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黛玉弟弟又不做人了: 80-90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红楼]黛玉弟弟又不做人了》 80-90(第13/26页)

想结识一下这个手握话剧和扶风话本改编权的驸马爷!

    平白多了许多应酬任务的温司庭:……

    而筠哥儿本人,却在调查了陈大和刘二后,避开那些外人的视线,时不时就往他们的小渔村那里跑。

    直到两个多月后,这才安心待在了方府一段时间,准备回程。

    第86章 上皇问策大明宫

    筠哥儿带着点惊讶地翻开郁离的新书,旁边是撑着下巴巧笑嫣然,眉目中透露出骄傲的黛玉,以及有些昏昏欲睡,思绪不知道飘到哪儿去了的郁离。

    他一回来,就得知郁离的新书终于在鸽了一年多后问世了!

    至于为何鸽这么久,也和大皇子有关,便是之前大皇子得知郁离身份,想郁离写点男子在外征战沙场的大场面故事。

    而郁离也正好陷入了瓶颈,想走出舒适圈,这不就一拍即合了吗?

    如今,这本著作终于完成,写的便是精忠报国德岳武穆岳将军!

    在这期间,郁离将能啃的宋史都给啃了一遍,更是以书信的方式向大皇子就一些军事上的疑难点进行了交流,可以说,这一本《丹心》,算得上是一本历史演义小说,而非纯娱乐的话本。

    在筠哥儿到达京城的前一个月,《丹心》正式发布,经过一个月的发酵,已经火遍了京都,如今不仅仅是闺阁女儿,后宅妇人,便是那些书生,秀才,当朝官员,也无人不晓扶风的名字。

    忠顺王更是带头排演岳将军的话剧,又暗中让人把控我朝完整收复燕云,我朝君臣一心的节奏。

    以岳将军塑造碧血丹心的忠君爱国形象,以某构作为反面教材,反衬我朝皇帝的英明神武,治国有方,唯才是举。

    不得不说,忠顺王这个纨绔王爷,心里门清得很,对政治的灵敏度不比谁低。

    而相应的,黛玉手中的千红书坊收益更是翻倍式的增长。

    这却不是黛玉骄傲的原因,黛玉只是让筠哥儿看郁离的新书。

    筠哥儿带着好奇和疑问翻开了《丹心》,眼眸不由得睁大,情不自禁地沉浸其中,要不是黛玉把他拍醒,吃饭都要给忘了。

    从书中抽离,筠哥儿连连称奇,“郁离这本书,考究得真多,关键是也太会调动情绪和下钩子了,完全不会让人觉得枯燥,反而欲罢不能,愈发想让人跟着了解之后会发生什么。”

    要说有哪里不好,便是语言相较于正儿八经的文人著作,过于白话了一些,却正因如此,能让人看得更轻松。

    当然,是指理解上的轻松,而不是情节上的心情轻松,毕竟……岳武穆的结局就在那儿,郁离也并没有改,反而大结局写得格外悲壮,催人发泪。

    现在郁离的笔名广为流传是真,被读者含泪怒骂不知道写个好结局也是真。

    “都是小说了,就不能给岳将军一个好结局吗?”

    “扶风好狠的心,别让我知道扶风到底是谁!”

    “啊啊啊啊x构不是人!”

    诸如此类。

    筠哥儿摸着书皮,感慨后他并未忘记黛玉让他看书的原因,筠哥儿还是了解黛玉的,“这里面的诗,定场诗标注了作者是爹爹,是爹帮写,而我看的部分,诗文风格有些是郁离的风格,有些不是,落款是九嶷居士,莫非是姐姐?”

    黛玉眉眼又弯了几分,“嗯嗯!怎么样怎么样,不会丢脸吧?”

    筠哥儿失笑,“姐姐,你倒是控制一下你的嘴角啊,演技有待提高啊。”

    他们林家人,谦虚是对外的,对内知根知底的,谁不知道谁啊?

    黛玉本就灵气十足,又经过储老太傅如今时不时的私下点拨,黛玉如今的诗文水平,事实上已经足够出书了。

    按储老太傅所说,再经过几年时间的打磨和沉淀,黛玉未必不能成就诗文大家。

    这也是郁离这一本书,特意找了黛玉帮他写部分诗词的原因,而定场诗他们两个总是感觉差了一点,他们阅历还是不够,这才找了林如海写这个定场诗。

    黛玉脸一红,和筠哥儿打闹了一番,姐弟俩这才安安静静开始吃饭,等吃了饭后继续讨论。

    “托郁离小说的火爆,我这个临时取的别号也算是有了名气,我打算以后写的一些诗都以九嶷居士的名刊发出去。”

    “怕是不仅如此吧,别号都有了,光写诗哪里能满足你?”筠哥儿却不仅不阻止,反而大力支持,“等姐姐再大一点,便是以九嶷居士的名外出浏览大好河山,也未尝不可。”

    黛玉含笑不语,对于筠哥儿的提议竟然没有一点意外,一看就是自己早就有打算。

    也是,四四方方的内宅,哪里能拘束住灵魂自由的黛玉?

    “不过姐姐怎么取了这么个笔名?”

    筠哥儿状若无意地问道。

    难不成姐姐想起了什么?九嶷山啊,他们可不是就在九嶷山生灵的?

    黛玉歪了歪头,想了想,笑道:“或是有缘,正巧那会儿在书上看到了九嶷山,心有所感,恰逢郁离找我,便偷懒,借用九嶷仙山之名了。”

    “倒是你,一去外面就野了好几个月,这都要到八月了,你可真行。”

    筠哥儿这时却笑不出来,顺势一瘫,“别说了,我就野了不到一个月,剩下的时间都在忙,我带了好些书回来,你还没来得及看吧?”

    黛玉摇头,脸上的笑意却忍不住,“这些书莫不是有何不同?”

    筠哥儿点头,喟叹,“都是些番邦的洋文。”

    “你琢磨海禁了?”林如海回到林家后,看着筠哥儿写的开海策论,差点扯落了自己的胡须,“唔……不对,你的课题?”

    要不说混官场的都是老狐狸呢,林如海只是稍加思索自己知道的情况,就给猜了出来。

    “那爹您觉得,还有哪里需要改的吗?”

    林如海神色有些凝重,并未立即开口,而是思索良久,才缓缓道,“既是两位圣人对你的考察,我就不画蛇添足了。”

    “我只问你一点,你可做了后手?”

    筠哥儿停顿了一瞬,点头,“做了,我听说上皇时期曾提过开海,最后无疾而终,故而我临走前,留了一手,不过短时间内肯定没什么效果,而且我没钱也人少。”

    林如海颔首,脸色舒缓了些许,对筠哥儿道,“当初太上皇的确提过,但因为那是还在对外起兵,国库并没有多余的银子负担出海的费用,而等上皇平定了周边的叛乱,又需要休养生息,再后面……”

    林如海声音压得很低,“太多文臣反对了,其实那时候反而是太上皇威望最重的时候,也是最容易成功的时候。”

    太上皇提过开海,自然是明白海禁和开海的利弊的。

    但是,“但是啊,上皇他老人家,太重名了。”

    身前名与身后名,所以,开海这种当下并非急迫的问题上,太上皇终究是没再提。

    只是不知道为何,竟给筠哥儿出了这个考题。

    是的,在林如海看来,这个考题,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