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钳工[六零]: 30-40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女钳工[六零]》 30-40(第16/26页)

不过气来,抽抽地疼。

    他的职业习惯,让他脑子里下意识做了很多预案,如果出现问题,要怎么补救,如果成功,又该怎么谈。

    他越想,越神经紧绷,一颗心越是紧紧被林巧枝手里的锉刀牵动。

    莎柏琳娜耐心的看了一会儿。

    才问自己身边的技术员:“阿西娜,看起来不错?”

    阿西娜也点头:“确实不错,您看得很准。别看她做起来好似简单,但如何保持各个面的对称性,是极其依靠经验的,她有非常优秀的空间想象力。”

    “而且切割线在三个不同的五边形面上,想要保证统一的切削深度,对加工技术要求也很高。”

    “误差但凡多一点,长度、角度差哪怕0.1毫米,都会导致正三角形肉眼可见的变形。”

    肉眼确实没有仪器的精度,但肉眼是非常神奇的器官。

    对正三角形这种规则的形状,稍微一点点变形,影响了对称性,肉眼就能感觉到那种细微的不舒服。

    然而这难不倒林巧枝。

    因为她的技术,早已远远超过了这个水准。

    林巧枝最后拿砂纸简单打磨了一下平面,又拿抹布擦了一下加工的铁屑和铁皮,把工具一一收好。

    把这个工件摆在桌子正中央。

    正十二面体上,俨然出现一个小巧精致,浑然规整的正三角形。

    一眼看过去,就非常舒服。

    阿西娜测量了一下,通过翻译赞赏:“你的技术非常优秀。”

    林巧枝一笑:“不只是我,我们国家还有非常多世界一流的优秀技术工人。”

    他们的工业底子差,可他们的工人却绝不逊色于任何一个国家。

    莎柏琳娜没有食言。

    她当场就签下了一笔订单,购买了三种型号,共计十台拖拉机。

    在离开前,她笑着与林巧枝握手,亲切地上前碰了碰她脑侧头发,用不太娴熟的中文,温柔祝福:

    “小妹妹,祝你有更广阔的前程。”

    ***

    整个工业展区都听说了!

    红旗厂那个林巧枝,因为一句“要做全世界最好的拖拉机”给红旗厂拉到一笔宝贵的外汇采购单!

    谁不羡慕?

    整个工业展区没有一家不羡慕!

    “这种好事,怎么就让红旗厂碰上了?唱戏都没有这么唱的。”

    “咱们多少单位都还挂着零,他们红旗厂一个厂拿下了两个大单,这是走了什么狗屎运。”

    “你也别羡慕,搜罗搜罗自己单位,看找不找得出来一个敢说这话,还能有这么精湛技艺的年轻人?”

    ……

    不止这些酸溜溜的羡慕和议论。

    就连商务部和外交部的同志们,都有点看大熊猫的感觉看林巧枝了。

    好像她是什么招财猫附体,财神爷面前烧过头香的人物。

    林巧枝:“……”

    不过她觉得,她确实是非常幸运的人。

    否则怎么会受命运青睐,做那么多神奇的梦。

    但幸运是不会一直眷顾一个人的。

    自从莎柏琳娜离开后,红旗厂再没有赚到下一笔外汇订单。

    倒是是王柏强做的正十二面体,成了工业展区的流行趋势——钢铁“招财猫”

    一度每个展区面前,都能看到有技术最精湛的师傅,在手搓一个个正十二面体。

    巧的是。

    还真有一个厂因此争取来一笔价值4万元的外汇订单!

    当真是让整个工业展区都轰动了。

    参加这次广交会,林巧枝认识了很多人。

    而她的表现,也让许多人关注到她。

    比如胡开记,在工作报告中,就对林巧枝履历最后政审人员批的“建议持续关注,重点培养”写了附议的建议。

    他在工作报告中称赞:她在工作中展现出坚定的信念,灵活的头脑,强大的抗压能力,如果能顺利成长起来,日后势必能成为我国工业崛起道路上的中流砥柱。

    胡开记写这份工作报告的时候,林巧枝已经跟着红旗厂的队伍,踏上了回江城的火车。

    原本在出发前,红旗厂还打算在广交会结束后,让大家在广州逛一逛,玩一玩,带一点特产回家。

    但肩负着两个如此重要的外汇订单,谁也没心思玩了。

    火车桄榔桄榔地响。

    车窗外的大片田地飞快后退,林巧枝看着窗外的风景,脑海里不由在想莎柏琳娜分别前说的,“祝你有更广阔的前程,期待有一天,我能从中国采购到全世界最好的拖拉机。”

    全世界最好的拖拉机啊。

    会是她做出来的吗?等她真的做出来那天,又会是什么样子?

    ***

    商务印刷社那边,眼看着怎么也找不到手稿的作者,急得他们恨不得生啃拖拉机了。

    也不是他们没有更大的动作,实在是他们出版社现在自己都岌岌可危,又没有合适的出版工作,每天都只能是思想教育课和劳动课,实在是让人焦头烂额。

    柴主编在这个出版社工作了一辈子,亲眼见证过它如日中天的辉煌,见证过它的起起落落,在这里投入了自己毕生的心血和精力,当然不愿意看到社员们全部被下放去劳动,更不愿意看到它轰然倒塌在时代的洪流中。

    柴主编咬咬牙,带着他的工作证,拎起行李道:“我亲自去一趟红旗农械厂。”

    “去红旗农械厂做什么?”编辑也十分可惜,叹着气,但总归理智还是在的,“咱们不是打听过了吗?不是那边的人。”

    柴主编也是没办法了,反正现在出版社的工作也陷入停滞,他咬牙:“实在找不到,我就请红旗农械厂的同志写一本!”

    这真的只能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大家都很可惜,好不容易看到了一篇好的稿子,出书是肯定会有销量的,这种书和《最新国文教科书》销量肯定没法比,不能做到新青年人手一本,但在农村广为传播,遍布祖国南方土地,又何尝不是一种畅销?

    有源源不断的后续刊印需求,并且有来自广大农民群众的喜欢和肯定,他们出版社自然就能在这股时代浪潮下,站稳脚跟了。

    而再写一本,谁也不能保证。

    都是搞文学的,他们心里都清楚,风格是非常独特的东西,就算是努力模仿,也是模仿不来。

    他们不是没有寻找过其它适合的作品,但这年头愿意搞文学创作的知识分子本就寥寥无几,所有人都风声鹤唳,而且出版社也不愿意随便冒险。

    只有工人农民创作的作品最安全,可大多质量又不怎么样。

    看来看去,只有这份手稿最合适。

    内容纯粹,质量又高。由工农创作,面向广大农民群众,维修知识写得简明扼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