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苏景殊醉酒花间》 190-200(第10/20页)
法实施细则後他们再敢胡来就是被忍无可忍的百姓进京告到官家面前。
他们的世界观有包青天还有江湖,百姓进京告御状不是吓唬人,人家忍无可忍是真的能千里迢迢来京城。
前有责任终身制,後有戏班子帮忙搞宣传,不信还有官员敢和前两年那样胡来。
戏园子里的观衆换了一批又一批,剧目越火戏班子就越爱演,排的场次越多知道这出戏的百姓就越多,如此良性循环下来,短短半个月的时间老王的名声在百姓中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原来青苗钱可以不要利钱,我二舅说他们那儿借钱必须得交利息,交的不是两成是三成,想借钱还得托关系找里长说好话,不送礼根本借不出来钱,合着那麽多条条框框都是地方官吏私自加的。”
“幸好现在知道了,回头得赶紧给乡下的亲戚朋友送消息,没道理还够了钱还要被那些贪官欺负。”
“你们说这出戏是不是犯了忌讳後半出被改了?我怎麽越看越觉得不对劲?”
“改的好,不改还不知道之前骂错了人。这些戏班子也真是,什麽东西都敢唱,也不怕被抓去见官。”
“骂人就骂人,和戏班子有什麽关系?前半出戏我可看了四五遍,里面演的就是贪官勾结地主逼死佃农强抢民女,这种戏满大街都是,怎麽偏偏这出闹出那麽多的事情?肯定有人在故意诋毁王相公。”
自认为找出真相的观衆恍然大悟,之前一直没往这边想,一旦想到就好像打开了任督二脉把前面所有事情都顺了下来。
是啊,地主勾结贪官逼死佃农的戏文到处都是,这出戏只是借用了朝廷推行青苗法的背景,前半出戏算下来“青苗”两个字出现的都没几回,怎麽就跟捅了马蜂窝一样惹来那麽多骂声?
不用想,肯定是有人在刻意引导。
有一个人这麽说,周围其他人马上跟着附和,他们都不是傻子,别人能想到的弯弯绕绕他们也能想到,于是又热火朝天的讨论了起来。
“前几天我就觉得不对劲,咱平头百姓知道什麽,骂王相公也就算了还反对新法,咱们知道新法是什麽吗就反对?”
“就是就是,肯定有人在幕後推动,说不准就是那些平时骂王相公的御史谏臣。”
“不是,他们朝堂上吵吵也就算了,咱们小老百姓看个戏还要被利用,要不要这麽过分?”
“还好戏本子把真相演了出来,不然还不知道会被利用多久,朝堂水真深,当官的心真黑。”
“以後再也不跟风了,现在想想前几天说王相公的那些话只想回去扇自己一巴掌,人家王相公辛辛苦苦为百姓做主,到头来却被京城的百姓这麽骂,心里不知道难受成什麽样呢。”
“话说回来,王相公不会气到辞官不干吧?”
戏文里唱的非常清楚,青苗法是利国利民的好法,只是在那些贪官污吏手里变成了剥削百姓的坏政策。
不是,都贪官污吏了还能指望他们能干好事?什麽法到他们手里都是剥削百姓的坏法好吧?
他们有邻居的亲戚在王相公府上干杂活,听说王相公忙的几乎住在衙门,回家也是在书房一待就是半夜,不管怎麽说肯定和贪官污吏不沾边。
王相公洁身自好,推行的政策还是对百姓有好处的政策,对百姓有好处就意味着对某些一直有坏心思的贪官污吏和地主大户有坏处,这说明什麽?说明王相公被人盯上了啊!
那些平日里欺压百姓牟利的家夥见不得王相公这种为国为民的好官,成天阴暗的看着王相公就欲除之而後快,大过年的看个戏也不消停,揪住戏文里的几句词就开始大张旗鼓的诋毁人。
包大人铁面无私被宵小嫉恨,王相公为国为民也要被栽赃陷害是吧?哪儿有这麽欺负人的?
不行,他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坚决不能再像之前那样被坏人牵着鼻子走。
他们可是经历过包青天被各种诋毁的开封府百姓,想利用他们来陷害忠臣对方还嫩了点儿。
从祸国殃民的乱臣贼子到忍辱负重的忠臣贤相,只差後半出《白发魔女传奇》。
苏景殊笑的眼睛只剩下一条缝,这出戏的效果之好比他想象中更甚,对得起他通宵达旦的魔改《白毛女》。
继续继续别歇着,闲着没事儿多吵吵有益身心健康,吵完外头的事情发泄完精力回家就不能再吵了,因此被解救的小辈们不用感谢他,大过年的就要开开心心的才好。
他是开心了,原本开心的人不开心了。
朝中的反对派看着这急转的局势开始傻眼,不是,他们还没骂尽兴呢就结束了?这些百姓怎麽一点主见都没有,戏文上唱什麽他们就信什麽是吧?
行,既然戏文唱什麽百姓就信什麽,他们也编戏本子找戏班子唱。
然而京城就这麽大,勾栏瓦舍的戏园子基本上已经固定下来,他们加班加点写完戏本子拿去找戏班子,那些戏班子的班主连看都懒得看就直接拒绝了,说什麽最近《白发魔女传奇》太火,他们没时间排新戏。
反对派:???
唱个戏而已哪儿那麽多事情,平时也没见戏园子只挑一出戏演啊。
他们又没说把最热的戏换下来,犄角旮旯里那麽多剧目随便挑一个换上就行,百姓看那劳什子《白发魔女传奇》看腻了总得换换口味,戏班子一直演一出戏不累吗?
戏班子的班主们表示:有钱赚就是不累。
没有客人喜欢听说教,那本子上来就骂百姓是乌合之衆只会跟风,上台就是砸自家招牌,他们疯了才会和衣食父母过不去。
他们只是戏班子,不敢掺和朝堂争斗,某些人想诋毁王相公就去找专门写戏本子的文人来写本子,犯不着亲自动笔来写这些他们瞧不上的东西。
拜托,他们排戏也要看本子质量的。
第196章
*
京城再怎麽繁荣也挡不住这是个阶级分明的时代,文臣的地位从开国以来便居高不下,读书人或多或少都有点清高的小毛病。
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戏子地位低微,追捧名角儿的时候一掷千金,真把他们放在眼里的却没多少人。
读书人读书为的是做官,考不中进士做不了官才会退而求其次干其他事情来谋生,很明显,愿意混迹市井的基本上都不被那些有正经差事的读书人放在眼里。
官场上的鄙视链就不用说了,最受尊崇的是那些钱多事少的清贵官,最好是钱权两不沾的那种,这样显得他们不恋权还不贪财,坐得住冷板凳才有资格被天下人称赞。
话是这麽说,但是该往上爬还是得往上爬。
读书人的出路很多,可以去官场当临时工,可以找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收学生教书育人,可以退一步经商,可以不撞南墙不回头考到头发花白。
不管走哪条路,混迹市井都在鄙视链最底层。
有才也不行,人家会说有才为什麽不去做官?
能赚钱也不行,人家会说浑身都是铜臭味掉钱眼里了。
他们自己或许觉得已经足够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