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会在山里盖学校啊: 140-145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谁会在山里盖学校啊》 140-145(第9/22页)

技术临床试验的定点医院,最近这段时间可是狠狠地出了名。

    毕竟是一个久负盛名的不死绝症,人们都想要看看是否能够被攻克成功。,

    所以,当星空医院对外招聘的消息传出来之后,外界就有不少人的目光投向了这里。

    报名参加招聘的人数也不少,仅仅是对外公开三天后,星空医院这边就收到了数千份的简历,而投递时间还有一个星期。

    在这样的简历海中选择最合适的人选,显然也是一个大难题。

    医学院的老师们只能无奈地暂停了能暂停的工作,开始拣选已经被招生办筛选过一遍的简历。

    这会儿招生办正是业务淡季,直接整建制被阮星回丢去干人事工作了。

    反正都是招,招学生和医生,哪个不是招。

    而且招生办要做的工作也不需要过多的医学专业背景,主要就是把一些简历造假的人给挑出来,给老师们减少点工作压力。

    毕竟他们面对的简历数量虽然少了,可要仔细筛查的部分却是多了的。

    就在这样的忙碌中,半个月后,初步确定进入第一轮面试的医护名单被总结了出来。

    递到阮星回手里的名单长达3600人,与医院目前需要的1000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但这还不算完。

    阮星回将无所事事的系统薅了过来,用积分兑换了系统的工资。

    “来,帮我检查一下有没有行走的五十万。”

    这是之前就跟系统说好的事情。

    星空医院本身的机密虽然不算多,大头都在医学院的实验室里。

    但毕竟也会接触到一些前沿医学技术,阮星回是不希望在医护方面出纰漏的,于是和系统商量好了要拜托它来筛查一遍这些人的数据。

    像是那些账户有异常收入的、最近频繁和以前没有联系过的境外账号联系的,都在它的检查名单里。

    阮星回倒不是想要探查别人的隐私,只是不希望自家的技术就这么被人偷了去。

    如果是公对公的交流学习,她自然是乐意的。

    但她不允许出现端碗吃饭放碗骂娘的行为。

    再说了,自家人都还没几个学会呢。

    有了系统的帮助,这份名单再度缩水。

    即便是阮星回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可是看到短了一大截的名单之后还是忍不住想要爆粗口。

    三千六百人的名单,经过筛选之后只剩下三千一百人。

    几乎是6:1的比例。

    看来是星空大学最近在网上的风头实在是太响亮了,以至于很多人都坐不住了。

    将单独拉出来的这部分名单存好,阮星回把通过审查的3100人名单发回了招生办。

    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约面试和进行面试了。

    面试本身也不是一轮就能结束的事情,像是医护这种实操技术性比较强的职业,笔试、面试、实操都是必须要考察的项目。

    不过第一轮人数太多,所以最终还是选择了线上面试的方法。

    至于媒介,就选择了星空网课app。

    APP:得,我知道了,我是一块砖,哪用往哪搬。

    足足三千人的面试,全部做完一遍,一个星期的时间就已经过去了。

    这一轮筛去了1200人。

    后续的面试、实操又先后筛掉了470/320人,又有30人因为个人原因放弃入职,最终,医院的全职医护人员数量被固定在了1080这个数字上。

    这批医护在一个月内陆陆续续到岗,总算是将医院的基础架构给撑起来了。

    截至此时,医院的人手已经足够日常使用,并且还会有一定数量的医学院教师、实习学生可以随时补充到队伍中来。

    短时间内,已经足够星空医院的需求。

    对外招聘的医护们入职的时候已经是第二批志愿者全部入院一个月后,而这个时候,招生办的工作人员撤回去休息了才半个月,又要开始忙碌新学年招生的工作。

    第二批志愿者入院之后,第一个安排就是全员体检。

    额外多出一百人的体检需求,对于当时的星空医院来说还是一个不小的工作量。

    为了避免志愿者们因为等候时间过长,所以这次体检的先后顺序全部都是由抽签决定,至于抽签顺序,则是由到达医院办理住院手续的时间来决定。

    因为这个办法,志愿者和家属们倒是没有什么意见。

    而等到所有人的体检结果全部出来的时候已经过去了一个星期。

    这一百名志愿者大体上进行过两次分类。

    第一次是按照年龄性别体型来分的,其中30岁以下青少年占比20%,30-50岁壮年占比50%,50-80岁中老年占比30%,每个年龄段中的男女人数各半、各类体型所占据的比例也是相同的。

    第二次则是按照病程分类,初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的人数也是基本相等。

    这样一来,临床试验所能够得到的结果也就更加具有普湿度。

    一百人的体检全部做完后,就进入到了前期的调养阶段。

    不是所有人的身体状况都适合立刻做手术的。

    他们中有人过于瘦弱,有人过于肥胖,有人的基础疾病药物与治疗药物稍有冲突需要调整……

    再加上病程发展速度、病情严重程度。

    最终,才形成了一张手术安排表。

    经过第一轮的临床试验之后,杨初作为最重要的主刀医生已经对于技术算是比较熟练了,但是想要把一门技术推广开来,他一个人会显然是不够的。

    不说别的,哪怕他每天做两台手术,在手术室里待十几个小时,二轮临床也要两个月才能把手术做完,三轮人数至少一千,这要排到哪年哪月去?

    所以,杨初也在培养助手。

    但即便是有助手帮忙,最开始的时候也需要杨初多盯着几分,后期才能够慢慢放手。

    从原本的一天两台、几乎手把手教,到后来的一天四台、主盯关键点并随时准备托底抢救,等到所有志愿者手术全部结束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月后。

    杨初这两个月的时间几乎就没有消停过,每天都可以算得上是满负荷工作,即便是他来自系统的躯壳足够强劲,这个时候也有点不堪重负了。、

    好在第一批的助手已经算得上是初步培养出来了,不出意外的话,再练一段时间、总结学习一下,下一次临床的时候就可以独立手术。

    但是,二期临床的手术虽然结束了,可复健却还是一个大工程。

    一百人的情况全都不一样,每个人的肌肉僵化程度、保养程度、失感部位、程度各不相同,复健方案自然也不能一概而论。

    指定不同的康复手册也是一个繁琐又枯燥的工作。

    等到这一轮忙碌过去,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