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黛玉弟弟又不做人了: 140-150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红楼]黛玉弟弟又不做人了》 140-150(第12/14页)

往林家低调的风格。

    可一想人家父女多年未见,林如海膝下又只有一双儿女,可不得比什么都重视?不过一个及笄礼罢了,隆重便隆重吧。

    而随着黛玉的及笄,来给林家说媒的媒人,也叠加式的多了起来,只是可惜,黛玉目前端的是无心男女之情。

    不过黛玉不急,但是弟弟的婚事却是早就定好了的。

    林如海这个林家当家人回来了,林筠的父母都在了,婚事自然也要开始进行了。

    皇家和林家也开始儿女婚事的三书六礼的流程。

    当今也让钦天监算了几个良辰吉日,最后将成婚的日期,定在了明年的三月。

    可见,当今虽然忙活儿女婚事,说着该嫁出去了,却也还是无比诚实的选了一个明年的日期。

    然则这些也不过是一些私事,真正让官员们在意的,是自西出的丝路队伍回来后,关于匠人待遇,商人待遇,以及商税的正式研讨。

    关于匠户的地位待遇,在西出路上发现有汉土工艺往外流传的时候,林如海就给当今传了信,此后的路途中也一直在记录,重点观察。

    但终归是饭要一口一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就如同开海,当今有心思是一回事,但是前前后后的准备,到正式在朝堂提出,再到正式施行,是无法一蹴而就的。

    匠人的待遇也是一样。

    如是贸然提出,因为匠人的待遇问题,导致有匠人外逃将技术外流,那大部分官员,只会觉得匠人不知好歹,反而提出要严格管控匠人的建议。

    因为刀子没有落在自己身上,因为这样的方法最为简单妥帖,这便是懒政的一种。

    而当今选择在现在提出来,也是因为林如海等人已经回来,有了足够的例子不说,到现在与西方小国的诸多通商贸易的利益,也在这些年,愈发的明显。

    我国工匠的手艺,向外能够输出带回来的利益,才是最好用的一把刀。

    “我朝工匠分坐匠与轮班匠,坐匠常驻京师,每月却也要上工十天,轮班匠三年一班赴京师,输作三月,同属义务,而没任何报酬,往返于途中所花费的时间,盘费皆自己承担,更耽误了正常的生计……

    而‘凡军、民、医、匠、阴阳者诸色户,许各原报抄籍为定,不许妄行变乱,违者之罪,仍从原籍’,匠人世代不得改业,更无法向农户一般还能科举入仕……①

    如此以往,普通的匠人生活难以为继,便有了逃亡各处的匠人,而这些匠人一旦逃离了大燕,给其余诸国带去的,便是我国先进的技术,当我国的产品不再唯一,质量不再占据优势,与其余国家的通商,收益只会愈发的减少……

    士农工商,农人耕种,养活国家,工匠虽比不得农人,但依旧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劳力,给国家创造财富,劳苦功高,臣请陛下,为工匠之生活计。”

    林如海又将这些年,通过工匠的收益,在外贸中赚钱的钱财给列了出来,将工匠逃离到的某些小国的所带来的利润,给做了一个对比,在数据面前,工匠所能带来的利益,明明白白。

    其次,林如海如今作为户部侍郎,户部本就掌管着户籍,户部这些日子,可没少查到底有多少匠户外逃。

    在林如海等人的诸多准备下,事实胜于雄辩,工匠的待遇,该有改变了。

    当然,也有反对的。

    “林大人所言,并非没有道理,只是林大人可有想过,工匠与农人不同,工匠靠的是技术的代代传承,除了亲生父亲,谁愿意把技艺倾囊相授?便是师父,不也是要留一手?”

    “只有子承父业,代代世袭,技艺才能得到有效传承与保障,此为其一。”

    两人拱手,继续道:“其二,工匠做工,要做得好,是要靠悟性,还有勤奋,以及耐心的,若是工匠像农户一般还能科举,试问,谁来钻研工艺?谁还能静下心创作以图前程?”

    “故而,臣不赞同林大人所谓的,提高匠人待遇,能沉淀下来做工的,如今的大燕工匠,不也还有那么多?可见,对于大部分工匠而言,目前的生活,是能够接受的。”

    “至于工匠的逃离,反倒是暴露了我大燕边防的疏漏,暴露了各地在路引方面的疏漏。”

    路引,这是反手将了户部一军,还把边防给一起扯下来了。

    饶是上面的当今,也不禁点了点头,“工匠的外逃,确实暴露了诸多问题,这些都是要一一解决的。”

    “但,大批工匠的逃离,却也是给了朝廷一个警醒,怎么就工匠往国外逃,其他人不逃?”当今犀利的目光望向诸位朝臣,“便是天灾人祸,我朝的百姓逃亡也是往京城逃,往富裕的城镇逃,怎么偏偏工匠往国外跑?这还不能说明什么吗?”

    当今的质问,让下面的臣子顿时叩首,“臣等失职——”

    当今看似什么也没说,只是训诫,只是作为皇帝的反省,但却是摆出了态度,工匠的困境,该解决了。

    “陛下,臣以为,如林大人所言,工匠的困局不外乎在京师上工的来回奔波耽误,既如此,朝廷可以给与他们选择,可以选择不轮班,只需要每名工匠每月交付代役银,如此一来,两全其美。”

    “那这代役银交给谁?地方?还是京城?如是地方,谁能保障地方官员不偷偷贪墨威胁工匠?若是交给京城户部,那岂不是又要长途奔波,又要交银?免的三个月上工,这代役银又交多少?一旦交钱,与税何异?匠户编为民编,本就要负担丁银,如今再加代役银匠班银等名目,不过是徒增工匠的压力。”

    没有意外的,开始了有理有据的菜市场吵架。

    当今也没指望一天就能给确定下来,掰扯,拖拉,迟迟没个章程,老惯例了。

    只是今天,当今没有按照老规矩让他们继续拉扯,而是见他们拿不定主意只知道扯头花,直接换了一个话题,且这个话题,比工匠的问题,只大不小。

    “说起工匠,朕倒是想起了商人,士农工商,唯有商人最底层,商人所赚取的财富,最是方便,都是靠他人的劳动所赚取,且商人重利,眼中金钱,胜过其他,包括于国家利益。”

    百官心中一个咯噔,各朝各代都会抑商,这没什么可说的,因为商人一旦不加以抑制,掌控了可以选超国家的财富,或者掌控了国家的一两条商脉,对于国家利益而言,是一个沉重的不定时炸弹。

    经济战,在史书上,也是有的。比如著名的丞相管仲,就是经济战的鼻祖,直接以经济方式,搞垮了当时的鲁国,让鲁国人沉浸在赚钱的喜悦中,而无人耕种……

    利益,财帛动人心啊。

    而现在,当今当着百官的面,如此直白的提出来,怕是来者不善。

    果然,当今看向了晋王。

    晋王在探春远嫁后就回了封地,什么时候又回京的,藩王无召可不得回京!

    百官想起来了,就是林如海等人回京后,晋王后脚就回了京城。

    晋王回来后他们也曾疑虑过,但晋王低调得很,只在晋王府和王妃世子腻歪,其余时间要么打猎要么在宫中逗留,不像是有事的,在朝堂也一言不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