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学习系统来自2030[零零]》 60-63(第8/9页)
情很罕见,但只要遇见第一次便很容易会遇见第二次第三次,说不定以后外星人三天两头就要光顾地球。
防御便是为了应对外星人的攻击。
而首要讨论的还是宇宙巡查体系的构建。
俞妙则就将她之前曾经构想过的行星临界警戒体系重新拿出来,先对这个方案进行自我完善。
她将宇宙划分为三个区域范围等级,即以地球作为其中一个定点的宇宙洛希极限圈,也就是她最初设想的行星临界警戒体系,设为一级警戒范围;以奥特云系作为第二临界点,设为二级预警范围;太阳系外作为三级巡逻范围,向宇宙深处进行探测。
不同探测器以地球作为数据运行重心,对宇宙自然行进外的天体进行数据捕捉及预警。
这样不但有利于人类对疑似系外生命信息进行巡查防御,也可以帮助人类更深入地了解探索到宇宙的运行奥秘。
不过在现在主要任务还是应对目前的系外智慧体对地球的威胁,所以二级预警和三级巡逻都可以延后再议。
这个行星临界警戒体系和地卫监测系统很相似,不同点则在于一个是对地球表面的监测,另一个则是在宇宙数据模型的基础上对宇宙外部信号的接收和监测。
吴教授听见她的话还开了一个玩笑:“如果接收到宇宙信号要怎么做?不要回答?”
俞妙则就想到系统离开前留下的那个提醒信息。
不要擅自回答宇宙信号,这已经成为一个深入人心的观点。
但只要接收到宇宙信号,其实系外文明的威胁就已经降临。
“如果要形成卫星警戒网,从研制到发射以及进入到预定轨道,在预定一切顺利的情况下,至少需要五年。”岑教授便说了一个预计的期限时间。
这还只是进入初步构设所需要的年份。
如果要推进第二阶段或第三阶段,仅是探测器飞到海王星就需要几十年之久,而飞出太阳系更是人类现有水平所无法抵达的距离。
不过在说着时,吴教授就在模型显示屏上画了一个大致的洛希极限圈,以便更简单清晰地看到这个方案的警戒范围:“其实并没有那么复杂。在这个位置可以从空间站发布任务信号,在太阳系范围外也有其他的探测器在执行任务。”
其他学者也有提出其他类型的方案,但在宇宙中航行的时间确实是太漫长了,都并不适合短期内的构设。
现在最好的方案还是先利用现有飞行器和探测器进行对宇宙信号的收集分析。
紧接着就是另一个问题,如何对威胁到地球的系外飞行器进行拦截。
这样并不是容易解决的问题。
那么大一个近似于小行星的飞行器,且飞行器的运行速度远超于地球所有飞行器的运行速度,这是人类现有科技都没有办法完成的使命。
而飞行器撞击地球会出现怎么样的后果呢?除了已经提前被告知结果的俞妙则,其他人都无法提前预知结果。
如果以现在的“小行星”状飞行器的体积,无论是在近地点被撕碎变成漂浮在地球上的陨石尘埃体,还是直接撞击进到地球表面,这对于人类都是灭顶之灾。
甚至有人悲观地想到,原来当年玛雅人预言将会在2012年迎来世界末日,这并不是以讹传讹的谣传。
那个时候飞行器就已经进入太阳系范围了,并在一点点地逼近地球。
而这就是人类迎来末日灾难的开始。
就像当年恐龙的灭绝是来源于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所带来的气候巨变,而冰河期也让恐龙彻底从地球上爵迹。
焉知那颗小行星不是像现在这样,同样来源于外星生物对已然欣欣向荣的地球的进攻,将地球
霸主恐龙灭绝后,再经过两百万年的冰河期,于是人类占领了地球正式成为站在地球生物链顶端的存在。
毕竟关于人类起源说也有外星移民的说法。
而现在真正的外星人已经出现了,更为这种说法添上一层可信性。
但是人类起源也并不是他们现在需要探讨的问题了。
在现在对系外生物飞行器已有的信息可知,他们主要提出几种防御解决方案:
一、撞击说,即使用人造飞行器和系外生物飞行器在宇宙进行碰撞,两败俱伤鱼死网破。
但如果这个人造飞行器仅是为针对这次拦截任务的产物,那么在和系外飞行器完成粉碎性碰撞时,就已经顺利完成任务了。
唯一的难题就是,如何找到一个对地球来说算得上安全的撞击点。
只要在太阳系内发生爆炸,就免不得会对地球造成或大或小的影响,他们所要做的就是寻找一个能将这个影响降到最低的地点。
这需要确定系外飞行器的飞行轨道。
而最安全的位置,无疑是木星背面的宇宙位置。
如果在木星背面发生碰撞爆炸,有木星这个天然盾牌为地球挡下来自外太空的伤害,就算是爆炸后四处飞溅的岩层陨石,90%都能被木星引力吸引进去。
这是能够将对地球的影响降到最低的办法。
但前提是需要系外飞行器的轨道会经过木星轨道外,且正好当时木星运行到这里,与系外飞行器形成最近距离。
这个方案太依赖概率了,他们只是提出这个方案构想,容后再进行宇宙模拟实验来模拟出这个方案的成功概率。
不过可能也只能作为最极限的一种拦截方案。
等到计算出系外飞行器运行的预测轨道后,他们可以以这个方案可以参考点,尝试在太阳系内寻找其他有利的撞击点。
在初步的模拟实验中,这个方案的成功率是30%左右。
二、绑架说,也就是通过执行任务的飞行器对系外飞行器进行跟随运行,在达到同速运行后便以包拢的方式对飞行器进行“绑架”。
因为从现在的追踪探测器所传回来的数据资料显示,这个系外飞行器在太阳系内飞行过程中一直在完成岩体脱落加速,等到飞行器再达到近地回归点时,它的体积必然会大大减少。
虽然略显荒谬,但以现在的情况看来,却未必就完全不可行。
这个方案的安全系数比方案一要大,但成功率却并不如方案一,可如果失败后依然可以执行第一个方案,所以也不失为一策。
如果能够成功“绑架”系外飞行器,那么对研究系外生物将会大大提高。
而且这也能让人类在航天研究和宇宙探索中迈出很大的一步。
和其他策略相比,反而这两个方案在防御措施中属于相对较为合理的。
因为对于天体的防御方案,最常见的也就是提前撞击和拦截两种办法。
只不过因为这并不是自然天体,所以为这个计划增加了不确定性。
直到探测器再传回来最新的数据后,大家便开始继续做起数据模拟。
在项目组的时间就过得特别快,等到探测器发回来第三波数据报告时,就已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