??”
无人反对?,全票通过。
短暂的静默之?后,朴月梭还说:“公主体恤百姓,救助万民,您的仁心仁德,浩浩于天地之?间?,昭昭若日月之?明。”
朴月梭的赞美,并非阿谀奉承,而是他的肺腑之?言,当他走神的时?候,那一句话就脱口而出了。
朴月梭并不熟悉晨会的纪律。
沈希仪提醒道:“殿下固然是仁义之?主,诸位同僚也是各行各业的佼佼者,大家的时?间?都?很宝贵,还请朴公子遵守晨会的规定,与晨会无关的话,不必多说了。”
沈希仪没?给朴月梭留面子,朴月梭仍然心平气和。他表示自己受教了,沈希仪也不再针对?他。
华瑶点了一下头,继续道:“今日商议的第二件事?,农具、农作物和农耕技术的改良,这是今日晨会的重中之?重。”
讲到这里,华瑶又有些?口渴了。她端起?茶杯,喝了一小?口水。
华瑶的情绪很平静,只?是心里隐约有些?期待,这种期待的来源,是一种强烈的愿望,她希望现实会按照她的设想发展。
“吃饱穿暖”是亿万民众的共同呼声,也是改革创新的基石,如?果不能解决民众穿衣吃饭的问题,那一系列行业新兴措施,也不过是空中楼阁。
华瑶设想的最好的局面,需要?几个?先决条件,首先,因地制宜,兴修水利;其次,针对?不同地区的地貌地形、气候特征,推广改良过的农具、农作物、耕种方式;然后,开设学堂、医馆、工厂、纺织厂,相关的产业就能应运而生,官府也可以着重培养各行各业的人才?。
近半个?月以来,华瑶频频传召宛城农司。农司的官员并不清闲,也有几个?办实事?、办好事?的贤才?,都?被?华瑶提拔起?来了。
华瑶与农司官员商量过几次,如?何促进农业发展,农司官员竟然拿出了一整套适用于秦州北部的改良农具。
这一套农具,出自于宛城农户与工匠之?手。
大约三年前,工匠把农具当作宝贝献给农司,农司官员试用了一年,确认改良后的农具能够增产增效。
农司官员还挺高兴,连忙把这一套农具呈给晋明,本以为晋明会表彰他们,却没?想到,晋明严厉地责骂了他们。
晋明认为,每一块农田产出的庄稼都?是有限的,农民付出的劳力也是一个?定数,如?果给农民大开方便?之?门,农民就会无所事?事?、游手好闲,那一群低贱的乡野悍妇、乡野莽夫,全然不知礼义廉耻,晋明只?想让他们一辈子劳作到死。
而且,农业改革,或好或坏,都?会影响农民的收成,甚至于牵动农村的宗族势力,若要?完全解决问题,必须伴随经济、法律、文化、技术改革,这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丝毫马虎不得。
华瑶曾经在雍城、永安城、彭台县等地,推广改良后的农作物,这几个?地方的宗族大户几乎都?死光了,华瑶把荒废的田地分发给流民,流民很愿意服从她的指挥,这种情况并不常见?。
大部分地区的田
地还是被?贵族、豪族、宗族、绅族控制着,他们或许不会在明面上反对?华瑶,却有可能在暗地里给她使绊子。
这其中的是非曲折,一言难尽,但她的改革势在必行,她的决心无人能及。
华瑶站起?身来,走到近旁一座木柜的门前。
她打开木门,从中取出一支白口铁铸成的铁犁,名为“白口铁犁”,较之?常用的木犁,这种铁犁更耐磨、更小?巧,使用起?来轻便?灵活,开土翻田的效果更好。
“你们看看,”华瑶一把拎起?铁犁,“这是我准备推广的新式农具之?一。”
在座的众人之?中,唯独秦三和齐风种过地。
秦三的父母都?是佃农,她从小?就做惯了农活。
齐风出身于贫农之?家,刚满四岁就下地干活了。但他不善言辞,也不知道如?何改进农具,他安安静静地看着铁犁,从始至终一言不发,就像一座沉静的石像。
秦三原本想与齐风交谈两句,可他一副沉默寡言的模样,她也懒得和他搭话了。
秦三快步走向华瑶,从华瑶的手中接过铁犁,掂量两下,又在地上拖行了一段距离。她确认道:“这个?东西,还挺有用的。”
华瑶认真地问:“能有多大用处?”
秦三实话实说:“肯定比原来的木犁、铁犁好用得多,很能省力。说真的,我小?时?候,爹娘把我当牛用,我就像一头牛,拖着木犁,在田里耕地。”
华瑶赞赏道:“那你还真是挺厉害的。”
秦三充满干劲:“多谢殿下夸奖,容我多说一句,白口铁犁的实际效果,要?在田地里试出来。”
华瑶自然而然道:“我已经在水田和旱田里分别试验过了,效果确实很不错,不过新式农具多半是铁制的,秦州北境的铁矿产量很低……”
华瑶的语速逐渐变慢了,谢云潇适时?接话:“凉州铁矿产量极高。”
华瑶拖着铁犁,走回自己的座位:“确实,凉州盛产铁矿,足够供应凉州、秦州,以及岱州全境的需求。”
铁犁撞击着地板,发出咣当咣当的响声,声音停在谢云潇的耳边。
谢云潇从未参与过农耕,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