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病弱”谋士,战绩可查: 20-30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三国]“病弱”谋士,战绩可查》 20-30(第18/27页)

宗室皇亲,虽有才能,喜好礼贤下士,却有油滑冒进的毛病,不仅难以交心,还不知轻重。

    曹昂接过曹操递过来的信,听着曹操深入的剖析,没有被这从天而降的馅饼砸昏头。

    “袁本初不欲得罪刘岱,拿这件事向阿父示好……若是我们就此接过,会不会惹刘岱不快?”

    刘岱毕竟是兖州牧,而东郡名义上是兖州的统辖地。

    再加上刘岱乃宗室之亲,颇有才名,堪称人脉广布,若得罪了刘岱,怕是麻烦重重。

    “汉王宗室何其多也,刘岱不过是其中之一。”

    曹操摇头一哂。

    更何况,如今汉室倾颓,诸王自顾不暇,能有多少人为他出头?

    “子脩,汉之宗亲不足为惧,却有一点,你要时刻谨记——

    “不惧怕得罪任何人,却也不能毫无益处地得罪。”

    他不怕得罪刘岱。但如果能有不得罪的办法,他自然要选后者。

    曹操示意曹昂坐在身后,派人去请顾至与荀彧。

    不多久,在附近溜达的顾至被请进营帐。

    听完曹操转述的来龙去脉,顾至这一回没再顾左右而言他,径直给了答案:

    “此事简单。王肱既然想与袁绍做交易,那便从王肱入手。”

    他意有所指地道,

    “新任东郡太守‘弃’城而逃,不知所踪。东郡被黑山军侵扰,群龙无首,即将城破。而在这时,将军率着军队从天而降……”

    王肱什么时候“弃”城,该怎么“弃”城,自然是由他们说了算。

    有袁本初做中间人,在王肱本就畏惧黑山军,无意死守东郡的前提下,只要两边达成交易,剩下的就是“命中注定”的结果。

    这可不是曹操谋夺东郡。

    东郡失了太守,混乱无章,即将被黑山军的铁蹄踏开。兖州东部的防线都要崩塌了,曹操在这个时候带兵出现,帮忙守城,这可是救了刘岱东面的防线。刘岱感谢曹操都来不及,怎么会心生怨怼?

    “妙。”

    曹操抚掌。

    他与顾至不谋而合,在问计之前,曹操也早就下了决定,意图让王肱主动背下黑锅。

    而顾至的这一思谋,看似简单粗暴,实则兼顾了方方面面,正圆满地贴合了他的心意。

    “先生有将才,又有筹谋之能,若不喜行兵布阵,也可做个智囊……”

    曹操一边出言试探,一边观察顾至的反应,

    “若先生有意……”

    顾至抬眸。

    正当曹操以为对方又会脸色一白,来一句“在下不能动脑,一动脑就头晕、目眩、耳鸣”的时候,却见顾至忽然勾唇,学着郭嘉的语气,爽快地回答。

    “好呀。”

    即使得到了想要的答案,曹操也没有立即露出喜悦的神情,而是耐心等待顾至的下文。

    果然,他听到顾至再次开口。

    “若将军能找到我的兄长,得到他的效命,我亦会为将军尽忠拂过。”

    曹操无法分辨这番话的真假,但他终于确认了顾至的“所求”。

    若顾至只想在乱世中找到家人……那他就牵绊着顾彦,让兄弟二人一起留下,为他所用。

    只不知这顾彦,又是何等人才,是否与顾至一样,卓尔出群却又野性难驯。

    “……”

    曹操脑补了一个放大款的顾至,左手提着八十斤大锤,一抡倒一片,右手举着长戟,突突突刺人。

    而在画面的最后,一听到曹操要封他为车骑将军,“顾彦”那一百八十斤的熊躯忽然微微一晃,大锤轰然落地,砸起烟尘无数。随即,“顾彦”长戟入地,勉力支撑着身躯,壮硕英伟的脸上,硬是挤出一个柔弱的模样。

    将军见谅,臣“顾彦”不能动武,一动武就筋脉尽断、四肢骨折……

    曹操:“……”

    人真的不能脑补,一脑补就头痛欲裂,只想疯狂掐人中。

    顾至瞧着曹操变幻莫测的神色,一时之间摸不准他这是什么意思。

    还不知道自己给未来老板留下深刻阴影的顾至,举起随身携带的水囊,“吨吨吨”地饮了几口。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一声汇报。

    “主公,荀君到了。”

    第27章 谋取东郡2 “好端端的,你惹他做什么……

    荀彧入内, 听完曹操的叙说,只是问了一句:

    “以东郡为立足之地,主公可想好了?”

    东郡位于兖州东部, 是四战之地,极其危险。

    西面有黑山军侵扰,东面有青州黄巾进犯,西北方向的并州——白波军、南匈奴、休屠各,接连兴妖作乱。

    光是查看舆图, 就能让人眼前一黑的程度。

    相比之下,更西面的西凉兵反而只是毛毛雨,称不上威胁。

    曹操也知道——夺东郡并非最好的选择, 可他没得选。

    何况, 机遇往往与风险并存, 如果瞻前顾后, 不敢作为,只怕等他五六十岁,还要仰人鼻息, 一事无成。

    “机在于应事,不可不为。”曹操眸光沉沉, 带着一往无前的决心。

    如果拿不到东郡, 他不会死盯着兖州的地界不放, 可既然机会摆在了他的眼前,他怎么也该尽力争取一番。

    乱世之下,时局变化得太快, 即使随机应变也难免有做错的时候,却又不能因为害怕决策错误,而完全不敢放手去做。

    荀彧听懂了他的意思, 跽坐而揖。

    “主公欲取东郡,需静待良机,更要做好两手准备。

    “敢问主公,人,够用否,粮,够用否?”

    曹操颔首,又摇首:“兵在于精,不在于多。子孝率领的数千个江、淮健儿骁勇善战,纵然远不及黑山之数,但若利用地势伏击,胜败未定。”

    复又叹气道,“论冲锋陷阵,我有子孝、元让、妙才,可要说到决胜于千里之外,绸缪帷幄——”

    曹操不经意地瞥了顾至一眼,见他毫无反应,徐徐收回,

    “我的身旁,只有文若与奉孝二人。而今,奉孝又病了……”

    将才难得,算无遗策的谋士更是凤毛麟角。

    策谋之事,唯有多人计议,才不会偏听偏信,铸下大错。

    更重要的是——作为主公,不仅需要在身边留一些人出谋划策,时时规劝,还需要在前线安排监军、随军的谋臣。

    他,曹仁,夏侯惇,夏侯渊,四个人,至少也要配备六个幕僚。

    他现在却只有两个半。

    一个效力,一个病着——最后半个没病,却更胜有病。

    如今,唯一扛起“智囊”大梁,唯一靠谱的就只有荀彧一人。

    想到这,曹操看向荀彧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