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钳工[六零]: 40-50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女钳工[六零]》 40-50(第7/30页)

场。

    回头一看,追过来的人被拦在围线外,气得咬牙鼓腮。

    林巧枝眼中流淌狡黠的快乐笑意。

    操场里上一场比赛才刚刚结束。

    戴着红袖章的裁判老师傅正吆喝:“桌面清空啊,该带走的废料带走,工具都还原放好。”

    又一边招呼进来的年轻人,“材料就在我脚边这个箱子里,一人来领一块,然后自己找个桌子。要上厕所的赶紧去上厕所,等会儿可别说自己上厕所耽误了时间!”

    林巧枝去箱子里拿比赛材料。

    是一箱子圆滚滚的黄铜球,巴掌大。

    又找了个顺眼的桌子,检查这桌上的工具。

    说实话,今天这场青年组钳工的比赛,人还是很多的。

    围观的人数也是不少的,只要不在岗的都抽空来加油助威。毕竟能进前十,能给带教的班组加不少分呢,分福利都能多拿点东西。

    还有这次有可能进前三的选手,日后可能代表红旗厂,出去市里、省里参与技术工人大赛,因此前三的热门选手,连他们带教的师傅,还有一些高工,也都过来加油看热闹了。

    正在负责20吨模具项目的王柏强和乔元等人,因为要盯着项目,所以没来。

    但是温东鸣,还有作为定海神针的路锋,提前入厂的学徒工们,可都是过来了。

    看到翁工良穿着工服走过来,正围着路锋和温东鸣的人群稍微拉开了一道口子。

    翁工良往里头看,见到第一排的林巧枝,就表情不好,糟蹋了一样,好像看到了包了芝麻糊馅的饺子似的皱脸。

    温东鸣看了,拍拍他的胳膊:“嗐~翁工,放宽点心。”

    “小萧,今天咱重点看看你们组小萧,我记得他水平不错。”

    路锋也笑着说:“你们组萧隆二十三了吧,听说能把精度稳定到5丝以内了,有时候能达到4丝的水平,不错哦,指不定三十岁以前能迈进2-3丝精度大关,这次青年组头筹,那是稳操胜券。”

    这精度越往小了靠,进步就越难,天赋和努力缺一不可,进步都是以年来打磨,甚至很有可能在某个年龄,停在某个精度,此后就再难有寸进了。

    所以缺高级技术工人。

    不仅中国缺,二战之后,世界各国都缺,每个努力想发展重工业的国家,都必须尽可能培养出更多技艺精湛的技术工人。

    不仅场外在讨论。

    场内正要比赛的选手,也在讨论。

    “萧哥,你这次肯定胸有成竹,不会甩我们个十分八分吧?”

    萧隆看向说话的人,却是有些紧张:“你可别光夸我了,你手艺也不差,球体定位可不是我的强项,要我甩大伙十分八分的,还是把我丢江里去喂鱼更简单。”

    “怕什么?球体形状制件那么难,工作面上连参照系都没有,咱们谁又熟练擅长了?你放心大胆比就好了,保管没问题。”

    林巧枝也在看手里的黄铜圆球。

    黄铜比钢硬度低,好削切,正好做这种快速比赛的材料。

    就是不知道这次比赛题目是什么。

    她旁边桌是许观平。

    他们之前在厂校操作教室,经常一起练习,还相互帮对方做过二次检查,但毕业之后进了两个组,交集倒是少了不少。

    “巧枝,听说你这次比赛打算考三级了?”许观平检查完了桌面上的工具,先开口问。

    林巧枝点头:“你呢,这次也考三级吗?”

    红旗厂强势,每年升三级工的名额都有八到十个,不像是有的小厂只有一两个。

    等到要升四级,才开始需要一些别的条件。

    许观平苦笑:“我哪里会有那么快。”他有时候在车间,看林巧枝都有些不敢认,当初他们可是一起毕业的,他还劝林巧枝和他一起到乔工组,如今林巧枝都开始主持项目了。

    跟做梦一样。

    他还记得,当年去铁路局那边的时候,他还能靠手上技术领先两个学弟学妹,优先获得和路工上台展示的机会呢。

    林巧枝:“……说不定就进了呢。”

    人还是要有梦想!

    她为了这次比赛,可是一连好多天,都把晚上的解压学习项目,从梦里到各厂看各种制作工艺长见识,开拓思路,便于应对项目中层出不穷的困难,改成磨练技术了。

    这比赛的前三名,包括荣誉啊,奖励啊,加分啊,涉及到厂里福利和晋升,还有营养票!对现在的林巧枝而言,都是非常好的东西,很有诱惑力。

    当然,林巧枝的重视,还有她做的这些努力和准备,别人是不知道的。

    很快,中间换场的时间就到了,去上厕所的人也都回来了,“砰”的一声锣鼓敲响。

    带着红袖章的裁判,可能这会儿也是有点热了:“咱们废话不多说,材料都领好放桌上,有工具需要换的赶快换,今天的比赛题目,是用滚圆黄铜球制作黄铜垫块,先请翁工给我们做一下示范。”

    他把中间的位置交给了翁工良,笑道:“厂办特地请翁工您来,可得让年轻人们长长见识。”

    翁工良走到了操作台上,话不多话,只交代两句要做的垫块是厂里配套的消耗配件,就利落地开始处理起手中的黄铜滚球。

    他一说,大伙就都懂要做什么了,只是人家做黄铜垫块,都是用简单的方形材料,在流水线上划线,用车床一车就好。

    比赛用圆球材料做,就是特意上难度!

    难度在哪里呢?球体形状的材料,工作面上没有任何参照系,既难找空间基准,又难以测量定位,连机械和数控设备都无法进行加工。[1]

    翁工良先对黄铜滚球做了粗加工,很快将球形材料,粗削出两个麻将块大小的方形黄铜块。

    这就是厂里出售的配件雏形了。

    但这是比赛,肯定带有技术考验性质。

    果不其然,再看一会儿,就发现两个黄铜块中间,并没有直接切断,而是连着一根细细圆圆的杆!

    乍一看,像是小杠铃。

    但还没有结束,紧接着,翁工良像是炫技一样的,隔着中间的小杆,在彼此没法参照的情况下,将两边黄铜块打磨得完全一样。

    如此规则的立方体,肉眼去看,完全分辨不出任何区别。

    再测量相应数据,精度全部都在0.01毫米不说,切割下两个成品黄铜垫块,体积的误差只有0.027立方厘米,质量误差,竟然维持在0.23 g以内!!

    这就非常考验技术和经验了!!

    赛场选手和周围围观的群众顿时响起一片掌声。

    从球形材料上下手,精准控制深度、边长,挖出形状一致,不仅保证精度,更是能保证两个相互不参照的物体质量误差。

    要精准做到这些,难度绝对是超乎普通人的想象!

    可以试想一下,卖了一辈子肉的肉摊摊主,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