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我可就制霸乒乓了[九零]: 20-30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重生我可就制霸乒乓了[九零]》 20-30(第22/31页)


    现在坐车才一毛,一百块谁找得开啊!她自己兜里最小面值也是五块。

    而且朝京还启动了无人售票车,也没人给找零啊。

    “你等会儿,我回去翻翻我的月票。”秦小八把手里苹果核一扔,朝着自己寝室走。

    再回来的时候,他身后多了个人。

    宋临州脖子上挂这个毛巾,头发湿漉漉的垂耷着,晨跑完洗了个澡发现秦小八一副作贼的样子蹑手蹑脚回寝室、又蹑手蹑脚出来,就好奇地跟了过来。

    国二队毕竟住在一楼、一堆人挤在一个房间,秦小八知道他姐是偷跑出去知道的人越少越好,就瞒着寝室里其他人。

    简单了解事情之后,宋临州抓了抓头发,眼睛里闪了闪小星星:“那个……我有辆自行车,在管理中心对面的街边锁着呢。”

    阿水捧着脸:“哎?那更方便了,大羚哥你把自行车借给暴暴呗。”

    “可以啊,但是……”宋临州抓了抓头发,有些担心。“你一个人出去,不安全吧?”

    朱淇有些无奈。

    这些人老把自己当15岁小屁孩。

    不过……自己现在确实也是个小孩。

    现如今的朝京怎么可能不安全,而且去的地方也不远,骑自行车也不到二十分钟。

    啊好想快点儿长大,她就不用天真无邪装小孩了。

    朱淇刚想说她自己知道轻重,结果宋临州直接提议:“反正我今天也没事儿,猫猫不去的话我跟你去吧。”……

    /

    朱淇和宋临州踩着篮球架爬出来的时候,秦小八在工具间外面把风,阿水在下面扶着朱淇爬墙,一边揪心一边感慨。

    “大羚哥人真好,不像男乒其他人,一说陪女队练球就拿大。”

    宋临州先爬上去,骑在栏杆上伸手接朱淇,他说得很坦诚:“其实我觉得女乒的很多打法也值得学习,你们的拉球衔接掌控的比我们好。”

    而且……他和猫猫想到一块儿去了。

    宋临州也被朱淇和常红霞决赛最后一个球惊艳到了。

    男乒也针对这个球,进行了讨论,对朱淇拉出来的加强版上旋球十分好奇。

    混双的时候倒是没见到她使用,可能也不太熟练不敢乱用吧。

    “本来想多练一会儿的,但第一次出去还是早点回来比较好,下午五点记得给我们开门。”朱淇坐在栏杆上,交代完这句后就跳了下去。

    二人一溜烟跑到宋临州说的管理中心对面。

    青年的声音夹着晚风,和滴滴答答的车链声交织在一起。

    “你那个球是怎么拉出来的?为什么弹在桌子上能飞那么高啊?是你偷偷练的吗?”

    “你知道‘马格努斯效应’吗?”

    “那是什么?”宋临州没听说过。

    “球在打出去的时候,因为有空气阻力的存在,旋转的球体两侧会出现空气流速差距。合适的角度、合适的旋转,拉出来的球弧线非常高,像半个圆圈,落到对方球台的时候因为上旋强会直接出界或者出高球。”朱淇补充一句。“我会是因为——我有个‘朋友’,‘她’之前在日本队待过一段时间,日本队管这个叫‘弧圈球’,她学会了一点皮毛教给了我,但我也不是回回都能拉出来罢了。”

    “原来如此。”宋临州声音微沉。

    自行车匀速向前行驶着,朱淇坐在后车座上,深秋的冷风吹得脑袋有些凉。

    骑车的青年可能脑袋后面长了个眼镜,腾出一只手不知道从哪儿拿出来一顶帽子,递给她。

    朱淇说了声谢谢,扣在自己头上,她知道宋临州在担心什么。

    他作为直板选手。

    是未来最大的“弧圈球”受害者。

    中华队90年代及其之前,因为大部分都是直板所以推崇近台快攻打法,利用直板的灵活性打落点变化得分。

    “弧圈球”的出现就是为了用高强旋转来应对近台快攻打法,用旋转来克制摆速。

    日本那边技术革新,在练“弧圈球”,到后期发展得非常成熟,甚至影响到了旁边的韩国和很多欧洲国家。

    他们几乎能做到每一颗回球都得打出完美的弧圈球,这对直板大国、靠摆速得分的中华队来说就是毁灭性打击。

    中华队也不是没有派人过去学习,但是一直不得要领,人家肯定也不会认真教。

    朱淇前世作为一个俱乐部的小教练,只能跟着俱乐部在国内的比赛里到处转转,也没有时间接触日本国手级别的“弧圈球”,只是在电视上看过而已。

    但看和实践是完全不一样的。

    前世带她的体育老先生也用的直板,也不可能会“弧圈球”。

    小姨父和江淮省队的教练们自然也不必说了。

    他们连“弧圈球”是什么都不知道。

    朱淇按照自己的理解去练习中国版本的“弧圈球”,但是就是打不出日本队的高速度和强旋转。

    和常红霞打出来的那个球虽然质量很高,但还是个七分熟制品。

    而且还是在朱淇高度专注之下,爆发小宇宙拉出来的一个球。

    目前只能希望通过大量练习,来摸索正确方法了。

    /

    公园里面出现两个年轻人。

    本来在球桌旁边打球的大爷、叔叔、阿姨们觉得十分新奇,笑着打招呼。

    “呦,这是哪儿来的俩小孩儿啊?”

    “旁边儿国家队的吧,来我们这小公园儿玩来啦?”

    “是的,耽误你们了,能腾给我们个桌子吗?”宋临州文质彬彬,谈吐儒雅,获得了大爷大妈们的喜爱。

    有个穿着大马褂的老先生拎走了自己的包,让出一个桌子,乐乐呵呵道:“前来年也有几个国家队的小年轻,经常来我们这公园儿玩儿,后来他们还成了世运冠军呢。你们看着不大啊,多大啦?”

    “刚18,来这儿练练球。”宋临州放下球包,把自己的球拍从包里抽出来的时候,旁边大爷们又哎哟一声。

    “现在还有人练直板儿呢,不错不错。”

    这搞得朱淇都不好意思把自己的横板拿出来了。

    但大爷大妈们自动绕在旁边,做出了准备欣赏的模样:“来,你们拉几个球,看看你们啥水平儿。”

    他们带来的球是白色大球,直板的旋转能力偏弱,朱淇尝试着拉了几个弧圈球但是没成功,全都打飞了。

    宋临州也知道朱淇想练这个,就一直给她弹上旋球。

    旁边观战的大爷阿姨们自动站成两拨,男地聚集在宋临州身后、女地聚集在朱淇身后。

    “这俩小孩打得还挺顶啊,童子功扎实。”

    “这大球是不好转儿啊,看着真沉。”……

    朱淇虽然在国内、国外拿过一些成绩。

    但还没火到尽人皆知的地步,老朝京人什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