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直播,开幕暴击: 540-560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历史直播,开幕暴击》 540-560(第22/27页)

驿的职位,这就是你的责任,你还是去上任吧。”就这样王守仁再次踏上前路,来到贵州龙场!】

    【龙场是王守仁人生中最大的一次磨炼,迈过去,老天就会将更大的责任交给他!】

    【龙场在今天的贵州修文县,当时是还未开化的地区,当地万山丛薄,苗、僚杂居,生活困苦。】

    【王守仁带着三个仆人,一路跋山涉水,终于来到龙场,眼前看到的一切却让他心都凉了。】

    【龙场驿周围穷山恶水,荒无人烟,驿站早已破败不堪,房屋倒塌,不能住人……这个所谓的“驿站”,就连给他办公的地方都没有。】

    【因为这里环境艰苦,待遇又差,原本的驿卒早已各奔生路,驿站名存实亡。就连住宿、吃饭、粮食、安全都是问题……】

    【王守仁看着眼前的望不到尽头的山路,与人生何其相似,不论再苦再难,都要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

    【想到这里,王守仁浑身充满了力气。】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如果连这点困难都不能克服,还追求什么圣贤之道!】

    【尽管大家都很累,但总要有一个遮风挡雨的居所,王守仁和仆人们打起精神,一起动手,砍树割草,搭起了一座茅草屋。】

    【解决了住房的问题,接踵而至的便是水土不服。】

    【龙场附近人烟稀少,山野之中瘴气弥漫,再加上劳累过度,三个仆人都病倒了,上吐下泻,浑身脱力。王守仁只能亲自照顾三人,这对于王守仁来说一种新奇的体验。】

    【在这里他不是状元郎王华的儿子,不是大明朝廷的进士……外在的一切都无足轻重,只剩下了一颗追求道统的心,除此之外,别无他物!】

    第557章 阳明心学

    天幕下的观众都在全心投入的围观王守仁的成长历程,看着他追逐圣贤之道的每一步。

    不只有多少人想要复制王守仁的成功,那些行动力强的人已经开始顶撞上司,寻求流放偏远之地。

    只是,模仿需谨慎,一个不小心,就不是流放,而是性命堪忧了……

    【抛弃一切幻想,王守仁靠着自己的双手,在荒僻野蛮的穷山恶水体验生活,来了一场如假包换的变形记!】

    【没有房子,他就住在茅屋、山洞中。】

    【没有粮食,就自己开荒种地,用野菜野果充饥。】

    【三个仆人心情郁闷,缠绵病榻,他就放下架子,给他们讲故事解闷,逗大家开心。】

    ……

    【儒家讲究“君子不器”,意思就是一个人的才能不能局限在某一方面,只要他打通了心灵的关节,就能一通百通,做什么都能做好。】

    【后来的事实证明,王守仁做到了儒家的理想人格——全才!】

    【王守为自己的草屋取名为“何陋轩”,取自《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以此表达自己虽身处简陋之地,依然要坚守内心的高尚品德。】

    【他向当地土人学习种植方法,和仆人一起开荒,种了几亩地,实现了粮食上的自给自足。】

    【王守仁平易近人,主动教导当地土人的孩子读书,当地的土人见他没有那些官员的架子,也帮着王守仁修建房屋。他们搭建起了玩易窝、龙冈书院、宾阳堂、君子亭等建筑,解决了居住的问题。】

    【王守仁还在何陋轩讲学,因着过往到处讲学的名气,吸引了很多学子不远千里来此求学。】

    韩愈觉得,王守仁的生活态度就是一个典型的儒家学子的态度:“出世入世,存乎一心!”

    范仲淹也感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样随遇而安的心态太难得了。”

    苏轼发出灵魂质问:“我也多次被贬,辗转各地,琼州可比贵州还要遥远偏僻,为何我没有成为圣贤?”

    ……

    【王守仁在这里发现了一个天然的洞穴,取名为“阳明小洞天”,他时常在这里静心思考,日夜坐于石棺之中,用这种“入殓”的方式寻找内心的宁静,摆脱生死的困扰,直面生死。】

    【在这样艰难的处境下,王阳明开启了他的悟道之旅!】

    【他想着自己不过就是上了一份言辞激烈的奏折,凭什么要把自己贬到这荒僻之地,天理何在啊!】

    【如果能够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就能找到他苦苦寻找二十年的“天理”了!】

    【一时之间想不明白,他又想,如果是圣人遇到这样的情况会怎么做?】

    【通过效法古圣先贤,王守仁迅速调整了自己的心态,去体验那些古圣先贤的心境。】

    【他接受现实,放弃毫无意义的抱怨、焦虑等负面情绪,用积极、冷静的心态应对面前的一切。】

    【在龙场,王守仁除了生死,没有任何挂累。】

    【他开始反思自己过去所学的朱子理学,逐渐发现其中的不足之处,并意识到仅仅依靠对外在事物的研究和追求,并不能真正找到圣人之道。】

    【在与死亡的对峙中,王守仁逐渐领悟,真正的道并非来自于对外在事物的无尽追寻,而是存在于自己的内心。】

    【道就是天命,就是天理,就是良知!】

    【道就在眼前,就在万事万物之间,在每个人的心里!】

    【真正的圣人之道并非来自于外在的事物,而是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每个人都拥有成为圣人的潜质,只要能够向内探寻,发掘出自己内心的良知,就能够找到通往圣人境界的道路。】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苦苦思索,王守仁终于在龙场实现了伟大的顿悟!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评论区

    “就像是修仙小说中的顿悟一样,一朝开悟,心灵通达!”

    “刘瑾绝对想不到,他的排挤陷害反倒成就了王守仁。”

    朱厚照若有所思:“朕是不是不应该急着召回王先生。”

    【自此,他的心灵实现了彻底的自由,功名利禄,生死荣辱再也无法束缚他了。】

    【他的内心迸发出一股强大的力量,敢于承担这世上的一切事物!】

    评论区

    “我们为什么会觉得不幸福,不能拥有安详快乐的心态,就是因为心不静。”

    “内心没有定力,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便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李白:“心灵得到安身立命之所,便不会受到外界声色名利的诱惑。”

    苏轼:“心灵的强大不在于征服外界的事物,而是认识到真正的自我!”

    陈继儒:“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

    【《中庸》有言:“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